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与逻辑起点

2023-02-10 04:14张宝强赵睿睿夏梦萱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逻辑育人思政

张宝强,赵睿睿,夏梦萱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与逻辑起点

张宝强,赵睿睿,夏梦萱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推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必须从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出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刻厘清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方法手段和实践要求。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体现在国家战略逻辑、教育演进逻辑、育人实践逻辑、价值需要逻辑、人本发展逻辑等多个维度中,并统一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二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

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内涵

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迈入新征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新形势下,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总抓手,把思政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构建同向同行、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满足新时代社会人才需求,促进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可见,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具备国家意识的引领。不过,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较为少见。在此背景下,针对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际需求,高校思政教育该如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深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如何探索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已经成为推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踏上了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的新征程,在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标准观对照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更加深刻而丰富。因此,高校要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厘清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 围绕“培养什么人”,准确理解目标任务

“培养什么人”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由高等教育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纵观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在这一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绝不含糊,都在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党中央放眼全局、高瞻远瞩,积极实施“大思政”“强思政”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原属两个不同范畴的理论体系,由于在“培养什么人”这一目标上的一致性,逐渐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就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心同行”和紧密融合。因此,高等学校要准确理解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神圣使命,以强有力的思政教育铸就创新创业者的时代品质,以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让适配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标准和目标落地生根。

(二) 围绕“怎么培养人”,准确把握方法手段

“怎么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由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入探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激发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呼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党中央着眼全局、运筹帷幄,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推动立德树人工作走深走实。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创新创业活动自身的风险性考验着创新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和心态,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思政教育引导,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思政课,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属性,有利于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磨炼意志、成就梦想。因此,高等学校要准确把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手段,充分挖掘每一个创新创业活动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属性和政策导向属性,通过思政教育的循循善诱,努力使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中坚定理想信念。与此同时,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努力培养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时代新人。

(三) 围绕“为谁培养人”,准确领会实践要求

“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信仰问题,引领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前进方向,是由高等教育的社会方位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从战略高度突出强调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新变化,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了世界格局的重塑,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快了全球治理变革。党中央放眼未来、谋篇布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民族复兴的重任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民族复兴的大任记在心里、抓在手里、扛在肩上,将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能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适应国家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等学校要准确领会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要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面向,坚持潜心育德树人、服务地方需求、突出社会贡献的办学坚守。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和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性的有效途径,其生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逻辑必然性中,来源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体现在我国国家战略逻辑、教育演进逻辑、育人实践逻辑、价值需要逻辑、人本发展逻辑等多重维度的新跃升新发展上,并统一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一) 国家战略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

党的二十大基于过去十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强调“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目的的物质现代化的跃升,达到物质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要从理论、制度、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综合着手、及时跟进,服务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逻辑。

1.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把创新摆上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科技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积极构建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新思路和发展新常态,推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发展新模式,使创新驱动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是引领、支撑和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质上属于共生体,必然对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中实现“五育并举”和“学思行”贯通,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因此,必须把立德树人始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以高质量的人才创造力、成长性和竞争力,推动国家生产力的整体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2.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倒逼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方位的要求。要想进一步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必须主动推进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以高质量供给提升对人才需求的适配性,主动融入“双一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重点项目和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之中,通过破除利益分配藩篱、消除体制机制弊端、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等手段,落实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4]。

(二) 教育演进逻辑: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现实诉求

随着对高等教育演进的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以后,其综合改革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高校充分释放教育创新与服务潜力,以适配教育自身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1. 从增长逻辑转向发展逻辑,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顺应时代需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高等教育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顺应需求导向的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彰显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力载体。

2. 从管理逻辑转向治理逻辑,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内在动力

优化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高等教育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具有组织领导的垂直化特征,而治理之善的关键就在于引领和激活多元主体,围绕育人目标协同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教育领域改革,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业教育直面教育治理的时代命题,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组织形成一个教育治理共同体,为每一个育人环节都装上“动力系统”,理顺了高校治理长期存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学校与院系管理重心冲突等关系,促进了多方资源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3. 从线下逻辑转向线上逻辑,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拓展时空场域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高校网络课程的普及率逐渐提高,课程资源由粗放化向精品化演进,教师教学体验和学生学习体验均大幅提升,新型的学校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和学习文化正逐步生成。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高度集中多方社会资源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呈现上,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持,拓展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以微观的技术逻辑突破,促进和拉动了高等教育教学形态整体变革。

(三) 育人实践逻辑:教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必然选择

党和国家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5]。各高校因校因地制宜,汇聚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育人合力,在协同育人层面将重点落到教产学研的机制创新上,从“三全育人”到“十大育人体系”,再到“五育并举”,开辟了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双向融合的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实践逻辑。

1. 从割据走向融合的现实逻辑,促进中国教育品质的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教学范畴,但是教育的主体都是教师、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教育的目标都是育人。因此,两者在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具有共同点,在教育的目标上具有契合处,并且在各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均取得了诸多进展。新时代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化,也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成果。

2. 从封闭走向协同的政策逻辑,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导向,包含着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协同育人的要求。通过对系统内外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作行为,形成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种功能的协同与集成化,创造出1+1>2的整体效应。以思政教育融入创业教育形成利益导向和学术导向之间的平衡,突出教产学研协同系统中的人才培养功能,实现高校和社会的互利共赢。这不仅有利于整合校内外各级资源,更能将高校创新创业思想和理念及时转化为现实成果和社会商品,使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现突破,保证党中央政策部署落实落地。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业教育的政策逻辑就是“五育并举”和“学思行”相统一,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深入融合等,促使高校内部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治理要素的协同性和治理模式的时代性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为新时代做出高等教育应有的贡献[6]。

3. 从单一走向综合的评价逻辑,促进教育培养的产出导向

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单一评价痼疾,把科学、全面、绿色的综合评价作为根本要求,以下游的评价带动上游的管理和办学。归根到底,要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不断提升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标准,推进构建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评价体系。一方面要把思政教育作为考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标准,在根本价值上进行方向把控和旗帜引领;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不断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展持续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7]。

(四) 价值需要逻辑: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需要与动机是决定人的行为之基础,任何价值都是以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尺度的。高等学校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回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升的需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因此,要从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要素的质量出发,发挥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大学生理想追求、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淬炼升华[8]。

1. 提升价值引领的认同逻辑

从含义上讲,认同主要包括认可和共识两个层面:前者主要体现的是价值定位或者定向,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后者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接受或者服从,是成就事业的保证。因此,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其价值认同的力量,就发端于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价值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表现为对一种价值观念的共建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场域内,二者的融合加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以及对自信、自立、自强等思想观念的内化,促进广大学生自觉将个人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从个人的自我认同到社会共同价值认同的过渡。最终,在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动态互动中,实现大学生认知、情感和行动等三个层面的认同需求,进而深化创新创业价值的引领作用。

2. 推进价值赋能的植入逻辑

价值观力量是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力量,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助于价值观的完美植入和力量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全方位参与,是一个长时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会造成多重价值逻辑的互相作用,带来复杂的思想影响,甚至发生激烈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新创业赋能,要完整植入创新创业教育,发挥主流主导力量,从关注市场逻辑向社会逻辑、伦理要求推进,有针对性地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激励和促进大学生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综合形成尊重科学、坚忍不拔的创新创业态度,树立“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3. 增强价值渗透的情感逻辑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受教育者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谓价值渗透也是如此,即有意识地用含蓄的方法给予学生暗示、熏陶、感染,使之在心理状态和行为上习焉不察,在充满积极暗示的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激情,努力将良好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立竿见影、速学速达是不可能的。在价值渗透的情感濡化下,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让学生从创新创业实践中感受到自我实现的体验与满足,努力使得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逼迫你每天都要有新的思考,并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倾向和人生态度。

4. 改进价值干预的行为逻辑

高校推进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在创业生成中根植科学的价值理念,弘扬个体的主体性,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和自我发展。社会多元、价值取向多元与个性差异及利益多样的必然性,导致更复杂的观念矛盾和冲突,价值干预的目的正是通过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性、指导性活动,澄清、转化、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与合理的价值评判,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通过组建价值干预与保障系统,深入研究创新创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应用和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人格,树立远大的创新创业理想,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和高尚的创新创业道德,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五) 人本发展逻辑:奋斗成就理想的主体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动因是人性的利益需求。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要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的主体性发展,这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创造力、生产力,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力、意志力、实践力均息息相关,其根本是要增强和释放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成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德性和理想人格,让学生成为经国治世、中华振兴的奋斗者。

1. 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

把人的现代化提上核心地位。历史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实践,不能走单纯依靠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老路来实现,要避免物质对人的“物化”“异化”,要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来发挥更大作用,以物质的极大丰富实现人的自由。必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自觉“正心”“诚意”“修身”,以调动和激发自身的积极性、互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通过科学文化、思想政治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普遍提升,通过人自身的发展,“成人”“成器”“修己以安人”,为个性解放、生活品质改善及合法利益的追求,为社会文明、民生福祉的新提高打下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以人为本、人的现代化发展来做文章,真正使得“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落地。

2. 以奋斗逻辑超越佛系逻辑

把卓越才干居于中心地位。人本价值理念尊重人的人格,其核心就是要把人放在中心的位置、根本的地位。从人一生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周期,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一般来说,青壮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最为关键的阶段,精力充沛,身体强健,思维活跃,敢拼敢闯,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关键阶段。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短期来说可以谋得一份理想的职业,是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但从长远来看,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尤其是当前正处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样化的新时代,超越自我、奉献社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中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坚决破除迷失自我、安于现状、不坚持和随大流的佛系观念、佛系态度,在创业中“格物”“致知”,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3. 以为公逻辑超越为私逻辑

把社会责任置于统领地位。人本逻辑虽然以“类的个体”为关注焦点,重视个体利益和权利,但同样可以衍生出对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奋斗目标的追求。因为,人类的全部本质在社会性,任何社会成员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应倡导“天下为公”的逻辑内涵,应有在“自由的”“自觉的”创新创业本质化实践过程中推动社会存在向前发展的基本精神,超越个人得失和一己之私,共担社会责任。高校推动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讲求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社会实践,将创新创业能力自觉运用于职业生涯发展。在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共生共赢中,达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愿景。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其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一致的育人导向,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理解目标任务、围绕“怎么培养人”把握方法手段、围绕“为谁培养人”领会实践要求,并以国家战略逻辑、教育演进逻辑、育人实践逻辑、价值需要逻辑、人本发展逻辑等多重维度的新跃升新发展为逻辑起点,构建同心同行、同频共振的协同育人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

[1] 人民日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2018−09−11(1).

[2] 冯刚, 陈飞.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治理架构与实施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7): 99−104.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3.

[4] 王占仁, 吴晓庆.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贡献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8): 33−37.

[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0−11−03) [2022−10−28]. http://www.gov.cn/zhengce/ 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6] 黄兆信. 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7): 45−47.

[7] 曾骊, 张中秋, 刘燕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 教育研究, 2017, 38(1): 70−76, 105.

[8] 王云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探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5): 114−120.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ZHANG Baoqiang, ZHAO Ruirui, XIA Mengxuan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new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new era, closely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who to be trained, how to train, and for whom to train”, and the goal, task, method and practice requirement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clarified. The inevitabil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uld be produced, which reflects in the national strategy logic, the logic of educational evolution, the logic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logic of value needs, the logic of 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other dimensions of the leap in development, and is unified in the “people’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further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enhance thei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use innovation to lead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 to drive employment, so as to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2022−11−22;

2023−09−27

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2021-JCZD-08);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新时代思创融合育人研究”(2021-CXTD-11);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课程‘五位一体’模式的建设与实践”(就业创业指导类)(2021SGLX1041)

张宝强,男,陕西洋县人,博士,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联系邮箱:zbq@zut.edu.cn;赵睿睿,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夏梦萱,女,湖北浠水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7

A

1674-893X(2023)06−0001−07

[编辑:陈一奔]

猜你喜欢
逻辑育人思政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