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3-01-20 18:53刘慧颖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刘慧颖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曾经说,优秀传统是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普遍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传统文化这个大概念下具有好的特性的文化。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被传承和发扬,作为滋养人们民族自信心的养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也让外来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新一代青少年的观念,为此必须科学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的精神品质体现在人们的内心、思维模式和行为上,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探索世界和人与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优秀的思想与理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思维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进行高度融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在起主导作用。像古时的《周易》《庄子·齐物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等等,都是人们通过思考产生的世界观,至今依旧有其哲学深度和参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中讨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大致相仿,都深入论述了人、世界、物质的关系。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关于人与自然的讨论,像“天人合一”的理论,与现如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话题相统一,告诫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符合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与外交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内容,比方说《荀子·哀公》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示名言,指出国家管理者是船,人民是水,水可以承载船的重量前进发展,但也能将船覆灭在水中。还有《尚书·五子之歌》中关于“民本”的治国主张,认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了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的重要性,在现如今治国主张中依旧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中出色的治国之道是优秀的历史结晶,是中华传统精神中“仁”“德”“正”的主张,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亲”“诚”“容”“惠”等方面的外交理念,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依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友善,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与群众志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普遍的内容是为人处世和群众志趣的结晶,比方说仁者爱人、睦邻和亲的思想,还有努力奋斗、诚实待人的精神品质,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完善人格,更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特性。除此之外,群众志趣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陶冶情操,同时赋予民族和国家特色,比方说琴棋书画、传统文学、节日,以及中国戏剧、中医药、武术、舞龙舞狮、衣服服饰、民歌、神话传说、饮食等等,具有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特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且至今仍然是具有特色的娱乐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意识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冲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意识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克己复礼,意思是约束自己使言行举止符合礼节。这是因为古时起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统治者为了达到维护政权统治的目的,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加上儒家学说对人们的影响作用,使人们更加推崇“重利轻义”的思想,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相冲突。传统文化中否定自身物质利益追求的内容以及轻视商贾的理念,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相悖,在现如今经济快速增长,科学水平发达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很多青少年或者是经商人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意见就是价值观冲突造成的,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根据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进行内容的变化,合理结合时代特征才能消除观念的冲突。

(二)全球化与城市化淡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大量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全球化文化”的概念也被人们所熟悉。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等工具进入千家万户,不仅仅成年人拥有,青少年也是电子科技产品的重要使用群体。大量的西方文化输出内容,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其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影响越来越大。虽然文化繁荣是积极的现象,但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会被忽视,或者是由于和西方文化理念有所冲突,淡化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方说“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没有辨别能力的青少年群体更容易被影响,并且采用极端的方式接受西方价值观,出现背离甚至抛弃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除此之外,城市化的发展从侧面也降低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实际利益相违背,就会动摇城市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新时代,一味地抵制外来思想或者是单纯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无法满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的,还需要内化于心,让人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优势、使用情况,鼓励人们探索出个体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交点,才能改善这一问题。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不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发扬传承的,通过宣传让人们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字、语言、学术、工艺、美术等等。但是中国在宣传工作中长期存在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渠道狭窄、宣传活动缺乏目的性的问题。比方说在教育层面上,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模块,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及教师的能力限制,教育中并未完全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些学校或是一笔带过精神文明的知识内容,或是缺乏深度的讲解,让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影响着步入社会后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比方说文化消费品市场,很多文化产品的价格参差不齐,低质量的产品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大打折扣,很多厂商在设计和生产文化产品的时候,受快餐文化和眼球文化的影响,导致最终出现在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不良的产品甚至对受众群体的价值观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个互联网平台都有不同的特性,通过互联网宣传要提前开展调查,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策略进入。但是宣传工作却并没有重视新渠道规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内容无人浏览,结果无疑是浪费资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家校社合作的活动

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发扬,在新时代引领人们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道路,必须挑选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围绕文化本身进行发展策略的设计。新时期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要有高质量的核心内容,还要符合时代特色。以教育为例,比方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的内容,按照古人的习惯,教育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熟读并且背诵“四书五经”的名篇名句,在现代教育中也有不少教师要求学生额外背诵《大学》《孟子》之类的文章,虽然能起到丰富阅历的作用,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学习负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当只是依靠背诵的形式,而是要从学生的习惯、思想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著经典进行分享、解析,组织学生各抒己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通过思考内化为自身的涵养。在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付诸行动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错误,可以开展家校社三方面合作,学校作为文化输出的主体,向学生和家长输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家长通过家庭教育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社会则向学生、学校提供素材,起到“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家校社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供条件,还可以合作开展活动,比如社区举办的“舞蹈鉴赏会”“绘画鉴赏会”,学校举办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家长与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氛围。

(二)提高传统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

为了与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相符合,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通过三个阶段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程度的消费群体。一些认同感较低、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人群分为“阶段1”,此阶段内可以设计一些以娱乐为主、造型精美、具有观赏价值的传统文化产品,比方说民间工艺的刺绣、泥人、风筝等等,价格不高较为亲民且能够吸引人们的好奇心,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好感。一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想要深入了解的群众分为“阶段2”,在此阶段内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可探索细节的传统文化产品,比方说经典故事的泥塑像、舞龙舞狮元素的服饰等等,此类产品外表精美,且经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还能发现设计内涵的精妙,引导消费者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消费价格较为中等。一些对优秀传统文化颇有了解的群众则分为“阶段3”,在此阶段内的消费人群有极大的意向,主动为传统文化消费,因此产品内容也应当最为精良,比方说中国戏曲、舞台剧、话剧等等。不同阶段内容设计不同的产品并且进行推广,把握文化消费原则并且打造文化品牌,立足于人们的消费心理,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当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了刺激居民消费,帮扶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还要制定完整的市场准入法则,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监督,保证质量,避免价格上的参差不齐,确保消费者有良好的购物体验,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创新传统文化的宣传手段和表现形式

为了有效宣传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宣传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传统的传承文化的方式过于被动,并且受众范围窄,其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现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更愿意接受没有时间、地点限制以及互动性强的信息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信息输出的一种,可选择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文字、图像、视频、音乐的形式展现到人们面前,可以通过新媒体、自媒体作为渠道进行有效传播,更加立体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方说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在做宣传工作时有关部门可以与多家企业合作,出文化产品联名或者是宣传转发活动,目的在于让人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人们对精神文明有一定的记忆和了解。比方说利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可以投放高质量纪录片或者是文物保护宣传片,或者是通过情感渲染的方式让人们接受精神品质输出。还有像是创新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都是原创歌手、乐队、作曲者的集中地,鼓励和支持原创中国风音乐,让更多人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旧是国家灿烂的文明宝库,是需要支持和发展的重点工作项目。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文化保护部门的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还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除了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家校社合作的活动;提高传统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创新传统文化的宣传手段和表现形式之外还有许多可行的方式有待发现,新时代下,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路径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