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种《医古文》教材注释商榷*

2023-01-10 04:32刘亚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杂病论音义声旁

刘亚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医古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和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药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河南中医药大学近几年所使用的《医古文》教材有以下3 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3](下文分别简称:“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十三五”规划教材)。这3 种教材在中医院校中使用率高、受众面广、实用性强,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其注释内容也不免有待商榷之处。文中笔者利用文字训诂学和文献学知识,结合传世文献典籍,对其中5 处注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选节一 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丹溪翁传》)

褊,谓心胸狭隘。(“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6)

褊,《说文·衣部》:“褊,衣小也。”引申为心胸狭小。(“十二五”规划教材,30)

褊,狭隘。(“十三五”规划教材,24)

按:罗知悌(约1243—1327年)是宋末元初医学家,得名医刘完素门人荆山浮屠之传,学贯刘完素,旁通张从正、李东垣医学之旨。徐春甫《古今医统》记载:“然先生性情倨傲,持能厌事,难以得意。然有病者求治,却细心诊治、或甚赠之以药,颇具疗效。于是身居钱塘而医名大振”。罗知悌性情高傲自大,恃能厌食事,难得意,这与华佗恃能厌食之事相似,但是凡有病来求救者,无不尽力施治,而贫病无援者,又进一步赠药疗之。又据邵远平《元史类编》罗知悌辞官回乡时,把所积金帛贵重物品统统散赠邻居、朋友,仅留书籍数十部带回家中。其收朱震亨为徒后,又尽传其术。这样一位乐善好施,在医术的传承上又毫无保留之人,教材注释“褊”解释为心胸狭隘,认为他是一心胸狭隘之人,欠妥。《尔雅·释言》:“褊,急也”。郭璞注:“褊、急,皆急狭也”。《说文通训定声》:“褊,字亦作惼”。《庄子·山木》:“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成玄英疏:“褊,狭急也”。“褊”字又作“惼”,训“狭急”“狭”“急”同义复用,而非狭隘之义。《诗经·魏风·葛履》:“其君俭啬褊急”。孔颖达疏:“褊急,言性躁”。“褊”训“急狭(狭急)”“褊急”,用在这里应该是指罗知悌性急躁刚强,所以仕途难得意。

选节二 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东垣老人传》)

志:通“識”。记住。(“十三五”规划教材,32)

按:“志”十三五规划教材注文通“識”,不妥。《说文新附·心部》:“志,意也。从心,之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志’所以不录者,《周礼·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識’,盖古文有‘志’无‘識’,小篆乃有‘識’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識’。‘識’,记也。《哀公问》注曰:‘志’读为‘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韵》与《职韵》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则二解义亦相通,古文作‘志’。则‘志’者,记也、知也”。《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郑玄注“志,谓‘識’古文”。古无“志”而有“識”字,“識”“志”二字是古今字关系,而非通假字。“志”训“记”为常训,即记之于心的意思。“当力学以志吾过”意思是李东垣会努力学习,在心中永世不忘不知医而使母亲意外丧亡的过错。“識”有“记”义,应是假借“職”。上文“志”字段注谓“識”“職”二字音义皆通,此外单周尧《志·識·職·誌》:“‘識’之所以有‘记’义,乃因借为‘職’。《说文解字》:職,记微也。从耳,戠声。‘记微’,即记住细微的事物。‘職’字从耳,声人心通,听闻即能记。由此可见,有‘记’义者本为从耳之‘職’字”[4]。“職”有“记”义,“識”“職”古音义皆通,“識”亦有“记”义,二字故并作“志”。

选节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惷(chǔn):“蠢”的异体字。(“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44;“十三五”规划教材,47)

按:“十一五”教材、“十三五”教材谓“惷”“蠢”一字异体,不妥。《说文·心部》:“憃,愚也。从心、舂声。”《淮南子·氾论训》“愚夫憃妇”高诱注:“憃,亦愚,无知之貌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一“愚憃”条引《仓颉篇》:“憃,愚无所知也。亦钝也”。“憃”从心、舂声,指愚蠢、愚昧无知的样子。裘锡圭先生《谈谈进行古代语文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经验教训—基础要扎实些,考虑要全面些(上)》谈到“惷”“憃”时,认为“惷”的声旁是“春”,意为蠢动;“憃”的声旁是“舂”,意为愚蠢[5]。“憃”与“愚”同,即无知的样子。《说文·心部》:“惷,乱也。从心、萅声。《春秋传》曰:王室曰惷惷焉。一曰: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昭二十四年左传文:今本作王室实蠢蠢焉。杜注:动扰皃”。“惷”声旁“春”音chǔn,意思是蠢动;与“蠢”互为异体字。“憃”的声旁“舂”音chōng,意为愚蠢。“惷”与“憃”形近音义不同,然而“惷”“憃”形近多混用。杨明明《〈伤寒杂病论〉“憃”字考》:“‘憃’‘惷’二字声母亦相近,俗写常以‘惷’代‘憃’,故时人以为‘憃’有愚义,而‘蠢’作为‘惷’的文献通用字形,也就是具有了愚蠢、愚昧義”[6]。因此“惷”字应正作“憃”字,“十二五”《医古文》中《伤寒杂病论序》注“憃(chōng),愚笨。”(49)极是,“十一五”教材、“十三五”教材应据改。本句张仲景是责备当今的读书人,出仕做官,不能爱护自己的百姓,退野为民,又不能爱惜自己的生命,等他们自己遭遇灾祸,身处困境时候,又蒙蒙昧昧愚昧无知犹如无用之人。

选节四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撰,通“選”(“十一五”教材,44;“十二五”教材,49;“十三五”教材,47)

按:“撰”注文通“選”字,不妥,疑应是“籑”后起字。《说文·食部》:“䉵(籑),具食也。从食,算声。■(馔),籑或从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礼经凡言‘馔’注曰:陈也,陈与置义同”。“籑”本义是食物陈列,又作“馔”。原本《玉篇·食部》:“■(籑),《汉书》或以为‘撰’字,在手部”。《汉书·司马迁传》:“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颜师古注:“籑,与撰同”。裘锡圭先生谈到“籑”字时说:“清代阮元主编的《经籍籑诂》,‘籑’字,从‘食’‘算’声。《说文》:‘籑,具食也。’字亦作‘馔’,意思就是把食物等陈列出来,引申为编撰的意思……《汉书·刑法志》:‘删定律令,籑二百章’,‘籑’就应读为‘撰’”[6]。“籑”“撰”同,由食物陈列义引申为编撰的意思。《汉书·艺文志》:“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颜师古注:“篹,与撰同”。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九“撰焉”条:“《韵英》云:撰者,修著也。《字镜》云:撰,集也……《汉书》从算。算,音酸短反。从曰作‘篹’亦古文‘撰’字也。论文与《汉书》同此古‘篹’字时所不用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九“撰集”条:“《三苍》作‘篹’同,助免反。《广雅》撰定,撰,亦述也”。“篹”古与“籑”同,有修著、撰集、著述等意思。《伤寒杂病论》序中“撰”表示编撰的意思,不应通假作“選”。结合《伤寒杂病论》成书特点,“撰”字很清楚告诉读者《伤寒杂病论》内容是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基础之上,张仲景结合自己论脉辨证的临床经验所得编撰而成的,此书既非个人所独“作”,又非“选辑”而成,是在有前人经典著作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所得。

选节五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大医精诚》)

恥:“耻”的异体字。认为……为耻。(“十三五”教材,105)

按:孙思邈《大医精诚》规劝以医生为业者,一方面要医术精湛,另一方面要医德高尚;文末“学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中“恥”解释为“认为……为耻”,欠妥。《文选·鲍照〈舞鹤赋〉》:“当是时也,燕姬色沮,巴童心恥”。刘良注:“恥,惭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七“恥媿”条:“《博雅》媿亦耻也。《说文》从女,鬼声。经从心作愧,亦通用,或作聭,亦作謉,并非也”。《小学蒐佚·考声》:“恥,愧也”。《博雅》“媿”又从心作“愧”训“恥”,《小学蒐佚》“恥”训“愧”,“恥(耻)”“愧”互训。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有愧生惭”条引《广雅》:“惭,恥也”。《说文·女部》:“媿,惭也。从女,鬼声。愧,媿或从耻省。”《说文·心部》:“慙(惭),媿也”。《广雅》“惭”训“恥(耻)”,《说文》“媿(愧)”“慙(惭)”又同义互训;故“惭”“恥(耻)”“愧”,三者同义递训。因此“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中应把“恥(耻)”解释作“羞愧”“惭愧”;意思是希望有心学医者不要听了他的话后,认为自己暂时不能做到而感到惭愧,这么解释或更能表现出孙思邈对学医之人的劝勉之意,而非谴责之意。

猜你喜欢
杂病论音义声旁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定量思想初探*
你知道形声字吗
形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优势作用*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3类人不宜做艾灸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An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浅谈汉字简化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