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履责困境与对策
——基于“新方案“”新课标”的分析

2023-01-25 22:15凌晓俊姚玉香于秀霞
关键词:幼小入学新课标

凌晓俊,姚玉香,于秀霞

做好幼小衔接,促进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的教育责任。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呈现出幼儿园“一头热”现象,小学并没有充分履行其职责和使命。2022年4 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加强了学段衔接,明确提出要重视幼小衔接,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实施建议[1]。这为更好地履行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责任,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小学履责之困:幼小衔接工作回溯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在教育工作上做好承续和衔接,帮助儿童较为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工作最主要的两大责任主体。但从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却呈现出幼儿园单向发力、小学履责不力的现象。

(一)小学在幼小衔接中履责不力

我国学界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截止到2022 年5 月,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2 554 篇文献。其中,最早的文章是刘正言于1982 年发表于《教育科研情况交流》(现名《上海教育科研》)的《积极·慎重——我区幼小衔接问题浅谈》,文章指出儿童初入小学,在学习、活动、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突变,偏深的教材、更高的要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都让儿童短期内难以适应[2],从而造成一年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进而开展了幼小协同教研。但其后从1988 年到2022 年的2 553 篇文献中,有1 976 篇是站在幼儿园视角、493 篇是站在小学视角、84 篇是从小学和幼儿园双向衔接的视角讨论幼小衔接问题的。可见,小学教育领域对幼小衔接这一问题的关注远远少于学前教育领域。

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一线教师及家长非常关注如何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推”“送”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纪律等。但由于来自于外在的压力以及对“入学准备”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把“幼小衔接”作为“分内事”的部分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家庭,过多地关注学科知识的提前学习与能力的机械训练,完全背离了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大多是从某一学科教学入手,探讨如何实现幼小衔接。但在教育实践中,小学并没有对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给予充分地关注;没有适度放低标准、放慢动作,给予儿童适当的“平缓过渡”期;没有在儿童进入小学后主动与学前教育进行接续,“拉”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其实质是忽视了“儿童天性”,过度关注了“小学文化”,没有向幼方接续,而是向高年级延伸。在这一现实情况下,为了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的文化和教育,在幼儿园纠正“小学化”倾向后,很多家长送儿童进入社会的“幼小衔接班”,这完全是违背“儿童天性”的“揠苗助长”的行为,增加了儿童的负担。

(二)小学对幼小衔接政策重视不够

小学在幼小衔接中履责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观念上的误区、社会文化的推动、来自家长的压力等,但是对幼小衔接政策重视不够则是重要因素。

从我国颁布的幼小衔接相关文件来看,其大多针对幼儿园,而很少有以小学为规范对象的。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明确规定幼儿园和小学要加强联系,有效配合,做好衔接教育。1996 年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保持了这一规定。2001 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协调配合,同时要重视与小学进行衔接,有效推进儿童在两个学段的顺利过渡。2012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开展幼小双向衔接,不仅幼儿园要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小学也要做好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教育[3]。这些文件中虽然都提到了幼儿园和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责任,但主要是指向幼儿园的,并没有引起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2012 年9 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的方法[4]。这是指向小学的关于幼小衔接的第一个政策文本,但也仅仅是对小学教师素养提出了要求。由于小学在教育目标、课程、教学等方面与幼儿园存在较大的差异,小学又没有独立的与幼儿园衔接的教育模块。由于对如何实施与幼儿园的衔接没有明确的指导与规定,导致小学对衔接教育重视不够。2021 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坚持双向衔接”。其指出幼儿园要禁止“小学化”的做法,小学要重视儿童的入学适应教育,并建议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5],同时下发了《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强调小学要从多方面促进儿童全面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6]。这些规定使小学必须正视自己在幼小衔接中的责任。而“新方案”和“新课标”作为课程育人的蓝图、教师行动的指南,是对该文件的有力回应,有助于小学在幼小衔接中责任的有效履行。

二、“新方案”“新课标”为小学履责提供指南

“新方案”和“新课标”在修订过程中专门听取了学前和小学教育专家的意见,对幼儿结束学前教育后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以及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在此基础上,针对幼小衔接,就一至二年级尤其是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目标、活动安排、教材编写等做出了相应调整,并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具体建议,这为小学在实践中更好地履行幼小衔接责任提供了行动依据。

(一)入学适应期为小学开辟特定衔接时段

为了使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新方案”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并规定要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作用,合理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行指导。同时,将国家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始时间从三年级提前到一年级,并规定了入学适应教育的任务。与此相适应,“新课标”也针对入学适应期在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对于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要求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入学教育主题课程。该主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自己身份的变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等。

相较于绝大多数幼儿园均有特定的“入学准备期”,在“新方案”和“新课标”出台之前,小学没有明确的入学适应期及相应要求,导致小学无视了儿童的缓冲需求,甚至在外界各种压力的推动下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向高年级靠拢。以政策文件形式开辟出这一特定衔接时段,明确指出小学在这一时段的具体任务,使儿童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期”之后,在小学“入学适应期”进行缓冲,这对小学更好地履行幼小衔接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为小学履责提供了实践载体

“新方案”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两条基本原则,并在小学1 至2 年级的课程内容选择与教材编写方面进一步加强了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如劳动课程“新课标”设定的课程内容包括10 个任务群,小学1 至2 年级涉及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与传统工艺制作。劳动项目内容主要是整理笔袋与书包等。劳动空间以熟悉的家庭、班级、校园为主。这些内容均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课程实施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而课程内容是课程实施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新方案”和“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方面所做的相应调整契合了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儿童适应小学的学习,也为小学更好地履行幼小衔接责任提供了有力的实践载体。

(三)教学方式与评价建议为小学履责导航

“新方案”在各门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学方式主要是倡导主题式、情境化、游戏化教学,要求小学教师要尽量模糊学科边界,给儿童创造“做中学”的环境。如科学“新课标”中指导教师在教授“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一核心概念时,建议“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的特征和物质的性质。1 至2 年级可设计游戏类活动、简单的观察或实验活动。”关于教学评价,提出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增强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学对象认知能力的制约,只有符合教学对象认知能力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虽然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但从完整的生命历程来看,又具有渐进性。小学低年级儿童和幼儿一样,在认知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依赖性。因此,“新方案”和“新课标”中倡导的主题式、情境化、游戏化等教学方式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反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校、教师、学习的感受,“新方案”和“新课标”倡导的自然性评价,契合儿童在幼儿园学习中没有作业要求、没有考试压力的实际情况,给予了儿童心理上的缓冲。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的选择不是机械的,需要强调具体方式方法的贯通性,不同学段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方法,要将学段衔接的“变”与“不变”结合起来[8]。“新方案”和“新课标”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建议为小学履责指明了努力方向,有助于缓解新入学儿童的学习焦虑,保障儿童在两个学段的顺利过渡。

三、小学在幼小衔接中履责的对策

为了切实履行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责任,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读、学习“新方案”和“新课标”,切实领会其中关于幼小衔接的精神实质,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一)自觉践行“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小学要想在幼小衔接中有所作为,切实履行幼小衔接责任,必须自觉践行“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树立衔接意识,不再让幼儿园单向发力,而要主动向幼儿园靠拢。第一,充分利用入学适应期。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样态,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将教会儿童认识学校与伙伴、学会排队与用餐等作为适应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消除儿童在小学的陌生感、距离感和焦虑感。第二,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评价方式。以儿童的原有生活经验为起点,重视课程内容的重组,使其生活化、情景化、经验化;打破学科界限,改变传统的学科授课方式,通过延续主题教学、情景剧表演等教学方式帮助儿童从游戏化教学为主逐渐向课堂教学为主转变;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让儿童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第三,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幼小衔接不仅是让儿童被动地适应环境,在成人的安排和帮助下实现身份转换,还应该让儿童主动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9]。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学习主体,其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认可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倾听儿童的心声,为其提供畅通的自由表达的话语空间。这既有助于小学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儿童在初入小学时的内心感受,便于制定出更有效的幼小衔接策略,也可以让儿童切实体验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在小学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体会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是有能力的、是有责任和权利的,从而更有安全感,更顺利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缓过渡。

(二)高度重视教师培训与研修

教师是“新方案”和“新课标”的具体践行者。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方案”和“新课标”中幼小衔接要求的落实。显而易见,小学教师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已不能满足“新方案”和“新课标”关于幼小衔接的文件要求。“新方案”和“新标准”中幼小衔接要求的落实对小学教师来说是无可逃避的责任与挑战。应对这一挑战,仅靠教师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资质水平,为促使教师充分发挥其潜能而培养其必需技能的重要活动”[10],而校本研修作为立足学校实际、以教学研究为线索而开展的一种培训方式,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与研修。第一,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及“新方案”和“新课标”等政策文件,切实领会文件精神。第二,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培训,使教师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改革动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切实领会国家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领域颁布的政策文件,把握幼小衔接的发展动向。第三,设立教师讲坛,重视同行研修,一方面让教师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在交流研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四,组织小学与幼儿园教师定期共同教研。通过具体的教研活动,增进对各自学段儿童、课程、教学的了解,通过解决具体教学情境中出现的棘手问题,探寻幼小衔接的有效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积极寻求家长的协同配合

幼小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元主体,除小学、幼儿园之外,家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真正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改变以往揠苗助长等不科学育儿行为,无论对幼儿园还是小学推进幼小衔接工作都会是巨大的助力,反之,就会成为幼小衔接的阻碍。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文化传统影响、竞争性学习理念盛行、社会竞争加剧、社会阶层流动及阶层固化以及职业不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之下[1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充满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上小学后跟不上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以至于孩子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没有打牢基础,到高年级学习时会吃力。所以在课外给孩子报所谓的“幼小衔接班”,让孩子超前学习了过多的知识,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要切实履行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责任,还要积极寻求家长的协同配合。小学要主动与小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利用家长学校和现代化通讯手段对家长进行培训,向其宣传国家关于幼小衔接的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让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懂得如何做才是真正为了儿童,确立合理的教育期望,理解学校开展的各种幼小衔接相关举措。要从心理适应与学习适应两方面入手,关注儿童的入学适应情况,并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自理能力和行为规范,为小学开展幼小衔接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样,在幼儿园提供良好的入学准备、家长充分理解的支持下,小学的幼小衔接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实施。三方通力合作,共同支持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畅过渡,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幼小入学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入学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