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
——谈一谈家园共育中的热点话题

2023-01-09 08:44姜筱蕾
幸福家庭 2022年12期
关键词:庐陵共育家乡

■文/姜筱蕾 吴 芳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当下的教师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保育与教育的能力,还需要紧跟时代教育观念并把优秀的理念传递给家长,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在本文中,笔者就近期家园共育中关于幼儿的性别认知、信息通信技术产品(下文简称“ICT”产品)的使用、自然教育与本土文化教育四个话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现阶段幼儿园实践的意义。

一、为何要在幼儿阶段关注幼儿的性别认知

幼儿在学龄前期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并建立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如果固化了幼儿的性别认知,他们将建立对女性气质(安静温柔)和男性气质(勇敢独立)的刻板印象,造成狭隘的性别认知。由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建立,在幼儿园阶段,一些幼儿会嘲笑那些违反或背离性别刻板印象的幼儿,这种类似的行为不利于营造包容友爱的班级氛围,对于那些被嘲笑的幼儿而言更是一种伤害。

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幼儿的家长,作为幼儿最亲密的人,都应该意识到幼儿性别话题的重要性,努力从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同性别的幼儿在期望、行为和特征等方面应该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平等对待,并且家长和教师应该了解并尊重幼儿的生理性别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环境中,应该让幼儿意识到多样性和差异性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和自主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他们的性别,并为其提供了解不同性别特征的机会,以帮助他们提高性别认知水平。对于部分需要额外关注的幼儿,教师要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与家长一起为每一名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是否应该让幼儿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产品

生活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幼儿似乎与ICT产品密不可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游戏机和电子玩具等常见的电子类产品。尽管在家庭环境和学校中,ICT产品早已普及,但是“是否让幼儿接触ICT产品”“如何在教育环境中合理使用ICT产品”“ICT产品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仍然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幼儿在感知和使用ICT产品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教师、家庭、周围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ICT产品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好或坏,而是取决于使用者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一工具。将ICT产品(如平板电脑、电视、学习机等)整合到教育环境中成为讨论的焦点,其主要原因是它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例如,幼儿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幼儿与同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减少、幼儿对事物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等。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没有恰当使用ICT产品而产生的。事实上,成人的引导和干预会直接影响幼儿对ICT产品的认知和使用。因此,对于ICT产品争论的焦点其实并不在于ICT产品本身,而是家长、教师应该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引导幼儿使用ICT产品。

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学一体机是幼儿集体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数教师会通过视频、动画、课件和操作面板上的互动游戏来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度。在这种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能通过音乐和图像等形式调动多种感官,这种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将ICT产品更好地与幼儿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复杂性和创造性,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为例,笔者正在尝试使用可编程的互动玩具培养幼儿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对数学概念初步的感知和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ICT产品本身并不是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学会发挥ICT产品最大的教育价值,以满足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需求,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为何在幼儿园阶段融入自然教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尝试将自然教育融入幼儿园的实践活动中,比如,在班级区域创设植物角、在学校区域开设植物园、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及鼓励家长多带幼儿到自然环境中玩耍等。虽然大多数家长对此表示赞同,但是对于一些家长而言,他们并不理解自然教育的深层含义。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越来越多的幼儿出现了“自然缺陷障碍”,如何让幼儿在早期建立亲自然意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现阶段,自然幼儿园、森林幼儿园这种校园模式在我国还不常见,但很多幼儿园都已将户外环境作为幼儿的上课背景,并在尝试开发以生态为中心的课程项目。尽管这些课程项目还存在问题,但是这些教育模式都注重将自然与教育联系起来,以增加幼儿接触自然环境的时间,帮助幼儿进行自然环境下的游戏活动。

幼儿园阶段,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活动对幼儿的身体、心理、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活动能够有效增加幼儿在户外锻炼的时间,满足幼儿对游戏场地的体验需求。游戏场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元素增加了游戏活动的多样性,幼儿可以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有效进行体力活动,从而拥有更健康的体魄。

从情绪和心理健康角度进行分析,当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时,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也会得到良好发展。《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子》一文中提到,缺乏自然接触对幼儿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幼儿的身体(肥胖)上,还反映在他们的情绪(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上。与自然相处可以改善幼儿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比如,有学者指出,当幼儿接触更多的绿色环境时,幼儿患多动症的概率会减小,对于已经患多动症的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也有助于缓解多动症症状。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中存在有利于儿童发展与心理复原相关的保护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幼儿抵消或缓解负面情绪。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多带领幼儿与自然接触,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心理状态。

从幼儿的社会性层面来看,自然游戏大多在户外进行,不受场地和空间的控制,这给幼儿提供了灵活的社交空间和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幼儿长期在自然环境中游戏,其社交行为会更加友好,更加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和平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获得处理问题的经验,还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这对于幼儿未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四、为何要让幼儿在早期接触本土文化教育

幼儿生来就会受到所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这意味着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让幼儿在早期接触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幼儿理解本土文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代表文化特征的装饰物来装饰教室这么简单,家长和教师应该结合一些实质性的实践和更广泛的多元文化,帮助幼儿真正尊重和拥抱本土文化。

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为例,笔者在对本土庐陵文化的研讨中发现,教育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所以在充分考虑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园和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笔者开始尝试将园本课程建设与本土文化教育相结合,希望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帮助幼儿发现家乡的美丽、了解家乡的文化,激发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比如,在现阶段的园本课程中,笔者设计了“庐陵美食”“庐陵手艺人”“庐陵风情”三大主题,探索和衍生了相关的课程内容,让幼儿从多角度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多彩,从生活细微处切身体会庐陵地区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园本课程与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形式,不仅帮助了幼儿对庐陵特色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科学的划分,提高了幼儿对庐陵特色资源的认知度,还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知识储备,从不同方面培养了幼儿对家乡文化的情感认知。笔者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庐陵地区的地方特色美食、美景、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使幼儿萌发了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和热爱之情,从而感受到家乡之美,成为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美我家乡的小小文化传承人。

随着社会对于学龄前幼儿关注的日益提升,幼儿园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单方面的保育转化为了保育和教育两个方面,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与家长进行紧密的家园共育工作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就近期家园共育中的四个话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家长了解教育新动态,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并积极地参与幼儿的教育过程,从而让幼儿能够在家园共育的环境中开心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庐陵共育家乡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堆花杯”庐陵诗词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赞庐陵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