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与联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2023-02-10 04:14陈小波邓炼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环境发展教育

陈小波,邓炼

同步与联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陈小波,邓炼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健康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由于理念落后、措施不足等导致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远景规划不够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坚持协同融合理念,加强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产业发展、高校定位和国际借鉴的同步发展,从制度建设机制、技术操作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三个横向方面构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纵向层次的“纵横联动”模式,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小体系环境,不断推动优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同步与联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师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活力[1],当前我国高校还存在着文化环境、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生态环境失衡的现象[2]。自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致力于推动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完善生态环境成了学界研究热点[3]。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目前主要为对其重要性、组成要素和构建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如陈奡册[4]、贾建峰[5]、姚小玲[6]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主体、教育系统与环境因子相互结合,共同构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刘彩生认为相关信息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因子间循环流动并进行动态交互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和谐运行的重要保障[7],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创设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8]。关于其组成与构建路径,黄兆信等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分为精神和制度等软环境及设施和资金等硬环境两大类,并指出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取决于软环境和硬环境的相互渗透、融合、平衡[9];陈元媛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分为高校校内为主体的内部环境和校外政策、市场、资金、区划、文化等外部环境,并提出应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环境生态[10];成希等同样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包括大学内部的文化环境、治理环境及大学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两个部分[1];而林美貌则将其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并指出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大环境”,同时打造系统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小生境”[11]。

综合来看,虽然已有研究注意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国内相关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多是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整体建设时将其作为整体建设中的一个内容顺带提及,对其深层次的理论内涵,如概念、构成要素、作用机理和建设路径等的系统性研究不够深入[12],且对数量庞大的地方高校的特殊性关照不够。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创新创业活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13]。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重要阵地的地方高校,建设好符合新发展阶段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既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境的有力举措,也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为对象,在探讨其内涵特征和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优化策略,以期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概念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主要内涵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当主体与环境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时,生态系统也就由此产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分支,是一个典型的“人—教育—环境”的过程[14]。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其生态环境间存在着相互推动与制约的互动性,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使得生态系统保持着其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性[15]。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需要遵循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原则[16],兼具专业化、一体化和实效化等特征[17],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各种高等教育生态变量的影响。而生态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潜在而长远的影响[2],只有适宜的教育生态环境,才能够孕育出高效的教育体系。因此,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与其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学上,生态环境是指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18]。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指以高等教育为中心,对高等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空间环境系统[19],这个生态环境包含自然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的生态环境[20]。据此延伸下去,我们所说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应主要是指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中心,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存发展起着影响作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因素的集合,其结构组成主要是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主的环境系统,包含以物质为主的硬环境和以文化为主的软环境两个大类。这些环境系统内部又由许多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组成,虽然在结构上有所区别,但是这些环境集成及每个环境系统内部的组成因子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的,维持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从而共同影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二、具象表征: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念已初步构建[21],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出台政策、资金投入、平台搭建等方式加强了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基本形成。而在构建过程中,地方高校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和发挥行业、学科特点,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相关要素,如创业者、创业企业、创业指导教师、相关创业服务组织和机构及其所处的制度、学校、组织、市场、文化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水平[22]。如黑龙江省着力打造“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了支持、服务“双创”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23];贵州医科大学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构建了区域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24];湖南科技大学通过校地、校企联合建设学术特区、创新特区、人才特区,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创新指导到创业转化实现了全要素参与、全链条畅通、全方位支撑,逐步构建起了基于学科创新的湖南科大“双创”新生态[25];广西师范大学立足广西壮族自治区,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聚焦课程质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在双创教育生态体系建设上形成了鲜明特色[26]。虽然随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推进、地区经济的转型、创新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内涵式要素发展方面依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资源投入差距拉大、人力资源长期匮乏、同轨道竞争等问题依然存在[27],这也导致地方高校在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理念落后导致的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远景规划不够[28]。很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地方高校受到办学理念、历史、定位及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陈旧,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9],没有主动从落实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角度和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力度等角度来认识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缺乏整体认识和明确的构建理念。具体表现为工作目标模糊,更多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任务而被动地推动向前;协同联动意识不强,出现生态群落功能划分不清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脆弱,对外联动较弱、校内同频不强,改革力度保守,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比如贵州就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本土特色定位不明晰、目标设置与发展定位认识不深刻、过多地停留在政策执行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存在“泛化”现象等问题[30]。

另一方面则是措施不足导致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效性不强。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往往容易导致在抓贯彻落实时创新能力不足,对协同共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构想和系统规划的思考谋划不够,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1],从而导致地方高校在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时重视性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不能充分动员生态系统内各方面的环境要素和因子,相关信息的交换不够及时,自然也就无法构建起切实高效的生态系统。具体的表现为系统内各环境因子,如政府、高校、产业与企业等未形成创新创业共同体[32]。即使是学校内部也未能形成统一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举措,在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教育融合等方面未能形成合力[33],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不佳,从而影响了区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比如广西就存在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优的问题,全区创新环境效用值仅为21.43,仅有1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创新创业具有牵引力和支撑力的理工类学科建设滞后[34]。

三、优化策略:基于“五同步”理念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关于“地方高校”的定义,当前一般认为我国的地方高校主要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级人民政府举办或主管的本科院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等两大类。它们数量庞大,占我国高校总数的95%,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35]。但有别于部属高校,它们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应用性,其资金和资源主要由地方供给,主要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是立足地方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因此,地方高校应以培养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坚持走协同发展道路,从理念创新入手,充分利用好区域社会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起“纵横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一)“五同步”理念: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诉求

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理念的提升是前提,只有理念与课程、行动和保障等层面达到逻辑一致与目标上的一致,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与机制[22]。因此在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解决好理念问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契合,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相融合[36]。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系统也不是系统内各环境要素的简单堆砌[21],它容易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依赖地方政府政策和财政投入,在塑造理念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会、学校和师生等的立场。因此地方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高校特点、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利益相关者及其他人为因素,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与国内外的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等相匹配。基于此,地方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时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强化,形成“五同步”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理念。

1. 强化与国家政策的同步

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典型的政府驱动型发展模式,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着引领性作用[37],这与当前的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些国家政策都从宏观上推动着创新创业和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直接推动者和落实者分别是地方政府和高校本身,同时也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和高校在制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提高战略眼光,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协同,优化学校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使学校制订的目标、政策等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2. 强化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变革[38],创新创业教育发源于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发展[39]。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地域性,同时也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所需的很多资源,如人力资源、经费资源、平台阵地、信息交流、成果评价和应用等都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导向、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因此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构建与地方发展相匹配的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受地方教育政策体系、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等的影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要协调统筹,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所在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等的同步协同与融合,注重汇聚各类社会资源,处理好科教和产教融合关系,构建多元主体跨界协同的外部生态环境。

3. 强化与产业发展的同步

当前国家正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升级可以创造和更新市场需求,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新的机会和增长点。而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的高素质人才培养[40],可以为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带来智力和活力要素,因此高校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一席,尤其是一些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同时,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市场的检验,也需要通过产业、行业和企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改善。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很好地对接产业、行业和企业的资源,将产业资源利用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形式[40]。地方高校应主动打破围墙,加强与产业发展的同步,在现有的产学研融合、科教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空间,鼓励科研人员和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师生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完善升级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育生态环境。

4. 强化与高校定位的同步

地方高校是落实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的直接组织实施者和受益者,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具有核心地位,而一个良性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需要内部主体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这就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高校发展定位,探索多样化的组织模式[42],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内生环境。这个内生环境由学校的发展定位决定,受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学生学风情况、校园文化水平和财政收支情况等因素影响,而内生环境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必须立足学校定位,加强校本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审时度势地调整目标,优化自身结构和环境,不断激发高校释放内动力,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5. 强化与国际借鉴的同步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深入发展,全球合作是我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43]。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要求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都要树立全球思维。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和全球教育治理、提升地方高校国际办学水平的突破口,同时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需要与国内外环境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换。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坚持扎根中国,办好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主动借鉴吸收国际优秀经验,并进行中国化和本土化改造,持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优化,助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求、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 纵横联动:地方高校基于“五同步”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实践路径

环境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同时也因事物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发生变化,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44]。作为复杂的社会性工程,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政府、高校、企业三大核心参与者之外,其他相关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各个参与主体及其所处的制度、市场、文化和政策等环境也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产出效果[45]。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虽然有自生形成和发展完善的内生动力因素,但它是有人参与的社会活动,本质上是实践的,需要人来推动和改造。因此这样的生态环境需要应有权力和必需资源来有序维持,而完善的体系机制是保障权力合理运用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五同步”理念从整体出发,逐一厘清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因子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整体联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上下结合、内外并重、协调发展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纵横联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系统。具体而言,可以从建设内容体系和保障机制两个方面着手。

1. 构建完善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内容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由内源性资源要素、基础性资源要素和发展性资源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开放互联、内生成长的生态系统[46]。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主要有三个层面,即以社会环境为主的外部生态环境、以地方高校为主的内部生态环境、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的小体系生态环境。

(1) 构建以社会环境为主的外部生态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产生的环境及所处的环境具有典型的社会属性。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个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演变受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和影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外部生态环境是以繁荣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心的各类社会环境的总和,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政治环境、市场发展环境、行业产业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具体来讲,包含政策引导、社会团体、知识发展、法律条款、财政投入、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企业参与、社会氛围、区域文化等众多宏观生态环境因子。这些生态环境因子需要在国家、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统筹协同之下,为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健康的外部生态环境。

(2) 构建以地方高校为主的内部生态环境。

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处于主体位置。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内部的机构组成、人员构成、办学理念、教学科研和实施措施等要素和环境因子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交流信息,从而形成了一个内部生态环境。这里的内部生态环境是相对校园内外场域而言的内部环境,它表现为一个联动体系环境。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正在由原来明显的政策导向、外部推动的“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发展模式向着“上下联动”“内外互动”模式转变。其中,良好的内部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直接推动力量,有助于校内各创新创业要素发挥最大功效和协同效应,促使高校充分动员内部动力和激发内部活力,将被动变为主动。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想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和向前发展,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平衡的内部环境,促使区域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这既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长远之计。

(3) 构建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的小体系生态环境。

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的核心任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改革既是政策环境导向,也是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地方高校必须始终抓好这个核心。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实得实不实、成效好不好,最直观的体现是学生的获得感和培养质量如何。因此,必须坚持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为主,建设能够让宏观如国家战略、中观如地方政策等大体系政策落地落实落细的小体系环境(微生态环境)。这个小体系环境并不是大体系环境的简单分解版本。它主要是与学生日常相伴、触手可及、举目可见的环境,以及个体心理和生理因素,比如校园的设施条件、景观环境、教室内的物理环境等物质环境,师生间、学生间甚至家校间的人际交往环境,以及校园的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海报、标语等微文化环境等。

2. 构建完善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保障体系

基于“五同步”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体系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保证和抓手,突出的是协同和融合。具体来说,其构建手段和方法主要有结构上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纵向层次的保障模块。每个模块从内容上大体由制度建设机制、技术操作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等三个横向实施机制的具体保障措施组成。这三个保障层次和三个实施机制的内容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体系,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坚强保障。

(1) 形成三个纵向层次的保障模块。

宏观层次模块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起着把方向、做调控、定大局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政策体系。比如,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21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这些国家级文件的出台既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提出了宏观架构,也为各个层面制订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和措施做出了具体的指导。中观层次模块则体现在省(市)地方政府和社会层面。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迥异,需要在这个层面结合当地特点,在宏观体系的指引下因地定策施政,投入资金、项目等资源,构建起一个链接上下、起着纽带作用的具体可操作的保障体系,为所辖高校建立起符合地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参与氛围。微观层次模块是指学校层面,同一区域内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地方高校精准实施,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发展,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优势,从教育理念、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一个内部有机循环的生态环境。

(2) 形成三个横向方面的实施机制。

制度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通过制度安排,能够促进高等教育根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投资方向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从而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47]。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机制同样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度机制主要指各个层次所制定的各项规划、方案、政策、法律法规等,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构建具有指向作用和保障意义。技术操作机制主要涉及操作层面的内容,指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措施使各级政策落实,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中央相关部委和地方积极推动的产教研融合、校政企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操作体系,可以有效地动员利益相关者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评估评价机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目标导向依据[48]。通过实施评价,可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成效进行科学检验,以利于经验总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成熟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要有一定标准,包含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高校内部标准。

基于“五同步”理念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模型可参考图1。在该模型中,在“五同步”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和社会力量三方形成合力,在纵向保障模块和横向实施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根据校内外场域形成外部生态环境、内部生态环境和个体发展小体系环境,最终形成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其中,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生态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个人发展形成一个具象化的小体系环境;内部生态环境是创新创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具体体现为一个推进上下联动的体系环境;外部生态环境是一个大体系环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决定、支持和促进力量,其优势需要通过内部环境的建设发挥作用,而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则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推动。内外部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不断优化个体发展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共同形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四、结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地方高校应及时转变思路,构建健康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助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相对以往的研究,本文在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提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五同步”理念及“纵横联动”具体策略,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一些参考。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对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主要是基于对公开资料的总结归纳,深入的调查了解做得不够;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内涵的阐释还比较浅显,不够深入。下一步可以加强实证研究,结合时代发展,深入开展调查分析,深度掌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深化理论研究奠定现实基础;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探索方面(如“纵横联动”模式)进行更为深入、更为详细的研究,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成希, 李世勇.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权重分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1): 99−106.

[2] 王章豹, 李杨, 王育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外部生态环境分析及优化策略[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2(1): 111−118.

[3] 李亚员, 李畅, 牛亚飞.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中国特色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4): 129−134.

[4] 陈奡册, 冯林, 李航, 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 实验室科学, 2021, 24(4): 217−222, 227.

[5] 贾建锋, 赵若男, 朱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美国、英国、日本高校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1, 14(3): 309−324.

[6] 姚小玲, 张雅婷. 美国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探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1(5): 122−127.

[7] 刘彩生. 基于创新精神培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6(9): 36−39.

[8] 刘彩生. 基于学生参与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3): 46−49.

[9] 黄兆信, 王志强.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 教育研究, 2017, 38(4): 37−42.

[10] 陈元媛.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4): 94−96.

[11] 林美貌. 台湾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及其启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10): 155−161.

[12] 刘文杰. 我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 高校教育管理, 2020, 14(5): 68−75.

[13] 陈逢文, 付龙望, 张露, 等. 创业者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如何交互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基于整合视角的纵向单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36(3): 142−164.

[14] 成希. 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15] 贺祖斌. 论高等教育系统与环境的生态平衡[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5): 5−9, 102.

[16] 杨婷婷.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型生态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21): 42−44.

[17] 李亚员, 刘海滨, 孔洁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想样态——基于4个国家8所典型高校的跨案例比较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2): 32−46.

[18] 樊本富. 生态环境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与适应[J]. 江苏高教, 2007(2): 12−14.

[19] 付亦宁. 高等教育的微生态环境建设[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3): 5−7.

[20] 田真, 吴明放. 浅析教育的生态环境[J]. 中国教育学刊, 2001(4): 38−39, 64.

[21] 施广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案例研究及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9): 53−55.

[22] 王珊珊.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案例的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17): 61−65.

[23] 曹曦, 衣春翔, 韩雪. 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N]. 黑龙江日报, 2019−02−18(1).

[24] 张甜露. 贵州医科大学获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EB/OL]. (2022−10−11) [2023−04−12]. http://gz. people.com.cn/n2/2022/1011/c194849-40157098.html.

[25] 阳锡叶, 李友桥.“双创”引发一所高校创新教育之变[N/OL].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22−07−11) [2023−04−12]. http://www.jyb.cn/rmtzgjyb/202207/t2022 0711_700611.html.

[26]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四抓四建”贯穿全程,开辟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N/OL]. 人民日报, (2022−10−12) [2023−04−12]. https://paper.people.com. cn/rmrb/html/2022-10/12/nw.D110000renmrb_20221012_6-07.htm.

[27] 谢黎智, 罗嗣海.“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南昌航空大学的实践[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4): 9−15.

[28] 罗玉龙. 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0(3): 104−107.

[29] 夏力.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构[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5(3): 104−108.

[30] 孙晶, 张春鑫, 刘路琳. 基于贵州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12): 191−192, 195.

[31] 高卫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路径研究[J]. 江苏高教, 2020(3): 92−95.

[32] 石智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建构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6): 95−100.

[33] 侯俊华, 彭珍, 秦顺乔.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7): 161−164.

[34]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22−10−11) [2023−04−12]. http://fgw.gxzf.gov.cn/zfxxgkzl/wjzx/zyzc/ ghwj/t10929946.shtml.

[35] 王小兵, 刘畅. 实然到应然: 地方高校地方性的评价与路径探索——基于湖南省7所高水平地方应用学院相关数据的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23(6): 46−56.

[36] 王瑾, 胡恩华. 创新创业教育元理论探析: 基于高校学科建设的视角[J]. 江苏高教, 2020(7): 99−102.

[37] 徐小洲. 转型升级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39(Z1): 102−108.

[38] 贺腾飞, 刘文英. 创新创业教育高地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8): 43−49.

[39] 朱春楠.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江汉论坛, 2019(6): 46−50.

[40] 潘懋元, 朱乐平. 以创新文化养人以创业实践育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7(8): 49−51.

[41] 钟磊, 袁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及策略选择[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4): 121−125.

[42] 成希, 张放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基于40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调研[J]. 中国高校科技, 2017(9): 80−83.

[43] 辛越优, 倪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创业教育: 外部生态评估与合作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19): 63−69.

[44] 吴康宁. 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再审思[J]. 教育研究, 2016, 37(8): 4−12.

[45] 韩庚君, 何继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逻辑、精准供给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0(19): 66−73.

[46] 沈云慈.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全链条融通视角[J]. 中国高校科技, 2020(12): 72−76.

[47] 贺祖斌. 以制度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优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5): 26−28.

[48] 李旭辉, 胡笑梅.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研究——基于群组G2法的分析[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 99−106.

Synchronization and linkage: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CHEN Xiaobo1, DENG Lian2

(1. School of Marx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2.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 healt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is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long-term planning and weak actual effect, which are caused by backward ideas and insufficient measures.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synergy and integration, strengthens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Soc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position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and constructs a macro-, meso- and micro- vertical linkage mode from three horizontal aspects: system construction mechanism, technical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ming a perfect internal environment,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small system environ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constantly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nchronization and linkage

2023−03 −02;

2023−04 −12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双创‘升级’背景下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2021C382);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三个融合’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2021JGA206);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2021ZJY1444)

陈小波,男,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联系邮箱:656212756@qq.com;邓炼,男,湖南益阳人,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材料科学创新、创新创业教育

G647.38

A

1674-893X(2023)06−0093−10

[编辑:郑伟]

猜你喜欢
环境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