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下幼儿立德教育的思考

2023-01-11 02:58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立德志愿规则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幼儿园 张 菁 凌 志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很多无辜的生命被夺走,而在这种特殊的时刻,各种舆论在不经意间通过各类媒体被放大。那些温暖的瞬间被人们记住,如,全国各地无数“最美逆行者”驰援一线,全国人民捐赠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疫区。与此同时,出门不戴口罩,朝电梯里吐口水,与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无理取闹,在商场里撒泼耍横,刻意隐瞒病情、行程,在网络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疫情既突出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也暴露了部分人的素质低下,这些人的不良行为和孩子们天真童稚的笑容形成强烈对比,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痛心疾首的同时也促使我对如今幼儿的立德教育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从疫情看立德教育的缺口

疫情期间,当一线疫情防控工作者们冒着生命危险不分昼夜忘我奋战时,另一些人却在网络上抱怨、发牢骚,大晒自己的无聊,甚至恶搞居家隔离生活;对疫情较重地区人民的生活进行揶揄、调侃,制造大量的精神垃圾,更有甚者造谣生事,以讹传讹。在如今如此物质丰腴的时代,很多年轻人似乎在浮躁的社会中失去了自我,他们本该去做些对社会有帮助、有意义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却以在网络上寻求关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错误的价值观,是缺乏尊重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懂得明辨是非,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义务,有国事即我事的责任和担当。

幼儿园开展立德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幼儿教育阶段重视“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具体要求,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幼儿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重视幼儿的品格人格和学习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道德先于学问,在培养和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对幼儿思想品质的培养,使幼儿能够符合当前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德育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幼儿从懵懂的生物个体到进入幼儿园接受德育教育,让幼儿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从而对其规范合乎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社会化是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对幼儿加以引导与教育,摒弃丑恶行为,接受真善美的理念,持续提升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情感和意识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不断发展呢,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待人接物、做事的基本规范。

针对疫情着重培养的幼儿道德理念和具体措施

1.利用绘本——亲近自然,感受生命

灾难往往会提醒我们生命的珍贵以及自然界的万物平衡,而人类不尊重自然的后果是要付出血泪的代价。我们通过绘本中的情境让幼儿化身成一棵树、一只鸟,或者是一台静静记录的摄像机,去体验生命与自然的细微变化,鼓励幼儿去探索并掌握自然界中的真理,帮助幼儿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他们心中埋下敬畏、热爱生命的种子。这样的绘本无论是从理论还是教育方式上都符合这一主题的教育,值得幼儿教师借鉴与学习。

2.规则意识——遵循道德,自我约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往往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而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仍能小心谨慎,自觉地按照原则和规范行事,而不会因为没人监督而恣意妄为。这样的道德观念对于重大疫情防控中尤为重要——因为复杂的防控情况下,不是所有的监管都能做得到位,只有齐心协力才可取得胜利。归结而来,慎独既要有统一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又该就规则约束其身。

而幼儿的立德教育,离不开规则的树立。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规则的设定可以有效地将教育的意图渗透在其中,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行为的作用,使得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并自觉地遵守,从而内化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3.“追求真理做真人”——求真务实,明辨是非

所谓“务得实事”,即指务必明辨是非、辨别对错,肯定正确的东西、否定错误的东西,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状态;所谓“求得真理”,即指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事物的内部,探求事物内在的本质,通晓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对于幼儿来说,一般大人们提供的规则即为明辨是非的依据。然而在当今的教育,大人们总是以自己的规则要求幼儿,希望他们能成熟一点、懂事一点,而大人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加加给幼儿的理论。可以从后果的角度与幼儿们讨论或者分析,如教导幼儿餐前便后要洗手,告诉幼儿如果不洗手,那么手上有很多病菌,这些病菌会随着手里拿着的食物被吃到肚子里,让人生病;生病会很难受,会肚子痛,一步一步引导幼儿,让幼儿主动去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远比让幼儿看着小画册后死记硬背的强。

4.人道主义,志愿服务

人道主义即同理心,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并能自发地进行帮助和理解他人。人道主义化身为实践即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自觉自愿,二是无私奉献。如很多的医务人员自愿报名援助武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报名参加疫情的社区组织排查,而这些都是志愿服务在抗疫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志愿服从两个含义出发,自觉自愿需要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接受,而无私奉献却是可以在不同的实践中培养的。通过实践教学来注入感情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志愿主题实践活动,如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定期带他们走进敬老院,去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念儿歌,一起唱歌跳舞,进行人文关怀;中班的幼儿可以布置任务,如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小点心的制作,第二天带领幼儿发放给路上辛苦工作的环卫工人们;大班的幼儿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周末组织他们一起去社区打扫卫生,维护社区环境。实践出真知,有些情感的体会是坐在教室中教不来的,需要幼儿自己去亲身感受。

疫情非偶然,家园共育是必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阐述:“我们要怀着平等和尊重的态度,理解家长,推动家长成为合作者,并支持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目标、教育的能力。”

由疫情引发的道德讨论可以发现家庭教育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自身缺乏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不懂且不知。所以作为幼儿园教育,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使幼儿父母充分了解法律禁止的行为,知道违法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例如结合集体活动进行普法教育、观看普法教育视频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意识,学习《宪法》《刑法》《民事诉讼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集会游行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幼儿园教育规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育娃,并及时向家长普及法律知识;二是提倡父母在工作之余也要加强对子女道德的教育,使子女充分了解真善美,并且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示范榜样,潜移默化引导幼儿成长;三是鼓励家长向道德模范学习,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疫情之殇,举国之痛,我们当遵循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的”育人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尽自己绵薄之力人。

猜你喜欢
立德志愿规则
以志愿,致青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