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艺术活动中音画相融的方法

2023-01-09 08:44王丽萍
幸福家庭 2022年12期
关键词:音画相融画作

■文/王丽萍

在当下幼儿园艺术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音乐主题与美术主题相互独立的现象。如何促进音乐与美术活动相融合,成为幼儿园大班教师在艺术活动中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大班幼儿艺术活动特点,提出了音画相融的方法,并对其实现路径展开探究,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经验。

一、大班幼儿艺术活动音画相融内涵

大班幼儿艺术活动音画相融,源于音乐与美术的异质同构。所谓异质,是指音乐与美术分别属于艺术的两个范畴,即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而同构是指音乐与美术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相通之处。根据音乐与美术“异质同构”特点,教师可实施大班幼儿艺术活动的音画相融,在音乐中开展美术活动,鼓励幼儿自由绘画;以美术作品辅助音乐活动的开展,丰富活动背景与形式,培养幼儿高雅的艺术情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与创造水平。

二、大班幼儿艺术活动音画相融的方法

(一)音乐走进绘画,激活美术活动

音乐可以调动幼儿的听觉,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为幼儿进行绘画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在大班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欣赏、表现两个层面出发,在绘画活动中融入音乐。

1.聆听与欣赏:在流淌的音乐中感受美术画面。欣赏在前,创造在后,将欣赏的经验应用于美术创作活动,这是大班幼儿进行绘画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教师可以在欣赏阶段融入音乐,先引导幼儿聆听音乐,让流淌的音乐成为幼儿欣赏画面的背景,再使幼儿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自觉迁移音乐欣赏体验,感受眼前的画面。

例如,在“热闹的新年”大班幼儿艺术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感受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和幸福,教师提前准备了有关放鞭炮、贴对联、看春晚、吃年夜饭的新年图画,并准备了音乐《新年好》《欢欢喜喜过新年》等。在活动开始时,教师首先播放“迎新年”主题音乐,让幼儿认真聆听,并通过“小朋友们,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有没有想起过年的经历呀”这种问题,了解幼儿聆听音乐的感受,鼓励他们说出音乐中蕴含的“新年之美”“新年之趣”。随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通过引导性语言“哇!小朋友们的新年回忆都好精彩呀。音乐可以让我们感受新年的快乐,那这些美术作品是不是也能让你们想到新年呢?它们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引导幼儿主动欣赏不同的画作,感受其中的新年气息,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先被流淌的音乐激活听觉感官,调动“过新年”经验与“迎新年”情感,对新年产生讨论热情,然后被对应的画面激活视觉感官,迁移音乐欣赏经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2.想象与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表现美术画面。在欣赏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活动,让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想象。在创作活动中融入音乐,对幼儿具有启发性作用,可以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增强其创造能力。

例如,在“狮子和森林”大班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设定故事背景,先向幼儿讲述狮子的故事,让幼儿对狮子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以音乐《狮王进行曲》为辅助,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浑厚低沉的旋律,聆听狮子威猛的吼声,想象狮子在森林中迈着稳健的步伐、带领其他动物活动的画面,打造动态的音画融合情境。在此基础上,幼儿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将脑海中的画面画下来。教师将音乐贯穿于幼儿的绘画过程,能够创造生动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的绘画充满童真童趣。

(二)画作靠近音乐,丰富音乐活动

音乐在大班幼儿美术活动中具有辅助作用,同样,教师也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画作,让幼儿更加直观地理解音乐,促使幼儿自由地创造音乐。教师要遵循幼儿音乐活动的特点,从感受与创造两个层面出发,利用美术作品辅助音乐活动的开展。

1.观察与体验:在悦目的画作中丰富音乐感受。适合大班幼儿的音乐作品,大多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比如描绘自然之美的音乐、记录日常美好生活的音乐等,它们对应真实、美丽的景象,与部分美术作品相关联。因此,教师可以应用与音乐背景有关的画作,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丰富他们对音乐的体验。

例如,在“金蛇狂舞”大班幼儿艺术活动中,《金蛇狂舞》音乐旋律昂扬,借助锣、鼓等民乐乐器生动地表现了民间舞龙的场景,营造了热烈欢腾的节日气氛。教师可以先引导大班幼儿欣赏音乐,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舞龙图画,创设真实、活泼的舞龙情境,引导幼儿观察舞龙的画作,说一说自己从画作中看到的信息、产生的感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播放音乐《金蛇狂舞》,提出“闭上眼睛,回忆刚才看到的画作,感受你听到的音乐”的要求,让幼儿反复聆听,感受音乐,将画作与音乐对应起来。通过画作与音乐的结合,幼儿仿佛真正进入舞龙场景,这有助于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2.联想与表现:在生动的画作中丰富音乐创造。生动有趣的画作,可以促使大班幼儿对音乐展开联想,为其自主创造和表现音乐提供启示。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创作音乐的方式表现画作的内容。

例如,在大班幼儿艺术活动“森林舞会”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聆听音乐,根据旋律进行律动创编。在活动导入阶段,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PPT课件,让幼儿观察“小动物们开森林舞会”的画作,联想小动物们在舞会中的活动。教师可以一边展示画作,一边播放《森林舞会》音乐,让幼儿结合音乐旋律创编小动物跳舞的动作,并引导他们跟随旋律哼唱音乐。在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可以向幼儿提议:“虽然每个小朋友的动作都非常生动有趣,但是,森林舞会里小动物们都是在一起活动的,你们也合作起来吧,看看怎么把各自的动作连起来!”让幼儿合作创编完整的音乐动作。通过欣赏生动的画作,幼儿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音乐快慢、轻重的变化,运用创造性的动作表达对音乐与画面的理解。

(三)游戏锦上添花,促进音画相融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游戏可以促进大班幼儿艺术活动的融合与创新。教师可利用游戏,设计“音画相融”的大班幼儿艺术活动。

1.区域与游戏:音画趣相融。例如,在大班幼儿艺术活动“猫和老鼠”中,教师可以设定“猫捉老鼠”的游戏背景,以《老鼠画猫》为背景音乐。首先,教师改变以往“教师唱,学生学”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参与“猫捉老鼠”游戏,分别扮演“老鼠”和“大野猫”的角色,让幼儿感受猫捉老鼠时的认真和老鼠被猫追逐时的紧张,使他们在游戏中初步熟悉音乐。接着,教师单独播放音乐《老鼠画猫》,询问幼儿扮演“老鼠”和“大野猫”的感受,引导他们结合游戏经验思考“大夜猫变成什么样就捉不住老鼠”。在游戏背景音乐的启发下,有的幼儿说:“要是猫的眼睛小一点就好了,就看不到老鼠了。”有的幼儿说:“要是猫的腿短一点就好了,它跑不快,就追不上老鼠了。”幼儿结合《老鼠画猫》的歌词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他们对歌词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加自然地演唱音乐,并产生了画“大野猫”的想法。最后,教师对幼儿说:“那你们喜欢这样的猫吗?眼睛小小的、腿短短的猫长什么样子呀?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引导幼儿进入趣味绘画环节,在音乐的烘托下,画出音乐中的“大野猫”形象。

教师以角色扮演游戏为载体,在游戏中融入了轻快活泼的音乐,引导幼儿开展绘画活动,使“音”与“画”达到“趣相融”状态。幼儿被游戏吸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唱歌、绘画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游戏的理解,有助于艺术素养的提升。

2.户外与游戏:音画广相融。在大班幼儿艺术活动“大自然的音乐”中,教师将大班幼儿艺术活动空间向户外拓展,利用户外宽阔的场地组织游戏,融合音乐与绘画,使“音”与“画”达到“广相融”状态。活动初期,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幼儿园户外自然环境中,开展“寻找自然的秘密”自主游戏,并向幼儿提出“想一想大自然都能发出哪些声音”的游戏要求。有的幼儿摘下一片树叶擦一擦、吹一吹,有的拿起树枝敲一敲,有的盯着小蜜蜂看了一会儿,回来对教师说:“老师,小蜜蜂飞起来‘嗡嗡嗡’的,这是大自然的声音吗?”他们一边感受自然风景、生物之美,一边在脑海中形成个性化的音乐旋律。活动中期,教师为幼儿发放地垫,让他们围坐在操场中间,并借助手机、蓝牙音箱播放《大自然多美好》,让幼儿明白风声、雨声、树叶沙沙作响声等都属于大自然的声音。在活动后期,教师让幼儿迁移游戏经验,围绕“大自然的声音”进行绘画。户外游戏的创新设计,既为幼儿感受自然的声音创造了条件,也为其发现、记录自然中美好的事物提供了机会。幼儿用生动的画笔还原自然的画面,让画作“会说话”。

3.主题与游戏:音画多相融。在大班幼儿艺术活动“小红帽”中,教师带领幼儿了解《小红帽》的故事后,幼儿想要将这样奇妙的故事表演出来。基于此,教师分别准备了四个主要人物的音乐《森林狂想曲》(小红帽)、《天使小夜曲》(外婆)、《波斯市场》(大灰狼)和《拉德斯基进行曲》(猎人)。活动中,教师依次播放代表不同人物的音乐,设计了“听辨”环节,引导幼儿找出与人物特点相符的音乐,让他们根据音乐与故事说说对人物的理解,区分人物形象。随着活动的推进,教师设计了“画道具”环节,引导幼儿根据音乐传递的人物信息,画出表演道具,如小红帽、大灰狼、狼外婆等的头饰。教师以自主表演为基本形式,在大班幼儿主题表演游戏中融入音乐、绘画,能够提高艺术活动的质量,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

总而言之,音乐与美术是幼儿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影响着3~6岁儿童艺术品质的发展。绘画与音乐的融合,对增强美术活动效果、提高音乐活动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大班艺术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探索音乐与绘画的融合方式,准确把握二者的相关性,使音画纵横相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音画相融画作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心相融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学生画作欣赏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