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知识特征的职业本科教学提升路径探究

2023-02-18 18:55谢吉刚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能职业工作

谢吉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1]。该意见确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本科三种本科教育类型。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内部延伸的结果,因此必然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开展,其本质上应该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应当是相关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而职业能力的形成应当来源于职业知识的传授[2]。职业院校应当是传播和创新职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和直接服务社会的机构[3]。本文基于职业知识的特征来探究职业本科教学提升路径。

1 职业知识的特征

学校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知识传授和知识创造的场所,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不同类型的学校就起着传递和发现不同知识的作用。学术型高校主要职能是创造和传播研究、发明等抽象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型高校主要职能是创造和传播工程技术类知识,职业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传播和创造职业知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职业知识的特征。职业知识主要具有缄默性、具身性、工作场所相关性和高阶性这几个重要特征。

1.1 职业知识的缄默性

缄默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主要是指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的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不容易传递给他人的知识。它是一种技术性知识,难以明确表达,而且与个体经验息息相关[4]。职业知识的缄默性正是指职业知识难以言传的特征。在学习职业知识的过程中,虽然也会出现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更多是具体实践操作训练。理论学习主要依赖书本上面已有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背诵、运算和理解等方式获得。技能知识主要是个体经验的产物,包括个人习惯、手法和偏好等,很难用言语进行准确表达,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体会才能消化吸收,然后内化于心[5],是存在于头脑和身体中的一种无形的、稳定的能力。韩永强和赵宁对55 位大国工匠的研究结果显示,显性知识对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巨大,但并不全面。大国工匠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不断揣摩而形成的技能技巧是工匠人才成长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知识[6],但这种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写字,老师可以给学员讲解书写的方法和要领,但如何真正写好一手字,即使是大书法家也很难说清楚,只能引导学生慢慢揣摩和体会。

缄默知识虽然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是在技能养成过程中能够加快显性知识内化为个体专业能力,而且这种作用无法替代[7]。尤其是对于高端技术类人才,他们所具备的高超职业能力是所在企业的一笔极具价值的隐性财富[8]。

1.2 职业知识的具身性

早期认知科学认为知识理解不需要依赖人的身体,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实现。具身认知则十分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作为认知来源的经验只能来自可以进行各种感知活动的身体[9],尤其是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缄默知识。职业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者个人身体的意识、感觉、知觉、记忆,以及身体的反应能力、感知能力、平衡能力存在很大关系。反过来,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之后,又很不容易失去。因此职业知识具有典型的具身性。比如书写练习,不同的学习者,花同样的时间,临摹同样的字帖,学习的结果是不同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对于任何学习者,一旦临摹字帖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自己的书写风格,每次抬手书写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写出这样风格的字体,一辈子都很难改变。职业能力养成也同样具有这种特征。比如焊接,不同的师傅手法会有区别,同一个师傅教授不同的学生,学习结果也不一样。学生只要训练得越多,焊接稳定性、精细度就会越好,但各自的焊点会有不同的特点。另外,经过大量的训练后,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在拿起焊枪的时候能够自然而然地完成焊接工作。

1.3 职业知识的工作相关性

每一种职业知识都和具体的工作紧密相关,表现出强烈的、与职业紧密相关的保密性、商业性和特殊性[10]。这就意味着职业知识学习和传播都需要结合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所,通过师傅手把手教授以及学生大量练习和领悟才能获得。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缄默知识是一种行动导向的知识,可以简称为“实践智慧”[11]。因此职业知识的习得需要依赖专门工具和工作场所[12]。当实践条件与真实工作环境差别越小时,职业知识传递效率就会越高。而且每一种职业知识也不能自然地迁移到另一类工作任务中,比如焊接知识不能自然地迁移到机械加工工作中。所以职业院校一定要结合具体职业要求、对应具体工作任务、仿照真实工作场景建设实训室,学生需要利用专门的实训室进行大量针对性的实践练习才能习得相关职业知识。

1.4 职业知识的高阶性

由于职业知识具有缄默性、具身性和工作相关性等特点,因此很多人觉得职业知识就是一种低等知识,显然这是不对的。波兰尼在对科学和技巧的分析中表明,不清楚的、难以表述的技巧的形成对于科学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13],所以职业知识和科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抽象科学知识的发展离不开职业知识的推进。对55 位大国工匠的研究显示,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形成一种各自不同的创新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解决具体工作任务中遇到的复杂难题,或者提出更优化的解决方案[6],从而推动职业知识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断提升的职业知识又推动科学知识前进。所以在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只是类型不同,没有高低之分。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本科应培养掌握较多理论知识,具备高超实践技能,能够完成生产过程中复杂的工作任务且具备创新思维的专业技能人才[14]。

2 职业知识的层级结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复杂性科学奠基人布莱恩·阿瑟有一部著作名叫《技术的本质》。阿瑟这里所说的技术对应的正是职业知识。阿瑟认为技术具有层级结构。从最底层的角度来说技术具有“递归性”。再往高一层次看,阿瑟还指出技术是“流动的东西,永远不会静止,永远不会完结,永远不会完美”[15]。也就是说,职业知识除了具备完整独特的结构特征以外,还是动态发展的,具备不断提升的“迭代性”。在不断的迭代过程中,量变可能引起质变,于是新的技术替代旧的技术,实现技术的“创新性”,这就是职业知识的层级结构。

2.1 职业知识递归

递归通常用在数据编程方面,包含“递推”和“回归”两个步骤。阿瑟认为,技术是一种集合,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16]。意思是职业知识可以看成一个个不同技能的集合,学习职业知识就是把这些零散知识集成化的过程。要掌握职业知识,第一步应当进行“递归”这一层级的第一个步骤——“递推”。面对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可以把该项目拆解成多个工作任务,每个任务还可以逐步拆解成更简单的子任务,一直拆解到每个子任务包含的技能能够让学生简单掌握为止。然后开始第二个步骤——“回归”。即教师教会学生完成每个子任务的基本技能,学生把子任务解决后再逐步返回,直到把整个工作项目完成,这时表示学生完成了该工作项目相关的职业技能学习。这是职业知识学习的第一个层级。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书写技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工作项目——书写一幅书法作品。在做教学计划时,教师首先把这个项目拆解成书写句子,然后拆解成书写词和字,最后拆解成练习笔画,这就是“递推”过程。而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教学生练习基本书写笔画,然后掌握间架结构,完成字词书写任务,接下来书写句子,最后把句子组合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完成职业知识的“回归”过程。

2.2 职业知识迭代

递推过程可以让学生知晓完成一个具体工作项目的流程,同时熟悉相关经验技能,但是学生只能达到“会做”的标准,中职教育基本就在这个层次。高职教育应当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技巧,达到“巧做”的标准[17]。这时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对每个层级的任务按照“递推”“回归”这样的途径不断地重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揣摩、思考,使操作手法愈加熟练,逐渐领悟其中的方法和技巧,把职业技能内化于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了职业知识。这就是职业知识学习的“迭代”过程。正如书写学习,如果学生完整地写完一幅字之后就不再去拿起纸和笔进行大量重复训练,那么他只能说会写字,但是写不出一手好字。

2.3 职业知识创新

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教学、研究和服务”三个方面,“研究”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层次与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最大不同。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必然应当具有“研究”属性,应当聚焦于技术创新研究方面,促进技能和服务的进步。职业知识“迭代”过程会伴随着一种创新过程,这种创新是一种渐进式创新,是一种微小的量变不断积累的过程,很难像抽象知识那样出现跨越式变化。从职业知识的角度看,中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做好”,追求的技能标准为“熟练操作”;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应该增加到“做优”,追求的技能标准是“优选方案”,即能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然后独立做出判断,选择最优方案;职业本科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提高到“做新”,追求的技能标准应该是“创新方法”,即能够在原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创新,以带动职业技能发展。

3 职业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职业本科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的辩证统一,兼具职业和本科两大属性。其职业属性决定了职业本科一定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本科属性决定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研究能力[18]。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坚持培养具有丰富职业知识的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不变,同时要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举措方面,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中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职业院校应系统地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三教”改革强调赋能教师,升级教材和改革教法。结合职业知识的特征和职业知识的层次结构,职业本科的教学提升也应当围绕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3.1 教师应强化技能创新,避免“学术漂移”

“学术漂移”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理论预备课程过多,教学内容倾向于学术研究和讨论,从而导致知识缺少实用性,与实际生活脱节。“学术漂移”会导致教育出现同质化发展,阻碍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这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表现更加突出。目前职业本科强调高层次,更容易出现“重学术研究”“轻技术实践”的“漂移”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性质决定高职教师应具备“教师职业化、能力双师化”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尤其是职业教育升级本科之后,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大提高,这些教师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自觉性,对职业本科的探究性、创新性教育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由于目前高学历人才均来自于学术型高校,具有学术思维惯性,使教师带有强烈的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气息,实践能力偏弱,在教学准备和课堂讲课过程中经常会不自觉地偏向学术化方向。为此很多高职院校都通过企业实践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用来转变教师观念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职业院校的教师本人也要在教育教学中密切关注行业动态,自觉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抽象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理解职业知识的特征,主动运用职业知识的教学方法,明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指导学生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知识探究和创新,用以体现职业本科的高等性,自觉避免出现“学术漂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科研论文数量等指标,这样也导致教师缺少提升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业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等迫切需要避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应当将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技术转让、产学合作方面实际工作业绩、社会服务和贡献等要素纳入评审指标,鼓励教师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项目,提高行业和区域服务水平。

3.2 教学内容应聚焦“两个高端”的工作任务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加工,然后进行课程内容的合理组织和重构。一般来说,抽象理论知识往往都具有严密的前后逻辑关系,所以教学内容编排一般都围绕知识结构展开,按照学科知识逻辑进行。职业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具体工作环境下的具体工作任务,重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工作任务的“递推”原则进行组织,实行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用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贯穿于课程进行教学,将知识传授融入职业活动中,通过真实的工作项目展开教学内容,以组织完成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方式,从而建立了课程学习与项目工作的直接联系,使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

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本科学校要根据岗位的技术技能水平确定高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以体现职业本科的本科属性。具体来说就是聚焦“两个高端”:一是“产业高端”,就是基于传统产业的工作任务向高级别、高层次提升;二是“高端产业”,就是要瞄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及时将新技术、新趋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高端岗位的高技术技能人才[19]。高层次和高级别的工作任务还体现在对工作流程和方法的创新设计方面,因此教学内容上还必须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新工艺、新方法,还要经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既要深入行业企业,精确分析各行业目前的岗位需求,更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形成及时有效的课程更新机制,提炼出典型的“高端”工作任务,满足教学要求。

3.3 教学方法上应开展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高阶学习

在2019 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教学改革需要提升教学高阶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20]。高阶学习通俗地说就是深度学习。依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观点,学生采用记忆或简单的理解等低阶认知行为所进行的场景与具体内容绑定的知识建构过程,均属于表层学习。而学生采用分析、决策、批判、创造等高阶认知行为所进行抽象知识建构、知识迁移的过程,属于深度学习[21]。深度学习面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有足够证据表明,整合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是高阶学习重要的表现形式[22]。反思性学习和整合性学习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23]。马芸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基于MOOC 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情境中,大学生能够进行明显的反思性思考和探究式学习。这样的情境对大学生整合性学习也有促进作用[24]。由此可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职业知识训练离不开工作场所。职业教育需要尽量多地利用专业实训室,把更多时间充分利用到实训操作和课堂交流互动当中。学生利用慕课平台,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学习测验等环节初步了解专业知识,完成表层学习。在线下课堂中,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同学之间互动等方式展开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性深度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增加实践机会,深入体会操作要领,实现高阶深度学习。

建设开放实验室也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促进职业知识迭代创新。因为职业技能训练不能通过完成书面作业来实现,学生必须到实验室不断重复训练。开放实验室提供课后时间供学生进行自主技术训练,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定量的课后技能训练课时,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技能训练时间。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区别,所以在教学方法和思路上会有所不同。要成为优秀的职业教育人,就应该明确职业知识与学术知识的区别,依据职业知识的形成规律来开展职业教育,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职业本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在教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教会学生技能迁移和创新职业知识,同时也不能与普通教育的抽象知识教学完全对立,两者可以“互相融通”,共同提升。

猜你喜欢
技能职业工作
高级技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不工作,爽飞了?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选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