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视域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2023-01-31 07:30刘晓艳
南方农机 2023年3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技能

刘晓艳

(1.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江苏电子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3)

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将随之发生转变,这一转变迫切需要一大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对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1]。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高职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如何实施“1+X”证书制度,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是智能制造强省,需要强有力的产业人才以服务万亿级智能制造岗位群,与智能制造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相比,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培养体系滞后于技术知识发展

智能制造通过智能化异构传统技术知识,提升技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复合、技术复合、能力复合,反馈于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须顺应需求,培养层次整体上移。但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处于试点,中、高、本衔接不够畅通,技术技能层次界限不够清晰等现实问题使人才培养难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1.2 技能培养单一化,岗位迁移能力差

智能制造产业涉及的领域广、知识技能多元化,需要员工具备岗位迁移能力。但是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中,往往偏重单一专业方向的技能培养,忽视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就业范围窄、岗位适应能力差,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3 实践环境与师资基础薄弱,无法支撑专业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需要投入的智能制造设备以及工控软件价格昂贵、更新换代快,实践环境和师资储备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特别是面向传感器、生产装备、控制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和软件技术实训平台投入大,导致人才培养成本高。对接智能制造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依托政行校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全方位合作,通过共建硬件实训基地和软件环境,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供给和需求全方位的融合。但目前,共育人才停留在表面,高职院校服务能力不足、企业设施投入不多、成果共享机制不成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

2 “1+X”证书制度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

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新、知识面宽、领域广。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显著,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可是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交叉培养机制还难以有效形成,学生跨专业教学组织难以开展,培养出的人才规格难以满足智能制造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1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知识需求

智能制造专业群涉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多专业,岗位需要电气控制与维护、自动化数据采集与智能化管理、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控制等专业知识,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智能制造产业还不断融入5G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知识。

2.2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素质需求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进步,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对于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来说,面向电气设备生产、安装、调试与维护,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等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2.3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技能需求

随着传统制造业创新升级,智能制造将成为新业态,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需掌握技术迁移、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能力,单一的岗位能力难以适应技术发展,必须培养复合型人才,以解决复杂交叉岗位的技术难题。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所需的交叉知识、复合型技能、创新型素质能力培养,与“1+X”证书制度所具备的前沿性、社会性、补充性等特征存在互补关系[3-5],可以为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引方向。

3 “1+X”证书制度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

3.1 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特点,精准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

紧密对接江苏省支柱产业——智能制造产业链,加强与智能制造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课程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嵌入课程教学内容,实时调整课程内容,精准培养智能制造产业亟需的懂技术、精操作、能革新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6-7]。通过组建现代学徒班、企业特色班等形式,将校企师资、实践条件、校企文化元素等充分融合,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3.2 遵循厚基础强技能原则,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遵循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在复合技能培养上按方向培养的理念,构建了专业群“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复合技能”课程体系,助力学生获取“X”技能证书。对接“X”证书标准和行业规范。按照工程教育理念,以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训练—课程竞赛—技能大赛”递进式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训练模式,通过实施专业创新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支持将学生的“奇思妙想”付诸创新实践。

3.3 健全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保障创新成果和育人成效

构建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多元考核方案,课程教学考核方案与保障机制双轨驱动,根据评价结果推动课程教学的诊断改进[8-10]。以评促学、以评促改,让学生享受创新活动的过程,创造人人努力成才、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保障育人成效,还需建立师资、实践教学管理、教学有效性考核等软硬件保障机制,保障机制与课堂多元化考核方案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根据评价反馈及时改进教学,实现闭环管理。

4 “1+X”证书制度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实践

4.1 培养方案聚焦产业需求,校企协同育人

依托江苏省工业互联与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联合智能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企业学院,坚持校企文化共融、技术共享、基地共建、师资兼容的原则,推进校企一体、协同育人。智能制造专业群拥有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与DELL共建智能科创实验室,与华航唯实、新时达、奥的斯机电、富誉电子科技等企业开展学徒制培养,共育智能制造行业“英才名匠”。

4.2 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厚基础强技能

对接岗位需求,遵循“职业认知期—职业成长期—职业成熟期”的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基于“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的理念,构建了“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复合技能”课程体系,智能制造专业群部分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构建时注重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在复合技能培养上按方向分流,助力学生获取“X”技能证书。智能制造专业群内“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5个专业基础课相通,在职业认知期,开设“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专业基础课程,具备职业岗位基础技能;在职业成长期,在前导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气动控制技术”“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综合性课程,实现职业岗位技能进阶式培养;在职业成熟期,通过校企协同学徒制培养或企业订单式培养,在企业一线生产环境中,感受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实施综合性技能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与“1+X”证书内容密切关联,此外,为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还开设了若干专业拓展选修课程。

图1 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部分)构建

4.3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实施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智能制造专业群下设的5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期创新项目课程,在第1至第4学期,每学期开设一门创新课程,利用学生已学知识,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创新项目选题、设计、实施、验收全过程。然后,在创新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依据电工电子电路设计安装与调试、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故障分析与排除、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与维护等岗位能力要求,分阶段、多方向培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专业群内技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分工完成项目设计与实施、汇报与答辩、互评与完善等环节,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综合性创新实践项目,达到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4.4 以评促改,构建多维保障机制

构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实现了学校教师、企业指导老师双主体,覆盖教学、实习全过程的评价管理。在考核内容上由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采用多样化考核形式,强化基于信息化平台和项目实施的过程性考核,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任务,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立了“线下课程有效性考核”方案,依据课程教学评价反馈情况实时改进教学,推动课程教学的诊断改进,实现对教学过程的闭环管理。在顶岗实习方面,创新性地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评价”“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制度,双向保障了顶岗实习效果。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技能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