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建思政工作室的实践研究

2023-01-23 23:22刘志伟
科学咨询 2022年21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机制

刘志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辅导员是离大学生最近的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当前新时代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拟从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建思政工作室入手,通过在工作中搭建有效平台与载体,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探究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尝试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现状分析

(一)内涵式提升与外延式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是辅导员核心素养发展缺失的核心因素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作为高校思政实践育人主体,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核心素养提升要求愈发显得急迫。在实践中,这种急迫性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内涵式提升与外延式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上。

辅导员对思政实践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与事务性繁杂工作升级之间的矛盾。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负责人、组织人、引导者,实践活动的开展越来越要求有深度、去形式、上水平,这就需要辅导员要不断去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可是学生事务的繁杂性不断升级不断压缩着辅导员提升实践水平的时间与空间,基础性工作与创新性工作出现实践性矛盾[1]。思政理论素养要求的提升与辅导员专业背景不一致的矛盾。辅导员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队伍,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对工作有直接的影响,辅导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其专业背景和思政相关专业是不一致的,这也导致辅导员队伍本身应该具有的专业背景优势被大大稀释和弱化,这对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困难。以上两对矛盾造成的内涵式提升与外延式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是当前阻碍辅导员思政工作提升的主要问题。

(二)思政育人整体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了阻碍辅导员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核心素养的形成最终体现在思政育人的效果上,这需要思政育人整体同向同行共同进步。而思政教学与管理作为构成该系统的主要部分,两者如果有效契合与衔接,会产生1+1>2的效果,会明显促进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两者在工作中出现过多“泾渭分明”的局面,未达成内部的“统一与协调”。

两支队伍因工作内容的不同,显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辅导员埋头于繁杂性事务工作之中,承担着教育服务与管理的重要责任,鲜有时间去进行理论素养上的系统培训,实践转化为科研理论与课题等内在素质的提升,对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培养来说,这是一项重大的缺失;而作为思政教师,大部分时间在进行教学、备课、承担一定的理论课题,承担着教学理论教育的重要责任,鲜有时间去接触学生课下实践活动,这样就会导致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活动、教研理论课题与学生思政教育的严重脱节,无法把思政课变成一个走脑入心的课程。两者之间工作性质的同根性与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外部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与平台,这是导致思政育人严重缺失的重要因素。

(三)激励措施与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使辅导员核心素养发展缺乏外部支撑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物质投入在不断加大,当前资金的大力支持与激励措施及保障机制的相对滞后形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资金的支持是为了更好鼓励思政育人实践发展与创新,但很多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就能形成有效局面与成果的,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与积淀,其最初的发展是需要投入支持的,而当前很多资金的支持是需要看到成果之后再给予支持或扶持,这就导致很多好的想法和创新因没有得到最初的支持而夭折,得到支持的大部分是已成型或已有成果,成熟但极少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思政项目,这在整体上没有发挥出物质资金支持的最大化效益[2]。激励措施及保障机制应该是全面化的,应该更加注重的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全面发展,而非工作实践中某项或某点,这种激励措施不仅仅是用资金去激励,还应有针对辅导员自身全面化发展的政策倾斜性支持,不仅仅是对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激励,还应在职称路径的打通、加强辅导员对科研教学激励的支持甚至是对辅导员自身角色认同感、幸福感、责任感提升等方面都应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这对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外部支撑是非常重要的。

二、思政教育与辅导员共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育人实践的必然要求

从思政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高校内部设立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能够在日后长期坚持共产主义理念内容,成长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思政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具备充足能力,是理论、方针、路线、政策的宣传人员。但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思政课程,一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围绕书本中的内容进行反复讲解,使用的方式单一化,不仅未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回应,还无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极难调动其在该方面的积极主动性,更无法将相应理念烂熟于心、外化于行。

如果高校内部思政教育与辅导员工作长期分离,势必会在育人工作中暴露出问题,展现出二者在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点。在该教育背景下,让校园内部的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共同工作,能够弥补互相存在的不足。当下促进辅导员工作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选择之一。

(二)教育合力的客观需求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中的辅导员、思政教师需要认识到全员育人对提高学生教育工作效果的关键作用。同时,还要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深层次发掘,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的渗入程度,使其能够与学生的需求相符合,提高学生对该方面的兴趣,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影响程度逐渐加深,让思政教育产生的效果不能被代替。不仅如此,创建专业教师以内的全员育人格局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整个过程中,辅导员、思政教师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主力军,需要做出良好的表率,并共同积极探究,提供育人机制的内容,再引导更多的专业教师进入到团队中。

三、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建思政工作室的实践探析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因此,促进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点是内涵建设和外在保障的有效契合,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建思政工作室的实践研究最终是实现辅导员队伍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进而达到思政育人效果根本性的提升。在共建思政工作室实践中,与思政课堂主阵地不同,思政教师在工作室中作为助攻手,辅导员作为主攻手,以开辟“第二课堂”为主要抓手,目的是提升辅导员的核心素养。

(一)形成多元交流机制和开展项目团队合作机制

在建立、形成乃至发展全方位的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环节中,辅导员思政教育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是连接理论实践教育的中间桥梁和必要纽带,因此,建立多元化、一体化的交流机制和合作是培育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以工作室为平台,形成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结对子帮扶。除现已试行的思政教师到二级学院兼职辅导员外,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融合,就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建立以思政教师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的结对帮扶小组,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管理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指导,如举办理论知识半月谈、四史讲座、党课培训、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着重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让内涵建设有提升。

其次,思政教师的第一课堂要和工作室打造的“第二课堂”达到衔接和契合,保证教师课上所授内容要和辅导员实践活动内容有所呼应和反映,不要让思政理论只是一种理论认识,更重要的是要用第一课堂上的理论去指导“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即学生实践活动,并让实践活动去反哺理论的讲授,这样,教师不仅讲得有趣味,学生听得有意思,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更有深度和温度。

最后,开展包含思政教师在内的团队合作项目。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很多时候忽视了科研课题的重要性,科研课题是辅导员经过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之后,抽丝剥茧总结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有效途径,这更利于自身内涵建设发展。但每一项重大学生工作问题的解决,都是团队(工作室)一起出言献策进行智慧碰撞的结果。这些日常的工作室案例分析、交流乃至团队协商都是理论、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些团队合作模式的养成,势必为打造工作室精品项目有较大帮助。

(二)培养全方位素养提升模式,打造思政育人的多面手和全面手

培养辅导员全方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外在助力,亦需要通过搭建的思政工作室平台去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成思政育人的多面手和全面手,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实践。

首先,工作室要充分挖掘辅导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思政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共建工作室资源,有针对性地对辅导员开展相关培训。这种培训包括线上平台上的理论文章、微信推文的撰写培训和推送,尤其在遇到重大比赛和重大活动的时候,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系列实践活动等,要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理论培训和实操培训,集全工作室之力为辅导员个人发展助力起航。

其次,教学科研课题与行政管理服务对于辅导员来说同等重要,两者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尤其对于教学科研课题,辅导员除了积极参与学校给予的教学资源外,还要充分利用思政教师课题来源与资源,并结合学生工作,形成符合自己发展的科研课题。

最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路径中需要打通辅导员职称晋升路径的“最后一公里”,除学校给予的职称资源外,最主要的是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对辅导员职业职称体系与教师体系的一致性认同。

(三)深化思政合作共建机制、思政考评机制与创新育人激励机制的长效性

学校对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与条件,对此,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建思政工作室要充分利用这股“春风”,让共建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形成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长效性机制[3]。

首先,继续深化思政合作共建机制。我们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同时,亦需要关注思政育人体系横向与纵向的立体化结合,把思政育人的“长度”和“宽度”有效结合,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同时,要把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建思政大格局机制长久发展下去,创新出更多融合办法与手段。

其次,长久的合作共建机制需要思政考评机制的推动。这种考评应包含多个方面,如对思政教师的考评是其融入学生、融入辅导员实践活动中的考评,不仅仅是对思政教师教学成果的考评;如对辅导员的考评是重点考核教学科研课题,不仅仅关注辅导员的基础性学生工作,还要关注辅导员晋升职称、职业感幸福感提升;如对融合共建机制整体的创新性和发展前景给予考评等,这些多方位考评有助于合作共建机制的长久和推动。

最后,激励机制应与考评机制同时推动。激励措施与手段亦应形式多样,而非仅仅是“排名”后的物质奖励。这种激励要形成一个尽量符合思政育人发展的系统性和全方位的评价激励。它包含对思政教师教学之外的思政育人实践成果的激励、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取得的重要成果的激励、辅导员基础工作之外的创新性成果激励,应多多关注创新初期急需资金投入的思政育人项目与工程的激励,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前部分高校的短缺之处。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结合是思政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研究以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建工作室为载体,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核心素养发展入手,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现状及问题以及对共建思政工作室的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为后期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奠定了一定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如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内涵建设和模式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两支队伍在协同育人方面的配合交融机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比较薄弱。但只要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学科、理论、载体和制度方面寻求二者在思政工作中的深度融合,就能高效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实现二者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但要达到完美有效的契合状态还需要多方支持和时间的积淀,更需要众多思政工作者不断努力与探索。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