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途径

2023-01-09 08:44马秀娟
幸福家庭 2022年12期
关键词:修路幼小排序

■文/马秀娟

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是教师、幼儿园、家长为了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而开展的系列活动,是幼儿园系统化学习的一部分。认知能力是幼儿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知识、促进技能发展的基本能力,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弹性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知智能理论是培养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认知能力的理论基础,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指导性作用。数学认知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构成内容,包含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本文基于5~6岁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依据认知发展相关理论,从认知能力和数学活动两方面入手,具体阐述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价值及培养策略。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价值

在儿童的31个能力发展敏感区中,五岁左右的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较为敏感,数学认知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开展适宜、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品质,为幼儿小学数学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实现优质的幼小衔接教学。幼儿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思维加工、整理、分析数学符号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训练的过程。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能让幼儿在数学认知活动、训练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让幼儿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运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看待世界。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科学选择数学学习内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活动内容既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实际现有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激发受教育者探究兴趣的同时,促进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提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对幼儿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三个原则。在原则的要求下,教师在选择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各领域之间内容的横向整合,又要不断创新教学活动的展现形式,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数学教学内容。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并未达到完全脱离实物的程度,但对事物守恒性的认知处于萌芽发展时期,已经初步建立了数学符号意识。因此,教师可以从数学符号角度入手,培养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部分,对5~6岁幼儿的要求是能发现事物之间的简单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数学活动“学习按规律排序”为例,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经过两年多的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数学符号意识,对“规律”的概念也有了一定认识。教师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本次数学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幼儿通过观察、推理发现规律和掌握规律的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幼儿发现规律的能力,让幼儿在探究与创造规律中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教师以《小动物铺小路》绘本故事引入数学活动,对幼儿说:“小朋友们,快来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这里有多少座房子呢?这些房子分别是谁的家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房子的特征辨认出小瓦房是老虎的家,红蘑菇房是小兔的家,小木房是小猴的家。接着,教师对幼儿说:“天黑了,在外面玩耍了一整天的小动物们要回家了,走到一半却发现回家的路被人破坏了,这可难坏了没有工具的三只小动物,小朋友们一起来按照小动物的修路方案,帮助小动物们铺路,送它们回家吧。”

老虎的修路方案为:利用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梯形,按照形状大小的规律排序。

小猴的修路方案为:利用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按照几何图形的规律排序。

小兔的修路方案为:利用黄、绿、蓝三种颜色的图形,按照颜色规律排序。

教师在讲述了三只小动物的修路方案后,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与交流,并鼓励幼儿利用手中的教具,探索排列规律,完成“铺路”任务。

幼儿A说:“依据老虎的修路方案,可以按照大三角形、大梯形、小三角形、小梯形的规律排序。”

幼儿B说:“依据小兔的修路方案,可以按照黄、蓝、绿、黄、蓝、绿的颜色规律排序。”

幼儿通过交流和分享发现,三种小动物给出的修路方案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只有一种结果,但无论哪一种结果,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规律。于是,教师引导幼儿从上述三个小动物的排序方案中总结出数学符号,如小兔的修路方案,将三种颜色第一种出现的设定为A,第二种出现的设定为B,第三种出现的设定为C,可以观察到无论颜色如何变化,最基本的排列规律均为ABCABC。教师在带领幼儿分析了小兔子修路方案的基本排序规律后,让幼儿分小组自主探究老虎和小猴修路方案的基本排列规律,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在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开展分组操作练习,将为幼儿提供的所有游戏活动材料分为四组,每组操作要求如下。

晒果脯:请小朋友们按照AABB、ABAB或AAB的规律将手中的果脯排序。

铺小路:将屏幕上的规律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看一看、填一填:观察教师给的图示,找出图示中物体排序的基本规律,并将空缺处补齐。

创作小能手:利用手中的串珠,自行探究排序,创造规律。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的练习,幼儿关于找规律、创造规律的能力获得了由浅入深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二)尊重幼儿认知发展差异,制定多层数学学习目标

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特点具有个体差异性,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学习中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根据班级幼儿认知水平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既要关注到发展较快幼儿的能力提升需求,又要关注到发展较慢幼儿的能力奠基需求,保障每一名幼儿在数学活动中都能有适合自己能力提升的活动内容,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点数是幼儿阶段需要掌握的一项数学技能。5~6岁的幼儿已经萌生了物体认知守恒概念,能通过点数认识到物体的数量不会因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为了锻炼幼儿的点数及一一对应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七以内的点数和一一对应”数学活动。

在数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准备如下教具:两幅6和7的图画;1~7的图片及数字卡片;1~7两种颜色的游戏扑克牌。

教师可以利用《彩虹的约定》律动作为数学活动的导入环节,通过律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渲染数学活动氛围。在律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刚刚做的律动名字叫作《彩虹的约定》,并询问幼儿:“你们了解的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彩虹有七种颜色,从而引出本次数学活动的主要内容“7”。教师可以将本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幼儿观察数量是7的物体,感知并想象7的概念,认识并点数7,了解7在不同场景下代表的具体含义,可以将事物一一对应。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分析、理解7的具体含义,帮助幼儿建立物体守恒概念;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则可以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并正确点数7的物体,让幼儿学会将事物一一对应,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适当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让幼儿体会7的具体含义。

(三)认识家园合作关键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科学指导

面对即将步入小学生活、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部分家长会产生焦虑情绪,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家长,分阶段开展家长培训讲座,帮助家长了解此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思维发展水平、相应教育阶段幼儿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等。教师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的数学认知活动,指导家长开展科学有效的家庭数学教育活动。

教师要与幼儿家长密切联系,如在开展“认识10以内的序数”数学活动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蔬菜,或者开展“小马达”数学游戏,帮助幼儿初步了解10以内的序数,但仅依靠数学活动,难以让所有幼儿都完全理解活动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和需要幼儿掌握的能力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序数概念,如指导家长利用家庭聚会锻炼幼儿的序数认知与运用。家长在让幼儿给长辈送礼物时,可以将以往“这个礼物给奶奶,这个礼物给爷爷”的说法改为“这个礼物给走过去的第一个人,这个礼物给走过去的第三个人”,让幼儿自己判断礼物应该送给哪位长辈,以此锻炼幼儿的倾听能力与理解能力,加深幼儿对序数的理解,增强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总而言之,在幼小衔接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非常重要,能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储备,帮助幼儿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学会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幼儿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知识、技能的均衡发展,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活动,实现幼小衔接数学方面的平稳过渡。为此,教师要从科学选择数学学习内容、制定多层数学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手段、加强家庭教育科学指导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幼小衔接阶段数学教学活动的质量。

猜你喜欢
修路幼小排序
排序不等式
恐怖排序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节日排序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修路
修路
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