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考点预测之科学精神(二)

2023-01-11 20:42黄听松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毒舌理性科学

黄听松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

理性思维是指,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我们可以理解为作文中表现出来的“理性”。

可以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作文的形式上,就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首段、中间段与尾端之间的逻辑连接要紧密而自然,特别是中间段的论证部分最好能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呈现出思维的力量。

一是体现在文章的观点上,即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所写文章的观点往往能表现对事实和证据的客观认知,摒弃掉简单的情绪化表达,要更多地呈现出理性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近几年涉及到“理性思维”的部分高考作文题:

2022年高考北京卷要求写一篇“学习新说”的议论文,如何体现出有着独特认知的“新”,是反弹琵琶,不循旧说,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是面对新的现实问题深入挖掘。写作者的理性思维既需要展现在观点上,也需要体现在行文上。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关于“理想的追求”,运用理性思维,从追求理想的基础、追求理想的方法、实现理想的路径,以及基础、方法和路径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思考。若没有理性思维,也就不能准确地把修身、矫思、立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2020年高考上海卷“面对重要转折的思考”,有一定的思辨性,需要探讨人面对客观事物能否以及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有着理性思维的深度。

2019年高考天津卷“爱国的思考和感悟”,需要借助材料中的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并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阐述理想信念对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意义。

从理性思维的内涵来说,不仅是上面的作文题,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的绝大多数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因为中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明确要求要运用理性思维,只要需要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完成整篇文章,必然体现理性思维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官网刊出知名学者裘锡圭先生的文章《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出土盤盉铭文解释》,同时宣布自己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所论全误”,“拙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以后编文集也不收入”。此举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的赞扬。

材料二:信息化时代,人人可为信息的传播者。2022年,威海某某北京打工寻子、柬埔寨“血奴”案等新闻不断发酵,引起了不少网民的愤怒、质疑和批判,几度反转之后,最终事实是前者为旧闻新炒,后者为子虚乌有。

作为崇尚科学精神的新时代中学生,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与见解?请将你的看法与见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材料体现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中的“理性思维”。

这是由两则材料构成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在确定文章立意之前,首先要注意写作要求中的“崇尚科学精神”一词,其潜在的含义就是就材料谈与“科学精神”有關的深刻认知,而不能抛开这个要求大谈特谈所谓的“责任”“敢于认错”“学术精神”等。如果这样,文章就偏题了。其次还要注意到两则材料在“崇尚科学精神”上的相同点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研究过程要认真严谨,事实与观点要统一等。从材料一中我们看到,裘锡圭之所以宣布前一篇论文作废,主要是因为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前一篇论文的阐释存在错误,这是对事实的尊重。从材料二中我们看到,贪图信息大流量的假新闻大行其道,误导网民进行情绪化表达,这也与广大网民缺少科学精神有关,网民往往只见到新闻中提到的吸人眼球的部分事实,却少了一点必要的怀疑精神,对新闻中的漏洞选择视而不见,最终沦为了假新闻传播的帮凶。

弄清楚两则材料之间的关联后,立意就应该放在“尊重事实”“人人都应该具有科学精神”“提倡理性思维”等方向上,如此方可行文。

文章有了观点之后,还需要将之写得深刻。以“提倡理性思维”为例,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要提倡理性思维”“怎样提倡理性思维”“提倡理性思维会带来怎样的好处”“谁需要理性思维”等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文章主体可横向展开议论,也可纵向展开议论。更为重要的是让论据和论点之间紧密无间,论据恰切,论证方能有力。不管是一段还是全篇都要有着严密的语言逻辑。其逻辑性可通过段与段之间注意过渡句的使用、句与句之间要使用的关联词来充分体现。这样,一篇观点谈“理性思维”并运用理性思维行文的议论文的质量就有了保障。

适用素材

1.网传“2022年将实施红绿灯新国标”,引发群众关注。对此,起草单位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高度重视,就有关情况作了说明,声称不存在2022年实施的“新国标”。目前,各地在用道路交通信号灯符合现行标准,不需要进行更换。

简评: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类似于“鱼群效应”,可以非常直观地帮助我们了解这次因为“2022红绿灯新国标”话题而引发的舆论闹剧。在大众的潜意识里,通常认为,传播一个未经证实的可疑信息时,只要参与的人数足够多,即便之后因为传播虚假而要被追究相关责任,也会因为涉及人数太多而不了了之。面对这样的舆论,考验着我们每一个参与舆论讨论者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心态以及理性分析。

2. 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全面转入反攻。就在盟军制定“地毯式轰炸”日本计划前夕,司令部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他就是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盟军作战室的布朗森上校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中国客人,但随即对客人提出的要求感到纳闷:他居然要求盟军在轰炸之前,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一批建筑文物的位置,务必尽全力保护这些古迹。布朗森上校怎么也无法理解,一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倾力保护敌国的古建筑呢?梁思成平静地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恨不得将整个日本夷为平地,但优秀建筑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私有财产,它属于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简评:京都奈良的建筑文物是全人类的财富,梁思成站在这样的高度,让理性战胜感性,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3.作为一名资深编剧,史航创作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他曾在微博上痛批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引用钱钟书《围城》称“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被愤怒的粉丝们围攻甚至人身攻击,然而史航却以与粉丝斗嘴为乐,转发评论并以幽默还击,吸引不少网友围观,调侃称史航“可以把骂战编成一本书《教你如何骂人》”“他是位深藏不露的神级别骂战高手,嘴毒得一针见血偏偏不带一点脏字,还十分从容惜字如金”。别人称他“毒舌”,他也不介意,希望做一个“有意义的毒舌、有规矩的毒舌、有尊严的毒舌”。

简评:真正的毒舌不是不经思考的盲目批判甚至诋毁,而是一针见血的批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史航批判电影《小时代》,不惧粉丝的围攻,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促进电影的正向发展是有价值的。对我们而言,做一个“有意义、有规矩、有尊严的毒舌”,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和判断,不为情感左右,不被名利束缚,活得更有尊严和价值。

4.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简评:忠言逆耳,但言论的失实甚至恶毒是我们必须避免的。苏格拉底被无情地审判,是人们辨不清真相、随波逐流的虚伪民主产生的可怕指控;电影《搜索》中罹患癌症的白领叶蓝秋因一次公车不让座的小事,蝴蝶效应般地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暴力,最终导致她自杀。所以“毒舌”最忌讳的就是轻易被人煽动。若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人们很容易在人群中迷失自己,甚至可能会不自觉暴露自己偏执、狂热的一面,成为勒庞所谓的“乌合之众”。

猜你喜欢
毒舌理性科学
点击科学
爸妈毒舌幸存指南
科学大爆炸
一起审审题
科学拔牙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