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2023-01-09 08:44郑晓静
幸福家庭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绘本数学知识情境

■文/郑晓静

绘本是利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来讲述完整故事的一种儿童读物,其内容生动、画面精美、形式多元,涉及幼儿园教育的多个领域,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数学绘本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幼儿的生活、游戏情境相融合,在阅读数学绘本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猜想、讨论、比较推理、实践探索以及动手操作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最终获得感性的、具体的数学经验。幼儿阶段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启蒙期,教师将幼儿喜爱的绘本融入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幼儿建立数概念、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平时的生活中,幼儿虽然会接触到许多数学元素,但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抽象、枯燥,无法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活动可以使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能有效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数学活动的效果。

一、绘本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家长和教师都特别注重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体验。数学绘本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幼儿享受阅读的乐趣,对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绘本在数学活动中的价值与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述。第一,对幼儿来说,绘本的画面与内容丰富,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主动探索和学习,这有助于增强数学活动的效果,开发幼儿的智力。第二,对教师来说,利用数学绘本组织活动,课堂效率会更高,更能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增强数学活动的效果,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第三,对家长来说,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与幼儿相处的时间更为充裕,亲子阅读也成为亲子陪伴的一种方式,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阶段数学活动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绘本开展亲子阅读,既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又可以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绘本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方法

在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前期数学经验和生长经验提取绘本中的数学元素,从中梳理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以保证数学活动的效果。在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活动的实践中,笔者总结提出了“读—问—思—辩—玩”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主动建构。

(一)读中启迪

如果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那么数学绘本中的情境就是滋润生长的载体、呵护生长的通道。数学绘本中一个个有趣的数学故事体现了幼儿的童真、童趣,符合幼儿的认知和思维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能为数学活动提供有趣的情境。在利用数学绘本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促使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描述,让幼儿进行模拟想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呈现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营造良好的氛围,还可以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开展实践活动。此外,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绘本作为情境创设的工具,让幼儿通过阅读绘本进入情境,以帮助幼儿发现数学问题,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小班下学期“图形王国”的主题活动中,教师提前准备了各种关于图形的书籍,如《形状夫妇和他的孩子们》《逃跑小镇》《方块兔子过生日》等。幼儿对新投放的书籍非常感兴趣,认真地阅读并积极与同伴交流,很好地理解了相关图形的概念。

(二)问中启智

“问”是指教师的有效发问与幼儿的主动提问、不断追问。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问答方式,启发幼儿的思考,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以增强幼儿的数学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1.设置悬念,进行有效提问。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利用绘本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借助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2.自问自答,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引入新的内容,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幼儿可能由于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难以作出有效的回答。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自问自答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3.不断追问,挖掘思维深度。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关键经验,采用多种提问方式不断追问,直到幼儿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以保证数学活动的效果。

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中,教师引入了绘本《大懒虫的故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数一数人和鼹鼠的数量,让幼儿感知数的等量关系,并让幼儿猜测柿子到底会被谁吃掉,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阅读绘本故事。在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又问幼儿:“接下来谁来了?来了几只?现在人和动物的数量相等吗?”幼儿回答:“来了3只苍蝇,树下坐着3个人,他们一样多。”在活动的最后,教师投放了相关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绘本中的角色形象,比较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其自主发现数学规律。

4.同伴提问,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同伴提问是指教师引导幼儿之间相互提问,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幼儿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通过阅读绘本发现的数学问题,并通过主动思考和同伴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可以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

(三)思中启发

幼儿的思考是有指向性、有步骤和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基。

例如,绘本《找靴子的猫》讲述了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利用淘淘帮助流浪猫找靴子的情境导入。为了快速找到红色的靴子,淘淘利用了分类的方法。故事的最后,淘淘来到了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鱼,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成功将鱼分类,故事到此结束。绘本中隐含了观察、想象、归类等数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分类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在开展有关分类的数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本绘本,引导幼儿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将鱼分类,让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轻松掌握物品归类的方法,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辩中成长

“辩”是指辩论和辩证。辩论是幼儿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结果,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辩证是幼儿对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论证、评价和反思性思考。在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前期经验,提取绘本中的数学元素,并引导幼儿进行交流与辩论,让幼儿从中学到更多数学知识。

例如,笔者利用绘本在大班开展了数学活动“朱迪警官破案记”,在原绘本的情节上作了一些改动,增添了一些悬疑线索,并让幼儿以小警官的身份参与数学活动,采取小组、集体等不同形式进行辩论、交流、思考,让幼儿辨认“小偷”。在辩论过程中,有的幼儿觉得狐狸是“小偷”,因为它的毛发是红色的,紧接着就有幼儿推翻他的说法。这名幼儿认为虽然狐狸的毛发是红色的,但它爪子的形状却与“小偷”留下的脚印不一样。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辩证,让幼儿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的正确性提供证据,从而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收获成长。

(五)玩中收获

幼儿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玩”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玩”的手段性体现在幼儿通过玩游戏能获得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玩”的目的性体现在“玩”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虚拟的任务”,促使幼儿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从而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即“玩”是应用,是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数学活动的巩固练习环节转换成幼儿更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形成了活动类、表演类、教具类和规则类等多种游戏形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到更多数学知识,从而获得成长。

例如,小班幼儿需要掌握5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基于此,笔者利用数学绘本《一粒纽扣》开展了相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绘本中纽扣的特征。在活动前,幼儿已经能正确区分纽扣的大小、颜色,但对形状的描述还不是很准确。于是,笔者将形状和数量的感知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在区角游戏中为小动物扣纽扣,让幼儿在反复观察、认真比较和大胆表述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绘本创设相关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幼儿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小刺猬穿项链》绘本开展数学活动,创设开项链小铺的情境,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珠子,引导幼儿将珠子按照自己喜欢的颜色与顺序排列,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悟色彩的魅力,掌握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方法。

综上所述,绘本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活动,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趣味化,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助于促进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活动的目标,选择适宜的绘本故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活动,从而增强数学活动的效果,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作准备。

猜你喜欢
绘本数学知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绘本
绘本
绘本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