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改革视域下的社会争论及评析和对策

2023-01-11 03:00叶子宁
当代体育 2022年46期
关键词:分值中考改革

叶子宁

本文立足于近年来各地体育中考改革,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审慎思考改革总趋势和相应的学者评价;分析中学体育的现阶段任务,并提出学校体育进一步充分发挥体育功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1 近年来体育中考改革的总体趋势

1.1 体育在中考中分值占比显著提升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强调,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这也为基础教育的革新提供了重大启示。近年来,各省市积极进行中考体育改革,譬如2021年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中将中考体育分值由原先的30分提升至70分,通过加大体育在中考分值中的占比客观上提高了体育课程的地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体育的关注和重视。

1.2 考察形式的多样化

相比于先前的单一与乏味,改革为体育中考注入了新的活力,考试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更加充沛。具体表现在:其一,部分地区出现素质评价和统一考试并举的新型考核方式。如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自2022年入学新生开始,采用“素质评价(30%)+统一考试(70%)”的体育中考模式。其二,几乎所有地区都呈现以必考项目与选考项目相结合的模式,而选考也在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仅在2018年,合肥市就以“八选二”作为标准,要求学生在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一分钟仰卧起坐、掷实心球、跳绳、篮球运球、足球折现运球八个项目中自行选择两项参与中考。

2 关于体育中考改革的社会争论及评析

2.1 是否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应试现象

基于体育中考改革方案的众多争议往往以“应试教育”作为矛盾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迫于被动、外在压力下的锻炼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内驱力的缺失极易催生“一旦考试压力消失,体育行为也随之消失”的状况,无法有效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庞大的国家,要想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势必离不开“应试”的形式。因此,应试教育不应该成为被诘难的理由,事实上正是“应试”给学校体育的复苏创造了机会。在现存的教育体系中,师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该课程在中考分值中的占比直接挂钩,体育在中考中分值的升高客观上提升了体育的地位,反作用地激励学校增加课时安排,学生真正得以进行身体运动,这相较于以往徒有虚名的体育课无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伟大飞跃。

而对“治标不治本”的反抗,与其作为现阶段的目的,不如将它作为一种美好的价值追求贯穿到体育教学中来,通过改良教学内容、深化落实体教融合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体育的情感倾向。此问题的真正解决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整个教育体系上下联动、各部门携手合作才有可能实现。中学体育首先要考虑的是实现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这也应当成为评价体育中考改革的重要指标。

2.2 是否能够有效促进中学生体质健康

除广泛意义上对少年儿童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之外,不置可否的是,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无法完全避免患上运动损伤的风险。如田径中的短跑和跳远,无论是对心肺功能还是跟腱踝关节都提出了不小的考验。此外,一些对身体素质和器械精密程度要求较高的项目(如体操)也存在较高的受伤风险,且其结果是难以估量的。然而,无论是体育还是其他领域,都不可能只有正效应而全无负效应。学校体育的风险在其积极影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如果因此而被否定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对于田径类的必考项目,不容忽视的是,学生在中考前有近三年时间进行准备,循序渐进的提高直至达到标准并非苛求。而长期的体育锻炼带来的运动性心率徐缓和泵血规律有力对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有着积极的生理意义。至于那些相对小众且危险系数较大的运动往往出现在选考项目中,且伴有安全性高的运动同时存在,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结合自身条件决定考试项目。可以说,风险确实存在,但是可归纳为潜在的风险——即通过后天的人为干预可以避免的风险。

2.3 “双减”背景下的高分值体育中考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新型负担

近年来,随着教育“内卷”现象愈发严重,少年儿童被剥脱其天然权益;与此同时,学习的属性逐渐变味。学习本应出自主观能动性,却在多方面的压力下变得无奈被动。因此,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呼吁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双减”。

各地区的中考体育改革基本与“双减”政策的落实同步进行,由于改革后体育分值增高,部分难度稍有上升,因而一些学者提出“高分值体育中考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新型负担”的疑问。

这类论题的内在逻辑是:高分值和较高难度的考核意味着学生将加大在体育科目上的投入;反复练习极有可能会占用一定的课后时间,而这势必会挤压掉部分本用于文化课的精力。论学校压力,总量甚至有所上升,这和旨在给学生减负的“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背道而驰。

对于此类问题的解答,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明确“双减”的真实含义,第二是探析体育锻炼和学习文化知识的相互关联性。

“双减”提出于学生课业压力过大,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的背景条件之下,以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主要内容。所谓“减”,目标对象是多余的、超额的负担,而这和部分人群所断章取义的“零负担”明显存在本质区别。显而易见,体育中考的压力并不应该被囊括在去除项之中,适当的压力是一种积极的刺激机制。再进一步地,“双减”制度视域下学生应当重新思考剩余时间的分配。“德智体美劳”中,后三者长期以来未被义务教育所真正落实,而体育中考改革和“双减”则为其提供了契机,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誠然,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体育占比一定程度上会压缩用于文化课的时间。但在运动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优化作用面前,这点损失便不值一提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大脑发展,提高其细胞反应速度。实验发现,经过两周运动的小白鼠在大脑皮层厚度和脑细胞树突数量方面皆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实了体育运动可以为文化学习提供积极助力。综合来看,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体教融合战略被反复强调的重要原因。

2.4 是否符合教育公平的伦理导向

有效促进教育晋升的公平正义是中考体育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评价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标。由于立足于伦理方位,中考体育改革的公平性也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相关学术界的热烈探讨。话题的焦点主要在于:一,中考体育项目是否能够切实反映并促进学生的锻炼水平;二,将体育作为人才选拔的硬性标准之一是否合理。

关于中考体育项目能否切实反映并促进学生的锻炼水平,一些怀疑离不开前文提及的“应试”。部分认为,只要集中精力专攻所考项目,取得高分甚至满分对于多数学生都并非困难,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脱离了考试体系仍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对此需要注意的是,体育中考归根结底仍从属于学校体育,而学校体育的适用人群是普通的在校学生,仅靠体育课就达到高超的运动能力或掌握专业的运动技能显然不切实际。体育中考根据学生的项目完成度给予评分,作为升学考核的一部分是完全恰当的。

调查发现,体育中考以体质-体能项目为主,而这些项目具有较大的天赋性,可通过后天练习得到提升的幅度有限。对部分学生来说,体育成绩不好并非练习不够;而对于另部分学生来说,不需要练习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基于此客观状况,部分学者就体育中考的公平性提出质疑。但需要承认的是,学生的先天性差异并非孤立绝缘地出现在体育中,事实上这种参差在所有科目中都广泛存在。早在中考体育改革之前(那时舆论的焦点还不在体育)每个学生的天赋都各有侧重,或文或理,而这并不意味着偏好历史的学生可以放弃学习物理。因此,关于天赋性差异的争论所引发的质疑完全是多虑的。

另外,中考体育改革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冲击了原先教育的价值观念。在体育中考分值低下的过去,文化成绩被当作判断学生是否有资格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唯一标准。而现在,在运动方面具有优势的学生一样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未来。体育第一次真正被放置于和“语数英”等所谓主科平等的位置,擅长体育的学生也可以为自己赢得尊重而不用遭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嘲讽。这生动发扬了社会主义制度所提倡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社会意识引向更高的层次,带动以新一代少年儿童为首的全社会的进步。

3 学校体育的现阶段任务和教学对策

3.1 学校体育的现阶段任务

中考体育改革所引发的诸多争议归根结底往往是“期望值”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改革后的新标准为奋斗目标的学校体育仍然无法充分发挥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文化课的特殊功能。对此,应厘清体育的一般性和学校体育的特殊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育的功能有三:健身功能(本质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应被基础教育特别重视。在健身方面,普通学生的体育锻炼,显著区别于专业运动员的极限性和竞技化追求,以促进体质健康为根本目的,因此不应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抱以过高期待。在教育方面,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体教融合,将体育特殊的立德树人作用应用于基础教育,培育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相比于专业训练队,学校无法将体育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对体育的理解,譬如挑战极限的魄力、团队协作的凝聚力,必然无法和专业运动员相媲美;同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虽可以作为衡量课堂质量的一个指标,却不应被纳入主要的教学目标当中。因此,学校体育的现阶段任务是在既定框架内找到学校这一特殊场所和体育这一新兴重点科目之间的平衡点,努力将体育的优势最大化。

3.2 体育中考改革视域下的教学对策

体育中考改革视域下的教学工作,是对中考新政的遵循和补充。一方面要积极响应中考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晋升;另一方面,须时刻谨记规则是固定的但人是灵活的,应加强体育教师能力和道德的培养,深刻贯彻体教融合,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加入素质的内涵,把应试无法保障的缺失在课堂过程中弥补回来。

3.2.1 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应当被贯穿于体育教学始末。课堂开始,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准备活动;学习新动作之前,应将动作要领和容易发生的危险事故进行讲解,从而将运动损伤的风险降至最低。这不仅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降低伤病几率,更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价值理念。

3.2.2 优化教学方法,动员学生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中学三年内,学生的体育行为是有限的,而终身体育观念却可以被无限延续。为此,教师应积极投入课堂结构优化和内容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可酌情加入体育游戏的因素,为接下来的课堂参与度打下良好基础。

3.2.3 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体育中考选考项目往往包含团体类运动,如足球、排球等。此类运动不仅要求个人水平达标,更讲究团队配合是否默契。因此,在进行此类项目的训练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小我”和“大我”的亲密关系,以小我成就大我、以大我保障小我。而在进行对抗比赛的练习时,教师应注重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体面输赢的习惯,牢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胜负观念。

3.2.4 培养学生养成自强不息、突破自我的体育精神

大部分初中学生都缺乏体育锻炼的基礎,因此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对其而言无疑是严峻的挑战,过程中难免出现艰难险阻。无论是运动损伤、技术瓶颈还是升学压力,都是学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拦路虎”。体育教师应当在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技术要领的同时积极做好其情绪安抚工作,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加强体育精神的传输,将自强不息、突破自我等意志品质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鼓励自我冲击中考的基础上,也将此类品质内化于行,以此笑看未来人生路上的诸多坎坷。

4 总结

体育中考改革后,体育在中考中分值占比大幅度上升,这是在当今中国教育体系下改善学生体质的最高效手段。分值的上涨和学校的重视成正相关,因而改革后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运动锻炼,这直接促进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并为体教融合提供契机。

而中考体育改革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促进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长期以来的“唯成绩论”在新政的压力下逐渐土崩瓦解,人们的价值追求往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向发展。“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理念不再形同虚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在此保障下变得更易实现。

虽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体育的探究和革新仍然任重道远。综合客观条件和所处的发展方位来看,刚刚结束的新一轮的体育中考改革是现阶段的最优选择;它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向未来更先进模式过渡的不可或缺的步骤。至于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思考,则可以为下一阶段的革新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体育中考改革在顺应应试框架、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发挥体育特殊功能、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客观上促进了学校体育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是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分值中考改革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改革之路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改革备忘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