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

2023-01-11 02:17左新平
中学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章情感

左新平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文化知识、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是教育的目标。启发式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科思维和判断力,塑造其独特个性,为后续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善用侧面提问,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为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为了使提问契合教学中心内容,教师的侧面提问应紧紧围绕所学的重点知识展开,最终学生的思考点也落在所学的核心内容上。对于所提问的问题,难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提问问题,使班级内大多数同学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思考和知识的获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按照自身想法进行判断和理解,从而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

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在备课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理解后,应预设一些较为深刻的问题,比如“陶渊明是在什么社会环境下创造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象征着什么?”“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吗?”等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章阅读和理解,顺着教师的思考思路挖掘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从而使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和其内在价值和意义。针对性的侧面提问,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其文学作品主旨把握能力。

二、营造良好情境,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初中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要受到枯燥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影响。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课堂主体,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得不到有效提高,更别说良好学习习惯和学科素养的养成。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更快的进入状态,在沉浸式的情境体验中学习教材内容和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从而提升对文章情感和中心主旨的把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依托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影音等媒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实现文章中心思想与学生情感的交融。同时,情境的创造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沉浸式的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

比如,在学习《乡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思乡情感,应借助多媒体营造有意境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他人的演讲视频,让学生充分把握该文章的情感。在学生进行自由诵读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合适的轻音乐,将学生带入到诗人所处的环境中,使其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对概括了祖国的绵绵怀念,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其心中各种情绪。

三、实施小组互动,发挥学生创造能力

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需要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型学习模式,能够实现锻炼学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目的。很多情况下,老师抛出的问题依靠学生自己一个人的思考很难得到答案,但在小组多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反而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为了激发学生们的潜能,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实现优生带动差生,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划分。既可以根据学习成绩进行穿插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性格进行配对分组,还可以跟随学生意愿采取自主分组形式。

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由于该文章篇幅较大且细节、人物较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阅读,并抛出诸多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探讨和解决。问题可以为“吴用一行人是怎么一步一步夺取生辰纲的?”“杨志一行人又是怎么丢失生辰纲?原因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概括性较强需要学生小组共同探讨和整理才能完成。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身观点,达到释放个性的目的。

四、开展辩论教学,引导学生多方思考

学生个性潜能的激发紧紧依靠自身学习和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实现释放和升华。如若教师只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那么将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很多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观点,同样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潜能。为了实现多角度看待问题,教师可以实施辩论式教学,使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实现思维的碰撞,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思考和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课后习题要求换个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教师可以从这个提问出发,引导学生对该篇课文进行改写,然后要求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写作视角、描写方式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深刻感受鲁迅文学作品的深刻和社会意义。辩论式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实现语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

五、落实情感启发,帮助学生把握主旨

语文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反作用现实生活。语文教材内容都以一定的情感为依托,最终表达出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从而对读者的精神、价值观产生影响。可见,学生学习语文课文不仅能够起到丰富知识储备的作用,还能够拓展眼界、丰富人生阅历,感受并学习更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原则。学生个性潜能的激发需要在情感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学习和表达,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情感思考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养成学生品味文章主旨情感的习惯。

比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文章细节的把握,告知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剖析其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蹒跚”“努力”“爬”等词语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眼泪”“不知何时”“惦记”等词语都能感受到作者与父亲的真挚感情。通过情感启发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转发学生思考方式,使其在阅读文章时善于剖析内在主旨情感,增强其文章感受和共鸣能力,为其考试、文学作品积累和赏析以及提升自我奠定良好思维习惯。

启发式教学作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其在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个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从侧面提问、创造良好教学情境、实施小组互动、开展辩论教学、落实情感启发这五个方面出发,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提升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章情感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放屁文章
台上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