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2023-01-18 13:10文/杨
军工文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原子能王老师院士

文/杨 关

参与过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和地下核试验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虽然已年近九旬,生活仍旧十分忙碌,除了搞科研就是做核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几乎很难觅得片刻的清闲。王乃彦院士不仅在艰深的核物理专业有所建树,而且还花费相当多的心血精力,去培育核科技人才。

王乃彦院士不仅是名闻遐迩的科学家,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主编、世界核聚变理事会理事、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理事长和理事会选举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还是诲人不倦的教育家,曾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等。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王院士说,一想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就想起自己的几位恩师。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和激励,可能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科技工作者要履行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

王乃彦说:“我们现在强调科学道德、职业道德,不能仅仅理解为不抄袭、不弄虚作假,这只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科学道德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科技工作者要履行他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任的行为,必须要给社会更多的回报。你要追求完美,不要留下遗憾。如果你没有回报社会,你就是个不负责的人。王昌先生说过,科学家不能白吃人民的饭。吃的人民的饭不给人民干活,就是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像我们这样的老科学家,不仅要自己好好工作,还要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其中社会责任感是必须要传承的。”

在王乃彦看来,一个科学工作者回报社会有多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自己认真扎实的工作来回报祖国和人民,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另外,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也有责任帮助年轻一代的成长。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曾经的他受钱三强、王淦昌等科学大师影响,如今的王乃彦尽管已经年近90岁高龄,但仍坚守在科研工作的一线,并且亲力亲为地从事核科学知识的传播,上到博士,下至中小学生。“因为被老一辈科学家的一言一行所鼓舞,我现在也算是在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就像大手拉小手那样”。

兰小飞2004年到2009年作为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直博生入学,来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王乃彦是他的博士生导师。他说:“王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勤奋、严谨、踏实、目光长远。他在指导你、规划你的科研路径时,经常教育我们不要好高骛远,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但是他给我们指定一个方向的时候,又会站在整个行业或者说整个学科领域的前沿来制定你的研究方向。我现在从事的研究工作方向,仍然是我的博士方向的延续,我还在王老师给我指定的方向里面继续奋斗。”

王乃彦的学生谭志新说:“老师对我们学生的教导有的时候是潜移默化的,即使你离开了这个领域,他也会影响你的选择和思考。王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对学术观点、学术问题的考虑,包括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整个问题的价值。我觉得这些东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有时候可能感觉不到,但是毕业之后会发现,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好像会习惯性地往学术上去考虑,往科学问题上去考虑。”

做摒弃浮躁的科学工作者

王乃彦给学生讲过这样的话,“浮躁是一种病态,是科学研究的大敌。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和生活的物质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生活的思想境界水平有关”,他常以“宁静而致远,勤俭以修身”与学生共勉。

王乃彦告诉学生,“十年磨一剑,不敢露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要耐得住寂寞,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这是我们献身科学事业应该具有的一种精神境界。同时,科研工作者还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我国的核武器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一不是老一辈科学家稳扎稳打、创新突破的结果。

在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准分子激光研究室主任的汤秀章博士眼里,王院士是一个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者,也正是他的这种“苛刻”,才能不断推动我们向前。比如,对我们的论文,他总是逐字逐句非常认真地修改。还记得硕士论文答辩前,我把论文初稿送给王院士修改,没想到他改得那么仔细,几乎每一页都有修改,特别是最后他还把实验数据仔细计算处理了一遍,并且在坐标纸上用铅笔画出实验数据点和拟合曲线。一次,为写好一个会议纪要,王院士亲自到实验室里花了两个半天跟我们一起把一篇不到三页纸的纪要修改好。

在王院士的带领下,学生们研制建成了国内最大型的氟化氪准分子激光系统——“天光一号”装置,王院士亲自设计了装置中的激光主放大器。这套装置运行非常稳定,而此前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奥罗拉( AURORA)激光装置,因为不能稳定运行而下马。验收评估的时候,由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来原子能院考察,有位院士说这是他看到世界上最稳定的准分子激光装置,也正是王院士一贯的精益求精,才使得天光装置“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并应用于开展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

王院士特别注重学习新知识,并且坚持做读书笔记。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强激光粒子加速技术受到国际关注,王院士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热点,率先在原子能院开展了激光加速质子的研究。他亲自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申请了国家973课题,带领学生拟定研究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他常说,我们不能总跟在美国人的屁股后面跑,要有创新。

严谨治学、诚信为人的王老师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应用研究所黄永盛副研究员第一次和王院士见面是在2005年的春天。那天,他独自骑着自行车来到北师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王院士的办公室,敲门进去一看,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单间,里面摆了两个书柜、一张沙发、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基本就没有多少地方了,十分简朴。他想,这就是院士的办公室啊,和想象中的相去甚远。王院士开门后,连声说“请进,请进,这里简单了一点,你先坐下”。随后老师就去给他倒茶。一个普通大学生生平第一次和院士接触,他被王院士的和蔼可亲所感动,心中不禁肃然起敬。

黄永盛说,虽然时间很短,但是王先生深入浅出地给他讲了课题的重要性,并且找了几篇最新的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考资料,要他认真研读。在这个过程中,王先生拿出了他整理的很多文献、重要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是逐字逐句、从头到尾、认真研读了的,并且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还做了读书笔记。黄永盛感慨,王先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精神,不正是作为学生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吗?这个习惯,黄永盛从做研究生时开始学习践行,一直受益匪浅。

王老师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有一次做质谱仪,有个学生理解画个示意图就可以了。但是王老师不认可,要求做到规范制图。学生不理解,问王老师,做这个仪器又不是自己去加工,是别人去帮我加工,只要加工方明白就达到意图了。王老师说,现在你不留好基本的资料,过一段时间就会忘掉,自己的设计忘了之后你还去问别人吗?而且有一些细节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才知道为什么要做。他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是学术问题或是学术态度不严谨,回过头再来想一想,你会发现他说的是对的。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80多岁已经是在家养老、含饴弄孙的时候,但是王院士仍然坚持在科研一线,同时指导着数十个研究生,并且还在核工业研究生部为研究生开了一门64学时的课程——《激光核物理》。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王先生一直坚持亲力亲为,亲自指导。经常是王院士介绍一些非常重要的学术文献,要学生们认真阅读,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其实,王院士已经提前研读过了,并且都做了厚厚的阅读笔记。有一次,王院士拿了上百页的阅读笔记和学生说,这是他读的一篇Review of Modern Physics的文章,文章长达60多页。他每天都坚持阅读至少三页,然后做阅读笔记,就这样一直坚持把这篇十分重要的综述文章读懂。

王乃彦身兼数职,他既是中国原子能院副院长、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又是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当时还兼任《物理学报》主编、清华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室名誉主任等,并且还要参加很多学术成果鉴定和基金评审。对于王院士来说,在百忙之中能够坚持阅读科学文献,而且还认真做阅读笔记,这一点学生们都深有感触。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王院士为研究生制订详细的实验研究方案,并且监督他的学生认真完成,绝对不能弄虚作假。王院士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我国的核科研工作者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上,他不仅仅是一名战略科学家,而且还能够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奉献着自己的全部精力。

王乃彦院士徜徉原子世界,探索核聚变的奥秘。他有过在学界的辉煌,有过对学子的谆谆教诲,有过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有过对核能开发利用的开拓和推动,也有过科学道德宣讲和“大手拉小手”的“魅力之光”,他不知停歇、没有闲暇,在科研一线、在育人育才的操劳中奔忙着……

猜你喜欢
原子能王老师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奇妙的旅行
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
有趣的动物
我喜欢的一堂课
我国重启《原子能法》立法历程
中法签署第十一个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