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2023-01-15 21:27姜沛汶邓天天刘帅霞徐荣敏
广州化工 2022年3期
关键词:导论育人思政

姜沛汶,邓天天,刘帅霞,王 晶,徐荣敏

(1 河南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2 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在技术和知识方面与时俱进,还应该及时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价值规范。课程思政通过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旨在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类专业的概论性课程,系统介绍了大气、水、固废、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的成因与防治方法,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等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理论及其内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环境问题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牢固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该课程作为大一新生的第一门专业课,对于大学生建立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牢固树立环境忧患意识以及增强“青年环保人”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尤为重要。在此种形势下,充分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恰当形式,对于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信息交流渠道越来越畅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庞杂,由此导致大学生认知价值的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利化和复杂化的特点[2]。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迫切要求通过价值引领实现国内共识的凝聚和信念的认同,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要实现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双修”[3]。因此,高等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一新生思想活跃,且正处于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外,与节奏紧凑的高中生活相比,大学阶段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若不积极引导,则容易使学生受到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4]。《环境学导论》开设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是利用课程思政进行德育的良好时机。充分挖掘《环境学导论》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个人品德以及职业素养等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如盐入汤,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有助于专业技能与道德品质的相辅相成,实现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有助于学生及时建立专业自信,增强“青年环保人”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类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不仅要加强新生对专业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肩负着引导学生及时建立专业认同和增强青年学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重要作用。新生入学初期,对环境专业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对于专业发展前途及就业方向尚不明确。此种状态下,外部环境及学生个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肯定程度是学生建立专业自信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特点,在课程初期,及时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等重要论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环保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环保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伟大意义,从而及时建立专业自信。在此基础上,通过介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伟大任务的意义与挑战,以及个人梦、青春梦与中国梦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青年环保人”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3)有助于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充分发挥《环境学导论》课程的育人价值

思政课程作为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多数高校唯一的思政课程载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虽然都在于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却又各有侧重[1]。《环境学导论》从环境视角探析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学生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5]。除此之外,课程中涉及的其他人、事、物也都可以深入进行挖掘,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因此,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然而,当前高校课程讲授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政等现象。传统的《环境学导论》课程中,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设置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检验,在上课过程中,针对教材中的思政类内容,往往因无法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恰当融合点而一笔带过。在新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作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环境类专业的发展必须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前沿的战略问题为导向。在此情形下,环境类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国情、社情、党情的充分把握,在《环境学导论》中适时地引入思政内容,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培养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职业道德理念、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思政课程的显性德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德育有机结合,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二者在育人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1]。

2 《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方法路径

《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必须充分挖掘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其合理地融入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教学体系的每个环节。因此,需要以专业教育和思政育人为依据,对传统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进行改进,并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

2.1 修订课程标准,优化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育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针对具体的课程,可依据课程内容和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凝练思政目标,并将其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有效融合,重构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作为环境专业入门级专业课程,《环境学导论》的教学目标通常仅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方面。在课程思政教学背景下,需要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力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生态文明观等思政素养的培养和塑造。

基于此,笔者结合《环境学导论》课程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凝练出了该课程的思政目标:

(1)通过环境问题的成因介绍以及全球环境问题与局部环境问题的讨论,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加深学生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规律的认识。

(2)通过对“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原理介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生态观。

(3)通过对中国环保事业起步、发展以及所获成就的讲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力量。

(4)通过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视野”等重要论述,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激发学生作为“青年环保人”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5)通过对个体与民族、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关系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专业责任和社会责任。

2.2 挖掘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

《环境学导论》课程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且其中所涉及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环境问题面临的挑战、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等也体现着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家国情怀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具有课程思政的基本条件和天然优势。例如,在第三章《资源与环境》内容讲授中,通过对世界与中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的讲授,引导学生树立环境忧患意识;通过对“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等中国经典的阐释,领略古人智慧和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中国新能源战略成果的介绍,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引导同学们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为了保证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还要在思政元素的融入上下功夫。因此,需要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找准切入点,实现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入。在本课程讲授中,可依据授课内容,合理选择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使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间完美对接,避免强行插入思政内容的生硬教学。例如,环境学导论中涉及的污染事故本身可以用来解释专业知识点,此外,事故背后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环境污染事件的讲解,可以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育人的协同育人效果。以“水体污染及控制”章节内容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紫金矿业污水泄漏事故”,不仅要介绍“紫金矿业污水泄漏事故”造成污染的原因等专业知识点,还要挖掘事故背后的“以减少环保成本换取经济利益”、“事故瞒报”、“事故造成水生动物及人类健康受损”等思政元素,加强同学们对恪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同学们对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2.3 调整考核内容,优化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课程思政融入后的教学效果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往单一的唯分数制评价体系已不适用。鉴于此,笔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6-7],建议构建长期和短期标准相结合的多尺度多维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

①短期标准:将思政元素列入考试大纲和考核知识点,通过作业、期末考试等途径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通过“人与自然”、“中国环保制度优势”主题辩论赛以及撰写“中国环保事业发展之我见”主题论文等,了解环境忧患意识、制度自信、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思政育人效果;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

②长期标准:通过学生暑期环保社会实践参与度及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观等方面的育人效果;通过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了解课程思政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育人效果。

3 结 语

环境学导论课程作为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在课程育人的大背景下,对于新生价值观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合理巧妙的融入授课过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导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