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青年媒介形象塑造

2023-01-10 21:15毛林峰范晓玲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标签媒介

毛林峰 范晓玲

社会是一个由多个群体组成的有机体,依照年龄、职业、兴趣等不同划分标准可以构成不同的群体,但本质上群体是享有共同价值观,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而当前人们对于群体的认识是基于媒介建构出来的拟态环境,因此,媒介对于群体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的表达和反馈渠道有限,公众感知信息和意见气候方式单一,传统媒体则扮演着“公众代言人”的角色。传统媒体对于群体形象的建构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例如吃苦耐劳的农民工群体形象、青年群体形象、“90后”群体形象等。传统媒体的建构所体现出的特征为主体的唯一性、建构的单向性、效果的统一性。

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权力下沉,公众有了更多元的表达渠道,众声喧哗的时代来临。自媒体的兴起冲击了原有传统媒体构建群体形象的生态空间,尤其是青年媒介形象的建构,因为青年群体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军,有着更为活跃的媒介行为。这些媒介行为有意无意地自塑着青年媒介形象。出现了例如佛性青年、躺平、打工人等形象标签。

从传统媒体对于青年媒介形象的建构,再到青年群体利用自媒体空间对自身群体形象进行的解构,当前青年媒介形象正处在一个他塑与自塑的冲突空间里。这两种塑造机制有何差异?这种差异冲突的根源在哪里?当代新青年的媒介形象又将如何重新建构?本文将着重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一、青年媒介形象的表现现状

(一)主流媒体对于青年形象的塑造表现

以《中国青年报》为例,该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通过标题检索法,以“青年”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21 年4 月1 日到2022 年4 月21 日,共检索出905 条结果。通过归类分析,对于该报里呈现的青年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新时代的奋斗者

《中国青年报》很大比例是呼吁、指引性报道,这种报道体裁尤以评论为代表,例如《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青年中传扬》《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新时代青年要深化对“两个确立”的认同与拥护》等,根据新闻评论的标题可见,将青年与新时代两个关键词紧密联系在一起,聚焦青年在新时代要有新的担当。还有一类报道如《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展现新时代青年形象》,通过具体事例描绘青年形象。担当、奋斗等词语正成为媒介赋予青年的形象标签。

2.富有创新精神的挑战者

《中国青年报》另一大叙述重点就在于报道青年的创新创业故事,这些报道主题多在说明青年人富于创新和挑战精神,例如《以青年示范经营户引领诚信》《走出闽西的青年又回来了》等,建构出了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挑战者形象。

3.不畏困难的战士

通过《艰难中守护上海,青年冲在战“疫”一线》《筑牢国家安全防线,青年力量不可或缺》等报道可见,关于青年形象标签的打造集中在肯定、赞赏其不畏困难的精神所作出的贡献。

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于青年形象的刻画也呈现了以上性状。可以发现,传统媒体在报道青年群体时有着正面、积极的报道倾向,而在形象展演中呈现出严肃性、正面性、建设性、示范性等特点。

(二)自媒体场景下青年形象的塑造表现

1.自嘲语境下的“躺平”形象

因为自媒体场景的开放性和强互动性,使其更容易成为一个娱乐消遣的空间。青年群体在使用诸如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等平台时,有关身份的建构和展演空间巨大,且增强了群体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出现许多现象级的标签,例如“佛性青年”“躺平”“摆烂”等,在微博平台上关于#躺平是年轻人的正确选择吗#话题吸引了334.6万阅读量。

2.网络环境中产生的“小粉红”形象

“小粉红”形象是指成长经历嵌入现代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活的新一代爱国主义青年群体,他们借助网络平台,以其独有的方式、萌化的言语、恶搞的表情包抨击国外的一些抹黑言论。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怀。而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关于“小粉红”标签的建构也呈现高频率的传播速度。

在自媒体语境中青年形象的建构呈现出娱乐性、松散性、解构性特点。

二、传统主流媒体对于青年形象的建构机制

(一)政策议程设置下的形象建构

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传统主流媒体自然要体现党和人民的呼唤。青年作为整个国家的接班人,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国家设置了一系列的青年政策,学者刘成彬认为“青年政策”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青年一代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观点、行动准则的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党、国家、社会组织和整个社会机制要为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其才能而体现这一政策的具体活动。一系列青年政策在我国体现为教育方面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在就业方面2003年出台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在卫生上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强调以儿童和青年群体为重。而传统主流媒体的使命就是传播党的政策方针,直接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和青年形象建构。

(二)贴标签式的建构路径

新闻媒体的活动并非有闻必录,这是因为媒体展现内容的空间有限,成本有限。而要短时间、高效率地将信息展现给公众,标签化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认知建构方式。标签化是将对象的典型特征提炼出来,并以典型特征来代表整体,因此公众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集中在媒体打造的标签上,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一方面加速了青年群体媒介形象的构建,另一方面也局限了公众对青年形象的全面认知。例如主流媒体在建构青年形象时乐于贴标签——“90后”“00后”等,这些标签也使得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对于青年的笼统固定化的社会认知现象。

(三)公众刻板印象倒逼媒介再建构

传统主流媒体的标签设置策略形成了公众对于青年的刻板印象,这是一种媒介形象建构机制。随着公众对于青年形象认知框架的稳定,会倒逼主流媒体设置符合公众心理预期形象议题,这是由于媒体始终把满足公众需求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带来的结果则是进一步强化公众对于青年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一过程则是媒介对于青年形象的再建构。

三、自媒体场景下青年形象的自塑机制

(一)青年群体在自媒体中的聚合逻辑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感知意见气候的方式是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新媒体时代来临,尤其是自媒体场景的形成,受众感知意见气候的渠道愈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媒体表达意见。自媒体的高交互性更使得受众意见的交换在强度和效率上显著提高,物理上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使得群体聚合的范围空间可能性扩大;而自媒体的可选择性改变了受众的媒介信息接收习惯。前文讲到群体是共享着统一价值观,基于共同利益上建立起来的,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青年群体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具象,是以共享的价值、兴趣为聚合线索,以自媒体为聚合平台,自发的一种群体活动。

(二)媒介狂欢下的青年群体情绪传播

前苏联学者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狂欢活动,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有着全民性、仪式性、颠覆性的特征。自媒体场景的出现实际就是传播权力的下沉,而在这种媒体环境中成长的青年群体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热衷于媒介的使用,在这里提到的使用不仅包括信息的搜集和接收,还有作为传播者角色的内容创作;二是注重情绪的表达,因为青年心理特性以及自媒体的低门槛性,往往诉之于情感而非理性。例如在“清华学姐”事件中,舆论的反复反转就体现了传播中的情绪先于事实。以及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爆火现象,同样可以看出青年群体的媒介狂欢和情绪传播行为在时时刻刻建构着青年的群体形象。

(三)刻板印象的解构与重构

自媒体提供给了青年群体建构自身形象的渠道和空间,且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高效传播。以往传统媒体长时间跨度内建立起来的关于青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往往在短期内就会分崩离析,例如在《2017青年人兴趣社交白皮书》中对于青年人的画像显示,在网上兴趣部落的活跃者里,21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达到81.2%。从性别上看,兴趣部落大数据显示,这里的男生占比却略高于女生;从出生时间上看,出生于8~11月份的是更爱群聊的部落活跃分子,而出生于3-5月的人数相对较少。在关键词的分析中,总结现在青年人最爱用的新鲜词,“打call”“freestyle”“吃鸡”“佛系”“尬聊”……这些榜上有名的爱用词汇几乎都来自电影、综艺节目、直播平台、游戏等,这些恰恰是年轻人身边的事物,其中大部分的词汇反映的是青年人对事物或人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者疑问,俗称“吐槽”。从数据中可见传统媒体构造的青年群体刻板形象正在消解,但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中建构自身形象的方式亦是进行标签化处理,这就使得青年群体在解构原有刻板印象的同时也正在建构新的刻板印象。

四、成因分析

(一)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元化表达渠道

麦克卢汉指出,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开创新的可能性,带来新的社会变革,影响人类的传播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供公众表达的渠道日趋多元化,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显示,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分报告《2019年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变化的量化研究》基于3万人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手机媒体是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只从传统媒体中获取新闻信息者极少;以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是获取新闻信息最重要的新媒体类型;微信是用户最多、最广泛的新闻信息获取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民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倾向于通过移动端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电视、纸媒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占有率大大下降。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表达渠道的增多,这就给青年群体提供了建构自身形象的技术可能。

(二)青年外在形象建构下的内在诉求表达

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和原因,分析自媒体环境下青年群体解构和重构自身形象的行为,例如佛系青年、躺平、摆烂等自嘲式形象,实则是当代青年群体内在诉求的外在表达。自嘲式形象的表达反映了青年群体的时代焦虑和压力,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不同年龄段的抑郁量/焦虑量表均值中焦虑水平在18~24岁与25~34岁两组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他组间差异均显著。也就是说,18~34岁的青年,焦虑的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这一结果提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探讨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有利于理解青年形象的自塑行为表现。

(三)官方政策对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

传统主流媒体在建构青年形象时,重点把青年群体塑造成有着奋斗、积极、乐观面貌的媒介形象,2017年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体现了党和国家一直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发展。202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是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可以认为,官方的态度为主流媒体建构青年形象的风向标。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两种形象塑造机制的差异表现性状不同,传统主流媒体塑造机制下青年媒介形象呈现正面性、积极性、严肃性特点,自媒体环境下青年自塑的形象则呈现萌化、闲散性、娱乐性的特点。而在塑造机制上更多体现为主体、渠道、理念的差异。

归结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全新的传播体系,二是青年群体的主体性表达与传统主流媒体表达的不兼容。因此,为建立起全面、客观、动态的青年媒介形象,传统媒体要俯身倾听青年群体的诉求表达,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同时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精准找到传播对象,增强传播效果,摆脱各说各话的困境,从媒介角度探索推动引导新时代青年的健康发展。新媒体应该从传统媒体中学鉴的也很多,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以及字斟句酌的专业作风,等等。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标签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