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考点预测之科学精神(一)

2023-01-11 02:24汪雪芬程必荣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黄国科学精神

汪雪芬 程必荣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超越了知识,其所指更符合“文化素养”的内涵,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意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这三个基本要点。

理性思维是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为养成科学精神夯实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批判质疑是指对某种观点、想法、结论,进行言之有据的质疑、评估、审验。即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为养成科学精神树立核心。批判质疑思维中的“批判”是分析判断、评论好坏的意思。这就要求考生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不被他人思想左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质疑要反思,思维要从封闭到开放,由求同到求异,从而得出真实性的观点。

勇于探究是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勇于探究的表现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为科学精神的养成保驾护航。所以说,勇于探究是科学精神的“开路先锋”。

“勇于探究”是近年来高考作文高频主题。例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作文,2022年浙江卷以“开拓创新,追求发展”为主题的作文,2021年全国甲卷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的作文,都与“勇于探究”的主题相关。这一主题值得广大考生关注。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22年9月15日,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的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首位“90后”获奖人诞生。

她,就是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王光宇表示:“我正在科研起步阶段,‘科学探索奖给了年轻科学家极大的激励和认可,一方面让我更安心,为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错空间;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受到更多责任,未来一定要做出更不一样的原创工作。”

新冠疫情的肆虐让所有人认识到,人类抗击疾病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医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科学探索奖今年开始增设医学科学领域,是为了鼓励青年学者针对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让一代又一代新的医学科学家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强国之梦做出贡献。”

以上材料也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以“科学探索·青年使命·强国之梦”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材料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要点之一“勇于探究”。材料第一段提供了一个真实情境和内容总括:“科学探索奖”使青年科学家崭露头角。第二段重点介绍“90后”女科学家王光宇的获奖感言:科学探索是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第三段针对新冠疫情肆虐的现实,倡导青年学者要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强国之梦”作出贡献。写作任务是“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以‘科学探索·青年使命·强国之梦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考生如果只抓住一个关键词,忽视其他两个关键词的重要性,就会出现审题上的偏差;如果没有理解三个关键词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就会欠缺思辨效果。因此,考生须抓住三个关键词与材料的对应关系,厘清逻辑关联。

评分细则

评分原则:宽严有度,适当拉开差距;在体现“科学探索、青年使命、强国之梦”的有机联系并重点论述“科学探索”的基础上,结合结构、材料、语言等因素综合评定。

基准分:44分

一类文:以“勇于探索”为立意核心,能够全面、辨证地理解和体现“科学探索、青年使命、强国之梦”三者间的联系,即“强国之梦”是每个青年所必须担负的使命,“科学探索”是每个青年实现梦想必须践行的行为方式;如何进行“科学探索”是文章所要论述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思想深刻、材料丰富、立意新颖、文笔优美的,可50以上赋分。

二类文:立意准确,能够在文章中体现“科学探索、青年使命、强国之梦”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如何进行“科学探索”作为文章论述的重点。但在行文中亮点不多,或说理不够深刻,或材料不够丰富,或立意缺乏新意,或语言平淡乏味的,可44-49赋分。

三类文:能围绕“科学探索、青年使命、强国之梦”行文,也有相应的论据,但只是罗列现实,未能深究材料背后的深刻内涵,或只是在行文中略有涉及,赋40-43分;文章虽然大致切题,但是议论中缺乏典型的论据支撑,或论据与论点相游离,也赋40-43分。

四类文:只谈到“科学探索、青年使命、强国之梦”三个关键词中的“科学探索”,余者未曾涉及,或“青年使命、强国之梦”两个关键词缺少其中之一的,赋36-39分。

五类文:只谈“青年使命、强国之梦”而未涉及“科学探索”的,30以下赋分。

适用素材

90后科学家刘明侦

刘明侦带着所学的知识和积累下来的各项成果回国,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回国后,刘明侦即刻投身科研事业,马不停蹄地牵头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帮助并推动电子科技大学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ESI是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简称,是国际上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权威分析评价工具。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这是一项极其出色的教学科研成就。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与刘明侦夜以繼日、废寝忘食地辛勤探索和默默奉献密切相关,也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默默努力,换来了她的不菲成就和学校ESI排名的提升。

简评:作为“百人计划”入选者,刘明侦不满足于已有成就,一直潜心学术,心无旁骛,默默耕耘,始终葆有一颗勇于探索的进取之心,不菲的成就正是对她的探索精神的回报。

以“我能”的信念追逐中国梦的黄国平

从大山深处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家境贫寒的黄国平半工半读,贫不改志,一双赤脚测量出故乡周边十里水田的长宽,也测量出一个底层青年能借信念之力跨越多少艰险。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的黄国平,一有空就自学、钻研。如今,插上知识的翅膀,勤奋探索的黄国平致力于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深度融合,以提高人工翻译的效率,推动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落地。在科研这条漫漫长路上,黄国平上下求索,持续向梦想靠近。

简评: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动摇不了黄国平求索中国梦的信念。一个曾经的大山深处的孩子,能登上高科技的巅峰,背后付出的努力可以想象!

勇于探究的陈杲

陈杲,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赴美攻读博士。21岁与导师陈秀雄合作,解决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问题;2021年2月,陈杲的论文发表于数学界四大最高杂志之一《数学新进展》,引发国际数学界关注。2021年10月,陈杲因“创造了新的工具,解决了复几何领域的重要猜想”而成为历届达摩院青橙奖最年轻的获奖人。随后,他正式入职中科大,积极投身于国内数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简评: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陈杲从小便对科学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断钻研、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让他取得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有梦想,肯探索,定能成就辉煌!

中国首位女舰长韦慧晓

韦慧晓出生于1977年,2000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为任职,当上了公司副总裁秘书。工作仅仅4年就获得了金牌白领的称号,年薪百万,成为特别令人羡慕的对象。

韦慧晓却很清醒,她知道自己的不足,必须持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怀着这种信念,韦慧晓奋力拼搏,200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山大学博士生。第二年,韦慧晓主动去了西藏地区支教……后来,韦慧晓接触到一些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战士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她,她产生了参军报国的想法。为了实现参军梦,她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累得汗如雨下,却乐在其中。后来,韦慧晓鼓起勇气向部队寄了一份自荐信,得到认可后如愿进入海军,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打破了历史记录,成为我国首位女舰长。

简评:回首韦慧晓的成长路,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勇于探索,永不满足。她名校毕业,进入名企,待遇优厚,但依然积极进取:读博,支教,参军……不断探索,让她圆梦!

荣获2022年科学探索奖的王浩华团队

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从事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研究的浙江大学教授王浩华荣获数学物理学奖。王浩华和他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10和20超导比特纠缠态,在浙江大学建立了超导量子芯片的全流程制备工艺,研发天目1號、莫干1号芯片,并基于超导多比特集成器件构建了量子模拟机用于研究多体物理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团队成员王震说:“我们所处的浙江大学超导量子计算团队在王浩华教授的领导下,聚集了一群优秀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在这个领域里的每一次突破都有赖于大家团结一致集体攻坚的力量。超导量子计算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复杂,攻关难度高,年轻人单打独斗很难有所突破,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发力,才有机会早日实现真正的量子计算机!”

简评: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体的智慧总要超过单打独斗,众人的探索总要胜过个体的钻研。王浩华团队的成功充分说明在学科交叉、技术复杂的现代科学研究中团队协作的力量。

猜你喜欢
黄国科学精神
便携式水产品四环素含量检测装置研制
一种催化器储氧量的测试及计算方法
虎虎生威见精神
你是天使——献给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勇士们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Shock waves and water wing in slit-type energy dissipaters*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