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效性提升研究
——以“茶艺”课程为例

2023-02-18 18:55冯春艳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茶艺建构主义课程思政

冯春艳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课程思政”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技能传授和情感价值观塑造,其中实效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增长的态势,从微观层面以专业课程为依托进行“课程思政”研究的成果不断增加,针对不同专业课融入哪些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实践探索[1],但对于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既是满足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2]。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效性提升的路径,并以“茶艺”课程为例进行实践探索。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3]。该理论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创设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动手实践,并强调意义建构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4]。

1.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或被灌输的对象[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协商、对话、沟通等,建构起个人对知识的理解。

1.2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真实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进行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教师充分利用环境创设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动手实践,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相关知识、理论和观点,进而建构新的意义。

1.3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多边协作与对话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为学习者个体存在差异,其已有经验和接受程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沟通,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实现新的意义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协作、对话的机会,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让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接纳、分享和自我反思,有助于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1.4 一切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指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对事物产生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倡导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意义建构”,即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获得持续发展。

2 建构主义理论对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启发

2.1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思政育人的针对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情感,才能实现学生主体认知和主体认同的提升[6]。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是增强“课程思政”教学针对性的前提。然后教师在全面、准确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选择“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建设课程资源,遴选适合不同教育对象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精准施教;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2.2 创设育人情境,增强思政育人的有效性

建构主义理论高度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价值,主张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体悟,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思想信念的主动建构者,让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触动。

首先要精准选择和创设育人情境。创设的情境可以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精心布置、合理布局等操作营造的一种模拟工作情境,还可以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的虚拟仿真工作情境,以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根据不同的育人情境,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现已形成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三种成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以线上教学资源为支架,让学生了解类似情境下的解决办法,实现对思政内容的初步探索和感知;采用抛锚式教学,将思政目标转化成“锚”,通过对创设的具体情景的分析、深入讨论及回答问题,完成对思政目标、思政内容的内化和表达;采用随机进入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情境中实现对德育目标升华。

2.3 加强“协作”“会话”,助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协作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交互的过程,学生在协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量,从而加强意义的构建。“会话”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的互动,它与协作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是推进学习者学习进度和效果的有效手段[7]。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协作”和“会话”能深化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意识,解构其一些原有的、不科学的观念、意识,从而建构起新的思政育人意义。

一方面,师生之间可就思政元素的融入、拓展、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感悟、对课程的建议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相关反馈或建议,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提供生生之间协作和对话的机会。随着“互联网+ 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为学生创造开放性“协作”和“会话”的机会。“协作”和“会话”可以设置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的小组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课中的小组研讨、头脑风暴、学习成果的展示以及课后的小组任务等。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协作”和“会话”进行引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动机、情感的变化,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促使学生对思政内容加强理解和内化。

2.4 拓宽育人范围,及时固化课程育人成果

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按照预设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但是要实现新的“意义建构”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专业教师要将“课程思政”育人延伸至教学的全过程,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一、二、三课堂相结合的全过程思政育人体系。在课前,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思政资料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学生自行学习,实现对思政内容的感知和初步思考;课后,教师通过布置实践任务和推送知识拓展资料,促进学生及时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专业课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和企业实践锻炼,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加强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探索,及时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2.5 优化评价体系,持续改进思政育人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判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性,专业课教师要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改变等体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内容进行考核。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课前预习、小组汇报、自由讨论、课后反馈等教学全过程、多环节进行监测,收集相关信息,全面了解“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诊改,修正“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也要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进行跟踪调查,通过与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沟通,了解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状况,为“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3 高职院校提升“茶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茶艺”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拓展课程,是一门集形体、写作、解说、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职业素质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学生优雅的仪态、端庄的仪表、平和的心态、谦逊的品格等服务行业必备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实现学生的德技并修,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实践探索。

3.1 运用多方数据,精准分析学情

“茶艺”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课程开设时间为二年级第二学期。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校内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采集等手段,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访谈信息、平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学情。

3.1.1 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通过前期“酒店服务礼仪”“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对有关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茶饮服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不同茶类的制作工艺、品质特点等茶叶基础知识和茶品冲泡技巧等技能还不熟悉。

3.1.2 认知和实践能力

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并能够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服务意识、对客服务时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增强,但创新能力、劳动精神和审美情趣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茶艺社团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冲泡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操作的熟练度和优美度明显不足。

3.1.3 学习特点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对茶艺课程的学习热情较高,但对茶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相比理论学习,更喜欢游戏竞赛、情景模拟、小组演练等参与式学习方式,乐于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学生善于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操作信息化工具的能力比较强。

3.2 根据学情特征,选取教学策略

3.2.1 构建“三动”教学模式,服务学生持续发展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根据学情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贯穿于职业能力培养之中,发挥“茶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小课程的大作用,构建了“三课联动、上下混动、六环驱动”的“三动”教学模式。课内教学主要采用情景模拟、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探、导、研、践、评、拓”六步教学,利用“六环驱动”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线上+线下”的“上下混动”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弹性学习的需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相结合,通过“三课联动”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举止优雅、技艺精湛、知书达理、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2 以教学资源为支撑,营造“三位一体”教学环境

课程选用“十三五”国家规划的项目化教材,任课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并基于智慧职教MOOC 学院搭建课程网站,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任课教师利用茶艺服务虚拟仿真系统、校内仿真实训室、茶艺社团活动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为学生营造了基于“平台+虚拟+基地”的三位一体教学环境。

3.3 基于增值理念,进行考核评价

课程利用智慧职教MOOC 学院、校内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增值评价纳入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评价。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自学资源、导学任务,实时评价学生认知能力和自学效果;课中设置小组讨论、汇报展示、角色扮演等活动,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把关,全方位多元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思政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情况;课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茶艺社团、各级茶艺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和茶文化宣传展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职业荣誉感,并根据社团活动、各类大赛、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成果给予增值评价。

3.4 及时反馈复盘,育人成效初显

在完成每一次课堂教学、每一个学习项目以及课程结束后,教师都会利用线上教学服务平台主题讨论区征集学生的学习反馈,结合线下学生的纸质随堂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后的收获和对课程的评价。教师将学生的反馈与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对比,对已实施的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复盘,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点进行教学总结,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整改,通过 “复盘迭代”“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明显提升。

3.4.1 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形成文化情感认同

学生通过课内集中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和实践,技术技能水平不断增强,茶品冲泡的熟练度与优美度稳步提升,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外在形象、语言表达能力、审美素养和内在修养均得到提升。学生学习茶艺的兴趣大幅提高,对中国茶道精神和学习茶文化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3.4.2 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实践育人成果显著

学生课下积极加入茶艺社团,依托社团在校内文化节、职业技能宣传月等活动中,进行茶艺表演和茶文化知识宣讲;业余时间学生积极赴社区普及科学饮茶常识,参与茶文化宣传展演等活动,广受好评。学生积极参加各级茶艺大赛,2021 年至今获省级茶艺技能大赛一等奖1 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4 项,学生的获得感显著增强。此外学生在八马茶业暑期实践时,获得茶品销售“顶级销售”奖励,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企业认可,职业荣誉感进一步增强。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茶艺建构主义课程思政
茶艺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