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的中学影视教育生态
——以福建省为例的调查研究

2023-01-21 05:42林成文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影视中学艺术

林成文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17)

一、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并提出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并明确指出影视是美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两份文件的印发,凸显了我国教育部门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决心,对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视。作为艺术学的研究者和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的实践者,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思考:影视教育如何继承审美教育传统?如何纳入当代的艺术教育的体系?以及,如何落实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具体工作?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二、影视教育:媒介融合语境中的审美教育

自启蒙思想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观念以来,审美教育就成为审美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席勒看来,工业革命导致了人的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分裂,瓦解了古典人文主义所追求的“完整的人”的理想,是现代性危机的体现。席勒在康德美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审美教育弥合人的感性和理性,恢复人性的整全与和谐的观点,奠定了现代美育理论的基础。[1]在席勒的影响之下,包括杜威、艾略特、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在内的美学家和教育家,都将审美教育视为一种关于“人的教育”,视为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其运用于中外大学教育体系和课程建设之中,身体力行地推动了各国艺术教育的 发展。[2]

进入融媒体时代,既有的审美教育理念和艺术教育体系都受到了新技术的冲击,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就审美教育理念而言,随着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图像逐渐取代了语言成为文化表征的主要方式,在“世界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琳琅满目的图像侵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建构了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3]在后现代理论家们看来,社会和文化的这些变革进一步瓦解了启蒙运动的主体性观念,也加剧了审美现代性的危机。如鲍德里亚就指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到来和仿像的出现及其大量复制,不仅消解了审美现代性所制定的艺术自律观,更将导致“主体性的衰竭”和“美学的殖民化”。[4]面对这样的时代趋势,我们应如何重新审视审美经验的内涵,重构审美教育思想,成为了亟待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就艺术教育体系而言,传统的艺术教育立足于18世纪所奠定的现代艺术体系,以高雅艺术、经典艺术为主。然而,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及其对后现代艺术的广泛介入,艺术与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导致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视觉文化研究者批判性地指出,“观看”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视觉文化产品所塑造的“视觉性”隐含着复杂的社会文化权力运作过程。那么,当代艺术教育体系的建设和课程设置,应该如何应对社会和艺术的这些新发展和新挑战?又应该如何应对视觉文化研究者的批判?如何继承启蒙思想家所制定的审美教育理念,避免成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同谋,加剧“主体性的衰竭”呢?

事实上,早在21世纪初,美国学者保罗·邓肯姆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基于视觉文化研究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以应对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对艺术教育的影响。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与传统的艺术教育之间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教学内容而言,一方面,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打破了高雅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边界,不仅教授传统的高雅艺术和经典艺术,更将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文化产品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广泛地涉及影视、动漫、游戏、广告、时尚、设计等流行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也致力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重视西方艺术之外的民族和社会的视觉文化现象,呈现出文化多元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扩大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既立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传统,又依托当代的视觉文化研究。因此,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对视觉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创造,通过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来培育自身的艺术素养、视觉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这是在当代社会技术进步和媒介社会的语境中,创造性地发展启蒙审美教育思想所追求的“完整的人”的理想;另一方面,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往往借助当代思想资源,强调从批判性的立场审视和反思视觉文化产品,引导学生把视觉文化艺术放置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识建构,捍卫了启蒙思想家赋予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社会批判性功能。[5]

美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为我们连接审美教育思想传统与当代影视教育之间的联系,建构以影视艺术教育为主体的融媒体艺术教育理念提供了很好参照。诚如亨利·詹金斯所言,媒介融合是数字时代文化的主要特点。[6]由此出发,我们或许应该更进一步,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发展为融媒体艺术教育。在这一方面,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视听融合的艺术类型,自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中外影视艺术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至今仍然在不断吸纳最新的美学思想和媒介技术来发展自己。随着电影美学的不断积累,电影技术的不断创新,影视艺术蕴含着愈加丰富的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有利于塑造新时代的“完整的人”,这样一来就赋予了影视艺术教育以新的意义的价值——媒介融合语境中的审美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模式。这是新时代对审美教育思想和艺术教育实践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后者应对时代变化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融媒体艺术教育视野中的影视教育应以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为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持续的开拓创新,在拓展和丰富艺术教育内容的同时,同样应该强调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的印发,体现了我国将融媒体艺术教育上升为国家政策的决心,为我们开展影视艺术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举措。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艺术类课程并非主要课程,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影视教育的开展都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其次,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之间有着诸多差异,二者不可简单地混为一谈,需要区别对待,针对这两个教育阶段的特点展开实地研究。就中学教育而言,如何将影视教育带进中学课堂,如何处理好影视课程与其他艺术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之间的关系,与中考和高考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审慎的思考和长期的探索。[7]本文将以福建省中学为例,对此展开讨论。

三、福建省中学影视教育现状的调研

2019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教师针对福建省中学影视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活动选取了泉州市鲤城区的三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即泉州第七中学、泉州科技中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鲤城区是泉州市中心城区之一,经济发展位于福建省前列,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调查和了解福建省中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前景的理想对象。所调研的三所中学在办学性质上包括了公立校和民办校,在办学规模上涵盖了高中部和初中部,在办学水平上覆盖了不同教学质量等级,有助于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福建省中学影视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实际 需求。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以泉州市鲤城区为代表的福建省中学影视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对各类影视作品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影视教育的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同时,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都认为,当下开展中学影视教育不仅是中央政策的指示,更有诸多现实意义,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希望能够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能够获得专家学者的支持。

(一)开展中学影视教育的意义

丰富美育形式,促进人文教育。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都认识到,新时代的审美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美术和音乐,也应涉及影视艺术,因此将影视艺术纳入中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能够丰富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受到动漫、短视频的影响,不仅对阅读文学经典缺乏耐心,长期沉迷于动漫和短视频也容易影响他们的主科课程学习,因此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接触文学经典,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相关的兴趣爱好,以促进人文教育而不是耽误学业。

拓展知识面,为高考储备课外知识。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都指出,影视作品中丰富的文史知识和时政热点,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应对高考语文(尤其是作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主要科目的高考备考。例如,泉州七中的教师就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诸如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开心辞典》等知识竞赛类的电视综艺节目,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储备文史知识。科技中学的教师则利用早自习时间播放与时事热点、传统节庆相关的短视频,为高考语文的作文做知识储备。

培养特色人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路径。泉州七中和科技中学的教师强调,中学办学应有自己的特点,培养有某方面特长的人才,而不是综合能力优秀的“泛泛之辈”,如泉州七中的校长就提到了“人有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理念。因此,这两所中学相对比较注重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支持他们参加广播电视编导等艺术类专业的高考,为具备艺术兴趣与天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 路径。

(二)开展中学影视教育的现状

中学影视教育集中在高中阶段,校方引导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主要服务于主科课程教学或思政教育。从调研情况看,中学影视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以服务高考为主要目的,由于中考与影视教育联系较少,初中阶段的影视教育几乎空白。几所中学的高中部,教师在课内外播放影视作品主要作为主科教学的辅助手段,旨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点或时政热点,这在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和备考中尤为普遍。此外,各所中学均会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或向学生推荐优秀电影或电视剧作品,作为中学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但学生对此类影片反响平平,只有部分优秀影片(如《战狼》《红海行动》)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兴趣小组是主要的开展形式,反映了中学生对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各类影视作品不同程度的兴趣。从调研情况看,各所中学都成立了与影视、戏剧、摄影相关的学生兴趣小组,这是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影视爱好的主要形式。学生在兴趣小组负责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集中观赏影视作品,积极参与影评写作、短视频或微电影的制作、话剧的排演,一些优秀作品会上传到网络上或参加相关竞赛,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如泉州七中的学生就拍摄了多部校园短视频,排演了戏剧《暗恋桃花源》,在师生之中反响热烈。此外,学生虽面临高考压力,受家长管制较少观看电视节目,但对网络上的动漫、短视频作品兴趣浓厚,课余时间热衷于用手机观看甚或拍摄抖音短视频,互相分享。上述情况充分反映了中学生对各类影视作品的兴趣。

个别中学虽开设了专门的影视教育课程,但整体而言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运作模式。目前的教育部课程中没有设置影视教育课程,但从调研情况看,2003年起就有部分学校先后开设了与影视相关的校本课程或选修课,如泉州七中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科技中学开设了影视欣赏选修课。但在高考压力之下,此类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二年级,选修人数约15~30人,放映影片多为语文课文的影视改编作品,上课时间约每周一节,且多安排在晚饭前。整体而言,开设影视教育课主要基于各所学校的实际条件或教师、学生的个人爱好,尚未纳入正常教学体制,也没有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运作模式,因此不具普遍性,如泉州附中的影视教育就基本空白。

影视教育欠缺专业性,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师资,缺少专门教材,制作和放映设备比较落后。从调研情况看,各所中学的影视教育以电影为主,主要由语文教师承担。指导教师多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有一定的影视文学基础,但尤其缺乏诸如电影史、电影美学等专业的电影学知识,因此只能指导学生观看影片并撰写读后感,无法提供更专业的试听语言分析和拍摄、剪辑等实践技术方面的指导,不能满足影视教育对专业性、实践性的要求。其次,由于没有中学影视教材,导致教师在选择影片时缺少可供参考的专业建议,在上课过程中也没有可供参考的专业知识以指导教学。最后,各所中学均没有专门的电影放映厅和专业的拍摄器材,只能借助多媒体教室进行影视教育。教师、教材、设备等资源配置的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各所中学开展影视教育。

四、推进福建省中学生影视教育的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教学实践,就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可能面临的难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学影视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一,中学影视教育的自我定位难题。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都指出,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中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中考和高考。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在中考和高考的巨大压力面前,如何认识“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的目的、意义、预期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即既有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影视教育的自我定位。自我定位不够清晰、明确、坚定,相关工作难以开展。

其二,中学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难题。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都提出,目前各所学校都根据教育部规定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课程建设,现有的课程设置已十分稳固、成熟、完备,如果新增影视教育类的课程,需要对整体教学大纲进行变革,这个过程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中考和高考的压力面前,若开设与主科教学毫无关联的专门的影视教育课程,可能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影响高考成绩。

其三,中学影视教育的专业师资难题。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都提出,目前的教育部课程中没有设置影视教育课程,根据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的相关规定,各所高校很难引进影视专业教师,在现有的情况下,只能在区、县设影视教研员,定期到各校开设相关课程,或指导教师开设相关课程,但现实中,这样的做法比较少,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其四,中学影视教育的影片选择难题。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都指出,如今的中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观影经验丰富,学校放映的不少影片学生都已看过,因此缺乏兴趣。对于中学影视教育而言,影片选择十分重要,如何选择一些既符合中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又具备一定的人文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同时还能保证影片艺术价值的作品,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其五,中学影视教育的教学方式难题。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都指出,鉴于目前学校缺少专业的影视教育师资、影视教育教材,以及专业的摄影器材、放映设备,很难提升中学影视教育的专业性。

针对上述难题,各所中学的教师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其一,完善制度建设。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学生升学、学校评优挂钩,通过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具体而言,可考虑“以赛促学”的模式,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厅或宣传部)举办诸如影视制作、影评征文等竞赛,调动学校和师生的积极性,既可促进中学影视教育的开展,也更方便校方规划影视教育具体目标,实现因材施教。

其二,改进课程设置。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性与实用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发展。第一,提升中学影视教育的实践性。中学影视教育课程不仅包括传统的影视鉴赏,也应涉及影视创作,指导学生制作短视频、微电影等作品,参与相关竞赛,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二,提升中学影视教育的专业性,如专业电影学知识和影视制作技能,也要注重与高考的衔接,与主科教学内容的联系,使影视教育与主科教学相互促进,不要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影响中高考成绩。第三,考虑到各地区的发展差异,在初期阶段可考虑试点办学的模式。一方面,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建立试点,以试点学校为开端,设立省级观摩课,由教育厅发文请全省各地学校派教师来观摩,逐步推广;另一方面,可考虑从社团活动、选修课程逐步发展为正式课程的渐进式发展模式,逐步完善。

其三,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其掌握影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知识。考虑到引进专业师资的困难,可采取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模式,提升影视教育的专业性。培训内容应兼具理论与实践,如电影史、电影美学、影视拍摄、剪辑技术等课程。与此同时,可将该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让教育厅承认相关培训算入继续教育的学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其四,出版专门的影视教材,由专家推荐影片。鉴于目前中学影视教育的影片选择缺少专家指导,教师们建议出版专门教材,由专家推荐影片,选片既要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也要兼顾教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要适当与主科教学内容保持联系。

其五,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可参考安全教育平台的做法,开发一个在线平台或App,一站式提供所需影视教育资源,亦方便学生互动参与影视鉴赏和拍摄实践。

猜你喜欢
影视中学艺术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在多解中学创新
纸的艺术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影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