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3-01-13 11:42余宇芬赵芷岑杨唯祎董姝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榆树市市辖区长春市

余宇芬,赵芷岑,杨唯祎,董姝娜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加深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为了缓解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的“三分”矛盾[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从根源上缩小城乡差距,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推动乡村振兴。

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及地域特色,学者们从内需发力和外需导向展开对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乡村内需发展动力有利于为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释放农村发展新潜能[3],而改革土地制度能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4],从农民主体角度来探究,乡村社会以农民的组织化将重新凝聚内生发展动力[5]。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相互支撑,政府与市场的耦合作用逐步增强,农业农村才能置于优先发展地位[6]。由此可见,释放农业农村潜能、扩大发展内需动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而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协调发展城乡格局有利于增强农村农业发展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突破口。

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农村产业发展提出“产业兴旺”的要求,产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纽带,具有缩小城乡差距、扩大乡村内需动力的重要作用。学术界的研究视角集中在各个尺度,朱长明[7]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张峰等学者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8-10]。而在省域层面,产业融合研究集中于农业发达地区 ,尺度进一步缩小,姚石等[11]对杭州市的产业融合水平展开综合评价。综上发现,微观尺度下,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更便于进行研究考察。学者们在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进一步考察城市与乡村产业融合问题,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市的市辖区和县域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建立起城乡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06—2020年为研究期,对长春市市辖区、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及公主岭市5个空间单元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细化各级指标分析,对5个空间单元进行层次聚类,以期为长春市制定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及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长春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区,地处东北平原腹地,大面积的平原分布和丰富的黑土资源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截止2020年,长春市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5%,长春市农业发展现己成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数据的科学性和可获性,本文根据行政区划分,将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研究细化,以长春市市辖区、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及公主岭市为研究对象,对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熵值法

本文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20年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样本数量小于变量数量,因此选择熵值法进行评价分析,以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12]。为了消除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影响,需对原始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值的贡献度Pij,公式如下:

(1)

计算信息熵ej,公式如下:

(2)

计算指标权重wj,公式如下:

(3)

通过构建森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计算模型,将各指标数据与对应指标的权重值分别相乘,然后求和。公式如下:

(4)

其中,S为综合评价指数,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xij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

1.2.2 层次聚类分析法

该方法针对定量数据进行研究,探索分析项的类别归属,对分析项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本文根据连续变量使用欧氏距离法度量所有样本之间的亲疏区间[13]。

1.3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同时根据城乡融合及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面依次展开评价,基于PSR模型构建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当前我国城乡之间最大的矛盾可以用城乡二元结构来概括,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购买力差距及人口数量差距,收入差距使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指代,因此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成为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主要压力。在城乡产业融合的压力之上,通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来统一体现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城乡产业融合的状态,也侧向反映政府对城乡产业融合所作的政策调控。以第三产业占比、农业现代化水平、工业企业利润来佐证地区城乡产业融合响应机制,第三产业作为地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对经济的贡献率与经济发展质量成正比,农业现代化水平使用农业机械化耕地面积来指代,而工业生产水平越高,地区产能潜力越大,有利于城乡产业融合的产生与发展(表1)。

表1 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006—2020)、《长春统计年鉴》(2006—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地区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府统计部门网站等。涉及人口的数据均以当地常住人口为准。

2 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本文根据熵值法,得到乡村振兴视角下长春市各地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的整体评价分析。

2.1 指标得分分析

本文首先对2006—2020年长春市市辖区、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的城乡产业融合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行综合测度,即城乡二元结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融合响应机制的变化趋势,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图1 2006—2020年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准则层测度变化趋势

图2 2006—2020年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指标层测度变化趋势

横向来看,2006—2020年间,准则层指标权重变化幅度较小,呈现平缓、略有波动的趋势。结合指标层分析来看,地方财政收入指标与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指标权重远远超过其他指标,人均生产总值指标的权重也处于较高水平,而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人口差距及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得分一直处于最低区间。由此可以发现,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融合响应机制对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的贡献度处于靠前水平,与城乡产业融合过程有着紧密关联。而城乡二元结构对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有着制约作用,作为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压力一直存在。

通过纵向观察分析,2006—2010年,指标层数值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说明长春市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出现城乡产业融合的趋势,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联系较为松散。而2010年后,指标层内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度开始下降,城乡二元结构的贡献度开始上升,说明在2010年,长春市城乡产业在城乡二元结构加剧和综合经济发展趋势低迷的刺激之下,开始产生融合,处于起步阶段。2010—2014年,各个指标都呈现出波动起伏的状态,在“十二五”期间,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过程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生产总值对城乡产业融合的贡献率逐渐增强,整体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4—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产业融合的影响力逐渐减小,而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及融合响应机制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贡献度逐渐持平,对城乡产业融合的正向影响在磨合中实现和谐共进。

综上分析,城乡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受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融合响应机制的影响,乡村振兴、东北全面振兴等方针政策的实施与城乡产业融合有着密切联系。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伴随着城乡发展过程而存在,尽管对于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的阻碍作用较小,但城乡差距一直也是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驱动力,其存在也反映出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之一。

2.2 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评价

本文运用加权求和模型,将指标权重与评价数据相结合,得到长春市市辖区及4个县域地区2006—2020年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得分,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5个地区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分类。

由表2可见,长春市市辖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及公主岭市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与长春市市辖区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长春市各地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在2020年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于研究期内的平均值,说明局部地区与整体融合情况产生了分割。长春市市辖区和农安县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的中位数皆出现在2007—2008年,说明城乡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较稳定,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而榆树市、德惠市及公主岭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的中位数位于2015—2020年间,即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潜能还处在尚待开发的阶段。

表2 2006—2020年长春市各地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值分析

长春市市辖区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一直较为稳定,并且位于高水平,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最低值出现在2010年,于2020年达到最高峰。长春市市辖区作为经济重心地区,有效利用区位、人口等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对乡村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乡村旅游等就地城镇化的方式,拉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上与乡村地区实现融合。从长远来看,长春市市辖区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有望朝着城乡一体化格局转变。

在2006—2020年期间,农安县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一直在0.15~0.30波动,整体发展较为稳定,间接性出现上下浮动趋势,处于低增长状态。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农安县城乡产业融合压力较小,城乡产业融合机制较好,体现在工业发展基础好,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与其他地区在经济上有着良好互动。城乡产业融合需要一定的经济空间才能实现,而农安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发展瓶颈。2019—2020年,农安县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开始大幅度下降,城乡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推进。

榆树市位于长春市的东北方向,在四个县域中与长春市市辖区的地理距离最远。受地理距离影响,长春市市辖区对榆树市的拉动作用不强,2006—2020年,榆树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整体较好,与其他三个县域相比较而言,与长春市市辖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最为接近。2010—2012年,榆树市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位于县域前列,发展势头强劲。究其原因,榆树市位于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交界处,同时与吉林市和松原市相邻,交通要塞使得榆树市的城乡产业融合实现空间上的贯通,为城乡产业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德惠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在2006—2020年间波动起伏较大,波动曲线呈现规律的倒V型,说明德惠市的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不稳定。2014年,德惠市出现波峰,达到产业融合水平最大值,而在2018年,德惠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趋近于2006年的最低值,呈现离散状态,进一步说明德惠市的城乡产业融合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公主岭市在2006—2020年期间,整体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与其他四个地区差距较大,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均低于另外四个地区。但从中位数分布来看,公主岭市的中位数分布在2015年,在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发展势头较好,具有广阔的融合空间。2020年,公主岭市正式由长春市代管,因此城乡产业融合还需要一定的磨合适应时间。

综上分析,长春市各地区在2006—2020年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呈现稳定增长状态,长春市市辖区发展势头较好,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而县域地区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低迷,城乡产业融合驱动力弱的现状问题。

2.3 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层次聚类分析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006—2020年长春市市辖区、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及公主岭市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5个地区被分为两个族类。第一类是长春市市辖区,以城乡产业融合高水平地区单独作为一类。长春市市辖区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了城乡融合主导产业的同时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第二类是县域地区,分别是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公主岭市,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弱,难以形成新兴产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但从长春市的二类区域数量上来看,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依然具有较大潜力。

3 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在新形势的推动下,长春市城乡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是改善城乡关系的首要立足点。在充分对现状进行评价之后,应顺应城乡发展规律,打通城乡产业实现融合的各类渠道,推动城乡结构实现高质量优化。本文基于定量化研究对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现状进行评价,提出以下建议。

3.1 挖掘产业内需潜能,打造乡村优势产业集群

从前文研究中发现,长春市整体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不高,结合发展现状分析发现,长春市城乡差距水平较大,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产业动能拉动内需显得十分必要。在长春市实现城乡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应发挥长春市农业优势,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长春市在发展农村农业现代化上具备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国家在政策上也对东北地区这一粮食“压舱石”给予政策支持。打造农业优势集群有多种方式,一是通过培育特色产业与农业相结合,结合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式,激发农业生产活力,使农村经济业态更为丰富;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通过多元化的融合主体,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可以缩短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强城乡互动,打通产业融合链。

3.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高发展动能

长春市县域作为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主体,由于资源分配、经济基础等原因,处在城乡产业融合的后发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和推进的物质基础与重要保障,加强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有效共享、达到公共服务全覆盖的条件等是实现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必须面临的挑战。利用县域发展的后发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间联系,充分显现产业融合的空间效应,培育和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努力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全产业链,打造基于完整基础设施的县域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县域新产业培育,增大公共服务的面积以及影响力,推动县域实现城乡产业融合,解决县域与长春市市辖区之间脱轨的问题。

3.3 加强城乡产业融合政策扶持,补齐乡村地区发展短板

城乡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重视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的发展也需要把握住政策扶持机遇,开展相关部门与其他区域技术经验交流,主动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加强市县联动,开展技术交流,并根据长春市的城乡产业融合的发展需求进行优化,更好地推进城乡产业融合,释放政策红利,强化要素保障。保证城市与乡村的产业融合推进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改善城乡产业融合相对较弱地区的技术水平,规避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4 结论与展望

在城乡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市市辖区和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从城乡二元差异程度、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产业融合响应趋势三个维度建立起城乡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06—2020年为研究期,运用熵值法、层次聚类分析法对长春市市辖区、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及公主岭市5个空间单元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

在指标层次方面,城乡产业融合主要受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指标、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指标及人均生产总值指标对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的贡献度较强,而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城乡人口差距指标及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指标对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的贡献度处在最低区间。

从空间上来看,2006—2020年,长春市市辖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一直处于第一梯度,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及公主岭市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差异较小,与长春市市辖区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来看,长春市市辖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一直较为稳定,并且位于高水平梯度;农安县整体水平较低,发展过程较为稳定;榆树市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仅次于长春市市辖区;德惠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波动起伏较大,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不稳定;公主岭市整体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与其他四个地区差距较大。总体来看,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过程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长春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本文提出了三大解决路径:挖掘产业内需潜能,打造乡村优势产业集群;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高发展动能;加强城乡产业融合政策扶持,补齐乡村地区发展短板。推动长春市在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扫除障碍,寻求自身突破。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导向,从时间的角度对长春市整体城乡产业融合展开了研究。但城乡产业融合是城市和乡村两个主体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还需将政策、经济活力等多要素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来。

猜你喜欢
榆树市市辖区长春市
登泰山
同构视阈下的异构治理:市辖区体制的优化进路*
奔跑的小浪花
沈阳地区老年人牙周病和龋病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玉米价格下跌对榆树市农民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榆林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市辖区行政体制改革难点探析
“富了更要把家乡的孩子挂在心上”——记榆树市环城乡“五老”关爱团副团长赵洪林
榆树市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
地级市及市辖区职责划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