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环节流程改造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救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02-02 01:20陆金珠王晓彦龚佳妮姚雪莲
循证护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关键环节心肌梗死流程

陆金珠,王晓彦,邵 芳,龚佳妮,姚雪莲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江苏214000

急性心肌梗死为常见的冠心病种类之一,该病具有发作突然、进展迅速以及死亡率与致残率较高等特点,还极有可能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帮助病人疏通堵塞的管道,是急诊救护的重点内容[2]。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效果与救治时间高度相关[3]。及时、准确的急诊救护措施是最大限度维护急诊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的基础[4]。因此,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诊救护环节进行改造,以提高急诊救护质量。关键环节流程改造通过接诊环节流程优化、现场急救环节流程优化、交接环节流程优化等步骤,并进行多学科联动,为病人的快速急诊救护提供有效保障[5-6]。为探究关键环节流程改造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并与常规急诊干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纳入标准:①就诊时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以及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并经心电图、影像学辅助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无原发性意识或认知障碍;③临床资料完整;④病人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发病至到科抢救时间在12 h及以上;②脑卒中病人;③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④伴随消化系统功能异常;⑤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⑥伴有周围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急诊干预,即医院急救中心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组织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到现场后,予以病人强化吸氧、心电监护、体位调整等急救措施;病人到医院后通过绿色通道,将其尽快送至抢救室,若病人无典型临床症状,由医生对其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再将其送至抢救室接受抢救;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评估时间不超过2 min。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关键环节流程改造,具体内容如下:

1.2.2.1 组建研究小组

由1名急诊科护士长、1名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以及4名急救护士组成。研究小组成员定期接受专业技能和理论的操作培训与考核;所有成员对医院现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护流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疾病救治、治疗指南等内容,发现医院现有急救流程相关治疗确认、落实的时间间隔较长,且临床症状不典型者等待确诊的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其预后效果等缺陷。针对以上临床急救缺陷,结合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救护的具体情况,围绕急诊救护措施的关键环节,构建流程改造方案。

1.2.2.2 接诊环节流程改造

①无论病人是否存在典型症状,只要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肩臂部疼痛等,询问病人自觉情况,如疼痛性质、发作频率、是否存在放射痛趋向等,立即对其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初步判定其是否属于急性心肌梗死。②接诊有以上症状的病人后,责任护士及时收集其病史,包含用药史、症状变化等,并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与记录,实现边急救边评估;在30 s内完成有效信息收集,并采集病人血样。院前急救病人在到达医院后血样立即送检,主动入院者立即采血送检。

1.2.2.3 现场急救环节流程改造

①安排急诊干预人员对医院急诊区域内未启动绿色通道者进行预见性干预,包含用药干预、血样采集与送检等。②另安排急诊干预人员迅速和心导管室、超声检查科等科室进行联络,完成检查与治疗前的有效、正确沟通。③对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安排3名及以上急诊干预人员开展急诊救护,完成急救用药、医疗器械的准备、采血送检、连接好监护仪器等工作。④每日保证有1名高年资急救干预人员在岗,每日定时清点,补充急救药品和器械。

1.2.2.4 交接环节流程优化

①对于确诊者,由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责任护士进一步向家属介绍诊疗干预计划,协助其迅速了解病人病情与治疗情况;病人送至抢救室后,在2 min之内完成吸氧,在3 min之内完成血氧饱和度与血压的检测,在5 min之内结合心电图检查结果完成除颤准备。②对于存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征者,通知心导管室责任护士在15 min之内做好准备。③负责病史收集的责任护士,在交接时将相关资料交给心导管室护士,以便在手术过程中为病人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急救时间指标:包括确诊时间、溶栓时间、急诊PCI时间以及门球时间,观察并记录上述时间指标的变化情况。②护理缺陷:包括病种知识缺陷、处理流程缺陷以及项目记录遗漏,观察并记录上述护理缺陷的发生情况。③并发症:包括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观察并记录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④观察并记录病人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后壁厚度等心脏彩超指标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急救时间指标(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时间指标情况比较

2.2 护理缺陷发生率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2.3 并发症发生率(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2.4 心脏彩超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心脏彩超结果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机体冠状动脉在短时间内出现闭塞而导致的血压中止情况,一旦出现心肌梗死,会给病人的身体带来极大的损害,临床抢救难度大[7-8]。急性心肌梗死通常起病较急,病人会在短时间内陷入昏迷,意识状态十分不佳[9]。因此,在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诊救护中,有效、准确的干预措施尤其重要。常规急救干预在病人到院后,医护人员再对其进行救助,而病人病情危及,此种急救干预较为被动,未能有效节省救助时间,从而导致病人预后效果较差[10-11]。在常规急救干预的基础上,对急诊救护关键环节流程进行改造,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病人争取抢救时间,是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急诊救护措施[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急救时间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关键环节流程改造可缩短病人的急救指标时间,原因为关键环节流程改造更为注重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协作能力的提升,保证急诊救护措施的高效落实,同时还能够保证病人有效信息的完整性,在病人接受干预或治疗时,相关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病人的个人信息,以便在治疗时给予病人针对性干预,有效提高急诊救护效率,进而缩短病人确诊时间、溶栓时间与急诊PCI时间等[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关键环节流程改造可降低急诊救护过程中护理缺陷发生率,原因为在干预过程中,由急诊科、心导管室与检验室等多科室协作,给予病人全面、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还能够尽可能填补各科室工作过程中的漏洞,减少临床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关键环节流程改造可降低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原因为在临床干预过程中,通过接诊环节流程改造、现场急救环节流程改造等,对病人进行边急救边评估,在缩短急救时间的同时准确评估病人病情,掌握疾病的最佳救治时机[17]。此外,在干预时明确各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如联络其他科室人员、准备急救药品与器械等,确保急诊救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病人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而减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心脏彩超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关键环节流程改造可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原因为关键环节流程改造能够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简化、有效,缩短急救时间,让病人能够快速接受相关治疗与干预,促进其心脏彩超结果的优化[20]。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诊救护过程中进行关键环节流程改造,能够缩短病人确诊时间、溶栓时间、急诊PCI时间以及门球时间,减少病种知识缺陷、处理流程缺陷与项目记录遗漏等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病人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改善其心脏彩超结果。

猜你喜欢
关键环节心肌梗死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个别谈话应把握好六个关键环节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找到稳定村医的关键环节
撬动改革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