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辩论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析

2023-01-20 18:53甄碧玉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辩论观点思维

甄碧玉,贺 东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教师的教授历程走到一定的程度,往往会进入困惑期,这时,我们会对以往的教学实践及方法作一番反思和疏理。我们应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从2019年开始,笔者尝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堂反复辩论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展反复辩论式教学的意义

1.学科的特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教育为主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一门课程。当前,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由此决定了人们的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反对错误的人生观,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课堂反复辩论的方式,让学生直面问题,剖析问题,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认知、探求来寻求真理、分辨是非,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自然明了,教学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2.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学方式主要以告诉或灌输为主,教师关注的焦点是以教学内容是否被接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专家或答案的输出者,学生的角色是答案的接收者,由此一番反思,学生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课堂气氛呆板,更为主要的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点拨者、激发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师生教学交往更多的要体现为共同参与、促进思维、平等对话、启发点拨的过程。”[1]在反复辩论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授课者、说教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问题导向,通过设问或共创的教学方式将关注的焦点由内容是否被接受转化为问题是否被解决,从而使教师的角色转化为团队教练或问题、过程的设计者,学生的角色由答案的接收者转变为答案的探求者、贡献者。

3.网络信息时代改变了教与学的旧常态,教育者的权威和知识优势逐渐被解构,学习者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观的推送多元化,学习习惯的改变,使得学生的角色由答案的接收者转变为答案的探求者、贡献者成为可能。

4.我们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其局限性,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从自身的价值或利益角度来认识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而另一方面,事物本身也不会毫无遮掩坦露在我们面前。这就决定了我们要获得事物、问题的真相,就必然得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客观地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

二、反复辩论式教学的实施

1.公布辩论题目并作以下要求:

什么是辩论?就是运用事实或道理作根据,通过逻辑推理,论证自己所持论点的正确性,揭露对方所持论点的虚妄性。[2]它是由论题、论者和论证过程三个要素组成,是集思维、知识、言辞、心理素质、修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较量。

反复辩论是一种即兴辩论,因此,它要求同学们要快解题意,就是要对辩论的题目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要解析这个题目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文不对题”的后果,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跑题了。这就不仅要求同学们不仅要迅速理解题意,而且要求同一组的人要立场一致、彼此一致,避免发生自相矛盾的局面。同时,在剖析题意时还应该特别注意,要尽量缩小题目的范围,与其“大而全”,不如集中于一个小问题,要尽可能地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

2.分小组定立场。按照班级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并确定正方和反方。这样分组的好处是本班同学比较熟悉,便于开展合作。在大组基础上,再按就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推选一名同学为组长。

3.组内头脑风暴。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本组领到的论题,快速进行头脑风暴。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有力的论据,并要做相对严密的论证。此环节可激发大家的思维,点燃大家探索问题的热情,相互启发智慧。

4.首轮辩论。将空间位置相近的两组组成正反方,分别站成两列,面对面展开辩论。第一步,先由双方的组长来陈述各自的观点进行辩论,当双方僵持不下时,可适时引导进入第二步自由辩论阶段。“给予每个学生自由表达见解和发挥才能的机会,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育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每个人都可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仔细聆听他人的想法。此环节是辩论最为激烈、精彩的时刻,是每位同学充分展示自己风采的时刻。在此环节中,每位同学的优点得到展示,不足、缺点也暴露无遗,是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滋养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可支持学习的旧经验,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会真发生,只有输出学习成果,才能证明学习的成效。

5.正反方立场互换。原来持正方观点的成了反方,原来持反方观点的又成了正方。那么,无论如何,两组同学都得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论点来立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感受理解对方,多角度认识问题。通过此环节的训练,同学们很自然就领悟到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要学会站在对手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接近一个真理的本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和积极的知识探究者,不是被动的和消极的信息接受者。”[4]

6.教师总结。先由各小组长陈述各自认可的观点,然后由教师把大家的想法联结起来,需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例如,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奉献,还是索取,还是两个都是?这都需要教师理清思路,澄清错误,形成科学的观点,顺势引导同学们确立科学、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师生的认识也就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得到升华。如果有同学还存在异义,可让学生写课后小论文,以进一步向纵深方向探究。

由此可见,反复辩论教学法的效果和特点是单主题、短时间、高能量、高参与、高交互。其适用上的优势在于:①机动灵活。只要在备课时遇到“二项对立”的教学内容,即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混乱或迷茫的内容就可采用。②上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时,教师可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组织辩论。③教师在讲授到某一观点时,有同学提出异议时即可组织。

三、反复辩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1.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力。把学生放在集体学习的大课堂中,当别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时,置身于其中的“我”也跃跃欲试,想说出自己的观点。谨小慎微的学生、轻声细语的学生、沉默寡言的学生,敢于在公众场合下大声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几次的反复辩论教学的强化和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自信心得到激发,让胆小的学生变得胆大起来,让自卑的学生开始走向自信。

2.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辩论教学本身就是给大家创造了在一起学习的机会,也是互相间知识的一种博弈。如果将辩论比作是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就是砖瓦,有了知识,思路才会开阔、想象才会丰富,因此,积累知识,就是赢得辩论的基础。每次辩论课结束后,同学们最大的感触就是知识的欠缺,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敏锐的思维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思维的敏捷性,其二是思维的变通性。在辩论中,当对方的发言一结束,就必须对对方言论的实质意图既快又准地作出判断,否则就会丧失辩论中的主动权。此外,通过辩论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即当你的思维在某一方面受到阻碍时,能迅速地转到其他方面上继续思考,从而取得辩论的主动权。

4.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是以语言为工具的。辩论的强大力量首先表现在语言功底上。因此,辩论是一门语言艺术,出言须恰到好处。要犀利而不刻薄,反攻准确而不漫无边际,不运用挑衅性的人身攻击性的语言,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5]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打破他们习惯的“定势思维”。因为“定势思维”者,总喜欢按照习惯的、现存的模式去思考问题,不利于开拓和创新。而创新思维者,总是不满足于现存的思维模式,他们会多向思维,以求更加全面、更加透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然而多向思维必然伴随有辩论,人在辩论时,思维往往是最活跃、最积极的,这就极有利于创造和发明,所以说,辩论有助于开发智力,推动探索和创新。

6.辩论对社会和科学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史,社会每一次的新旧制度的更替,大都经历过政治思想的大辩论;每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也都要经过反复的论证和激烈的争辩,俗话说的好“钟不敲不明,理不辩不明”。不同的观点通过辩论,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真理,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反复辩论式教学方法具有开放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求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辩论观点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观点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