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采购的信息之路
——电子招标投标

2023-01-19 10:09幸建廷
科学与信息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行政监督投标招标

幸建廷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 100006

引言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采购制度改革,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建立集中采购机构竞争机制,改进采购代理和评审机制,健全科学高效的采购交易机制,强化采购政策功能措施,健全采购监督管理机制[1]。

1 “互联网+”采购信息化迫在眉睫,电子招标投标顺应形势

2013年《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开始施行,规范电子招标投标活动,促进了电子招标投标健康发展。《办法》依据功能互补、互联互通、分类清晰的思路将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划分为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行政监督平台。2019年《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指导意见》设定: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纵向全面贯通、横向互联互通,实现制度规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信息资源共享;电子化交易全面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过程在线实时监管[2]。“新冠疫情”是加快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的催化剂,在上级指导文件中明确:尽快在各行业领域全面推广电子招投标,实现发布招标公告公示、下载招标文件、提交投标文件、开标、评标、异议澄清补正、合同签订、文件归档等全流程电子化[3]。

2 当前电子招标投标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电子招标投标系统面临着诸如:电子招标投标的法规制度不健全;顶层设计能力不足;数据信息资源使用率较低;数字化采购仅在较大型单位得到应用;部门、企业、行业之间还没有形成数字化采购格局;基础设施不到位;统筹推进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①应加快电子招标投标过程中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②创新体制机制并有效形成顶层设计,引入“互联网+”思维,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搭建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三位一体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形成 “互联网+采购”新业态;③基于我国地域广、经济体量大、交易类型多,因此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建设分散,造成市场分割,形成信息孤岛。提高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提高信息化服务,推动信息化共建共用;④正视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⑤针对信息技术给交易安全带来的隐患,需在信息保密、身份识别、权限设置、物理隔离、信息留痕、外部监督、容灾备份、安全规范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4];⑥监管不到位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监管通道、公开信息、利用信用机制等方法解决。

3 亟须出台的相关规定

清理不适应电子招标投标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促进采购行业的自律性。根据信息安全标准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电子评标评审,完善评标、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健全专家征集、培训、考核和清退机制,完善中介机构管理制度等。

加快部署规则统一、功能完备、接口开放的招投标交易云平台,实现电子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无偿使用,减少了重复建设、方便监管、形成采购规模。

以数字证书(CA)为例:

CA互通互认可以降低供应商参与招标采购的成本,但由于多数地方CA证书之间不兼容不互认,供应商进入不同交易系统,需要购买不同的CA。如果想参与全国招标采购项目,可能需要购买数十个甚至一百个CA。CA不能实现互认是多种原因造成,比如:主导建设电子化采购平台的部门不一致,或者电子化采购平台建设程度不一致;或者采用的互联互通接口标准不一致等,还有可能是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设置了壁垒。就目前技术手段来看,解决CA互认互通问题并不难,需要相关机构颁布执行统一的CA认证技术规范,支持不同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数字证书的兼容互认。

消除技术壁垒,落实法定要求,规范基础数据,建立标准化招标投标体系。如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业务标准、应用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安全标准、运行维护标准、管理标准和绩效评估标准等。

4 建立安全可信的物理运行环境,配备相应的软硬件安全设施

保障交易安全,对机房、网络、主机、数据存储、系统软件等运行环境做规范要求。

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通过配置防火墙、其他检测等措施确保系统服务器安全运行。

采用数字签名、可信第三方认证技术等实现信息认证,防止冒充和重演的攻击,对传输、消息和消息源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通过信息监控、审计、过滤等手段对通信活动、信息的内容及传播进行监管和控制,包括合法用户、攻击者、破坏者、抵赖者的行为有证可查,并能够对网络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调查依据。

制定数据保密与开放使用的制度与业务规程,严格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数据使用权限。

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测评和整改,完善和制定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备份恢复和应用安全等各层面的管理和维护制度[5]。

5 将监督管理的理念贯穿在招标采购全流程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监管内容和监管方式的转变,使行政监督方式手段更加电子化、智慧化。高度可信且独立于应用系统的审核系统,利用数据比对、实时监控、预警阻断等技术手段,对可能存在的非法访问、越权操作、数据篡改、违规复制等行为加强管控,为事件追查和责任认定提供有效支持。

完善相关制度,对行政监督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实现透明、全面、实时的监督。

以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为依托,通过市场主体、新闻媒体、行业组织等社会监督渠道,按政务信息化要求,利用行政监督工具、窗口对电子招投标交易全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实现交易全过程依法公开。

明确在线监管载体和要求,使依法实施监督的部门实现对电子招标投标在线监管。

信用机制奖优惩劣。完善信用信息管理、共享、运用制度,制定统一的信用标准,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规定行政监督平台依法发布有关行政许可、行政处理决定,依法依规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智慧监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交易活动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自动预警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实现市场主体、中介机构和交易过程信息全面记录、实时交互,确保交易记录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监督留痕、责任可究。

6 综合素质人员的培养

我们经常会说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但现在针对采购没有独立的学科,多数是跨专业做采购,多数单位一般都在财务处之下列采购科室,或指定专人或兼职,这些工作人员可能仅仅了解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对采购标的的行业专业技能缺失。随着电子信息化和电子招标投标的快速融合,专业化成为未来发展的主题,市场需要熟法规、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人才[6]。

采购人的职责与义务。招标采购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复杂、廉政风险高,采购人在招标采购活动中引导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采购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是采购当事人各方都要遵守的原则,采购工作人员应当做到公正廉洁,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上的腐败和违法行为要引以为戒,不能为、不敢为、不愿为[7-8]。

建立采购专业的法律法规及单位涉及行业专业的数据库,要便于检索和查询,及时更新定期维护。

参与市场调查,提高相关专业业务水平。采购人在确定采购需求前,通过开展需求调查,了解相关产业发展、市场竞争形态、行业惯例、市场供给以及可能涉及的运行维护、升级更新、备品备件、耗材等后续采购情况;还可通过相关行业的专家或潜在供应商了解采购标的包括特定的专业资格或者技术资格、设备设施、专业人才及其管理能力;还需知晓标的物的功能、质量和供应商的业绩情况、履约能力[9-10]。采购人调研后,根据采购需求特点明确项目所需供应商资格条件,确定项目的评审因素和评审标准,拟定项目合同条款、风险防控、履约验收方案等,编制好招标文件。

学会沟通,提高技能。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采购人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从而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采购人要努力锻炼倾听、表达、争辩和设计的能力,技术把握采购的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采购过程、经验和做法等进行有效总结,不断提升业务水平[11-13]。

7 积极推动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的应用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磨合时间较短,其潜能还没得到充分挖掘,尚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7.1 加强培训与宣传

支持有关单位协同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培训;利用微信小程序等手段进行线上讲课,答疑解惑。通过在媒体上设置宣传专栏,以专家解读、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宣传。

7.2 推动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

快速推进完善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监督部门结合电子政务建设依法设置行政监督平台。

7.3 提高招标投标电子化应用水平

结合实际,制定电子招标投标发展规划,推动监督部门开展在线监督,鼓励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利用电子招标投标系统进行招标投标[14]。

8 结束语

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系统建设对招标采购信息化有着重大意义,节约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破解了腐败等痼疾,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档案、技术规范、信息安全等问题依然面临着重重挑战;远程异地评标、评审等方式,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还需分步骤执行和完善;数字证书(CA)实现互认还需时间……电子化招投标系统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积极改进,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

猜你喜欢
行政监督投标招标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高质量编制钢结构投标施组
浅析投标预算风险的防范
中西方行政监督体制的比较
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行政监督监督体的现实问题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我国行政监督监督体的现实问题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基于协同度测评的行政监督系统优化对策研究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