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士的鼻祖许由说起

2023-02-19 07:01千忽兰
牡丹 2023年15期
关键词:孔子

千忽兰

1

礼崩乐坏起于何时?——鲁桓公暴毙于自齐国归鲁国的轿中。也起于本名陈恒的田成子弑齐简公、堂皇窃国之时。

孔子为简公的死斋戒,并请求鲁哀公讨伐陈恒。哀公拒。

孔子在这一年有《获麟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孔子对学生冉有泣曰:麟出而死。吾道穷矣。

麟是善兽,含仁怀义。礼的核心是仁。麟灭则仁失,礼崩则道穷。

古人说:“礼以道其志。”因此,无礼则无以道人之志。

文姜和齐襄公心中无礼昏聩残暴,有悖于伦理的私情最终令一国之君无辜而亡。

流传于民间的古歌《敝笱》,暗暗地谴责文姜和齐襄公、心疼鲁桓公,再现了桓公陪伴文姜回齐国省亲的盛大: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其从如水。庄严盛事的尾音却是桓公的蹊跷暴毙。

历史的尖叫中穿行过一个匆匆的身影,他的名字叫忽,郑国的太子。他的著名的八个字:人各有偶,齐大非偶。就是指对文姜的。忽两次拒娶文姜,以齐国太大、文姜不是他要娶的配偶为由。

忽虽明智——娶妻娶德,文姜才华突出,性格奔放不羁甚至残暴,非淑女。但忽的结局也不好,被随行打猎的高渠弥射死。

高渠弥后被文姜同父异母的哥哥、亦是情人的齐襄公,处以车裂。

巧取豪夺、攻城略地、骨肉残杀、纵欲恣肆——西周之后的东周——列国志,不妨说是开启了豪寇的粗鲁和激进。

先秦古歌,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流传于华夏大地的歌谣——距今三千年前的战国乱世跨时三百年、距今四五千年前尧舜禹时代的古歌也在先秦诗里——那个时代被孔子称为:唐(尧)虞(舜)之际,於斯为盛、及其后的商和西周。

唐虞世兮麟凤游——这样气象的古歌,令人追念人类美好的品质;麟兮麟兮我心忧——如此纷乱如坠的往事,古歌会忠实记载下来。

2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这句话是一个叫接舆的人说的。他是楚国人。孔子周游列国——实则是四处奔走,累累若丧家犬,途中遇见了大声叹息性情狂放的接舆。

接舆唱毕,便躲开了下轿欲与他对话的孔子,在市井中藏匿起来。

他的歌子里有这样一句:来也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意思是:不指望未来会有什么果真的大德之人出现救世。那消逝的唐虞盛世里的良人们已然永远消逝了。

已乎已乎——接舆歌里有这样四个字,正是对往事不可追的加强叹息。

那么活在这个乱世却清醒的人又能怎样呢?接舆悲观地说:临人以德、画地而趋、无伤吾行、无伤吾足——

虽然君王个个昏聩,或者孱弱,王侯个个野心暴烈,或者庸常,但作为一个老百姓,能守住那么一点儿德行,在自己有限的活动方式里规规矩矩做点让自己活下去的事情,就算是没有忘记祖宗传下来的德行了。

接舆所唱: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正是对孔子这一生的准确写照。人世已无道,孔子却四处讲道和传道,必遭屡屡碰壁;维艰维艰,尽己所能行走十四载于春秋乱世诸国、授业解惑弟子三千、编撰春秋五经。

接舆乃孔子的知音,所以孔子寻找接舆。但接舆并不是为了做孔子的知音而高唱接舆歌。所以接舆匿而不见孔子。高士之心也。

后孔子有获麟歌,其中一句:麟兮麟兮我心忧。正对应了接舆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孔子曾茫茫然自语: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德之衰、吾已矣夫。

孔子的知音,不得不说,正是接舆。

多年后,唐代的陈子昂有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此般心境沿袭自孔子和接舆。

3

礼崩乐坏起于何时?夏桀之妹喜,商纣之妲己,西周幽王之褒姒——本是君王昏聩,徒以妖女为由,推诿国灭的羞耻感罢了。

商末年间的伯夷和叔齐(两兄弟)有诗曰:神农虞夏忽焉兮。

又是在追思唐(尧)虞(舜)盛世里的贤仁世风。忽焉兮——多年后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慨光阴如水流飞逝,美好的永远走了,未来的美好是否会再有,谁也不知道,几乎可以悲观地认定,美好不会再来了。因为人间的仁义失、大道没。

从商到周,从西周到东周,从东周到战国,从战国到秦,分分合合——战事连绵,国破民苦。

伯夷和叔齐的《采薇歌》有此句: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商纣昏庸暴烈,周文王周武王起而推翻商王国,是为百姓苦而战。伯夷和叔齐忠于商国,义不食周栗,写下绝命书,饿死于首阳山,在天下宗周之际。

他们二人虽因忠君而推举为贤人,但后世的孟子这样公允地评说:伯夷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古人为保全自我认定的高洁,在不得已的景况下会选择做隐士。伯夷叔齐“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是为避走于商灭周起,归于首阳山,采薇勉强充饥,最终饿死——采薇歌的最后两句:我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4

古代的隐士里有一个鼻祖式的人物,他的名字叫许由,是尧舜两代帝王的老师。

从许由这里,我们向上追溯:许由的老师是啮缺,啮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衣。古歌里有《被衣为啮缺歌》。被衣是啮缺的太老师,啮缺问道被衣,他说,太老师啊,你看王倪这个人,我问他很多问题他都回答不上来,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被衣哈哈大笑,如是回答: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说王倪这个人看似浑浑噩噩麻木愚钝,其实是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的表现。他不自大不吹嘘不傲慢,只是守着最真实的本分罢了,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格外尊重才对。

被衣的思想具有道家精神。后来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不言不议不说不作也(人皆知有用之勇,而不知无用之用也)。

如此一来,才会正形、天和、神合、德美、道居,仿若新生牛犊,虽貌似无知无识,无求无期,却是最勇猛和有锐气的,直抵真理。

许由是被衣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他“为人据义履方,邪膳不食,邪席不坐”、“农耕而食,重义轻利”。

孔子和楚王对话的时候说到过许由:大道隐兮礼为基。贤人窜兮将待时。天下如一兮欲何之。此为《大道歌》。

“昔许由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尧想传位许由,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羞辱,对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又去颖水洗耳朵,后隐居——在牛壮田肥之地,采山饮河。

像许由这样独善其身并兼利天下的人,如今或隐或窜,大道的根基礼和义已消逝,天下将来会怎么样呢?

这是孔子对楚王道出的忧虑。

5

从三皇时代(伏羲、神农、黄帝)流传下来的最古远的歌,《弹歌》和《腊辞》。

前者是原始社会的狩猎场景: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后者是原始社会的农耕心愿: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腊辞》,即伊耆氏(神农)时代的腊祭祝辞。《礼记》中引用了这首古诗,并解释此种仪式的旨意: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腊祭,是冬天的祭祀,进入了一年中的第十二个月,在这个月里以肉祭祀天地和祖先,感谢天地在上一年的供给,祈求来年丰收吉祥。

这两首中国最古老的歌子,正是洪荒时代里的人说出的话。它们平常,简易,朴实,愿望恳切,不卑不亢。也许这才是诗心(文心)的根本。

还有一首,也是尧时代的古歌,《击壤歌》。史料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又是农耕者的心愿歌。劳动者活得最有尊严,不会向往或者屈从某种最高的权威,即使当时乃唐尧盛世——是自有人类以来最清明最温和的江山。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所以,《击壤歌》也许才是中国古歌之祖。或者并生于《弹歌》和《腊辞》。

尧时代还有童谣《康衢谣》:立我臣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是:使我百姓有衣食,莫不是你英明政策,大家不投机、不取巧,顺乎自然法则。尧看到百姓怡然自足,非常高兴,于是“召舜,禅以天下”。

舜时代有《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是舜帝吟咏之歌,希望南风按时到来,大地重回生机,百姓乐业安居。

舜帝在春天祭田的祝辞: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扛起长长的铧犁,耕种那南山的土地,天下百姓都获得丰收。

孔子说的唐虞世兮麟凤游。此盛世可以在击壤歌、康衢谣和南风歌等歌中一窥气象。

6

关于古歌的缘起,战国时代的荀子说,吉凶忧愉发于声——心里最迫切最直接的声音,从口中出,乃成歌子。

关于古歌的意图,汉代毛亨说: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言志。

关于古歌的讲究,毛亨说:发乎情,止乎礼义。他认为诗歌有教育作用,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歌谣来减轻肌肉的疲乏,来集中注意力。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所以古诗起自狩猎歌、耕作歌、劳动歌,就很合乎情理了。参照马斯洛总结的需求哲学,当生活达到自足和温饱,情感便有了丰富的可能性,于是歌咏德、义士和爱情的歌子生出,写景画意的行旅诗句紧间其中;针砭世风和政治的诗歌、箴言式和格言式的诗句也出现了。

颂歌,如《有炎氏颂》: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有讽歌,有抨击歌,还有一种:怨歌。

人间累累之怨,哪一个时代最盛?当属秦代。战国有诸子百家,秦时有焚书坑儒。多少充满智慧和艺术之美的古诗和典籍,在秦始皇的令下,从此杳亡。

秦始皇时《民歌》最怨愤: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秦人谣》:天帝醉秦暴。金误陨石坠。

《秦世谣》:秦始皇。何彊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飧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

《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

《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劳动中的怨歌,《甘泉歌》,诗歌背景是“始皇作骊山陵”:运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塸。

唯有怨歌的阵势是:千人唱。万人讴。

颂歌则是口口相传,人人心悦诚服地点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然,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为了规避自己的命运走向,而下令制作的诗歌《仙真人诗》(颂歌),虽在君王的意志下广传天下,却终究是失传了。可见民意乃天意。

民不传伪德。

7

对照秦始皇看一代仁君周文王。

君王清明则大道存,凤麟不离去,人间祥和。周文王六年,文王来到丰(地名),建立都城。当时的盛况:扶老至者八十万户,草居陋然。并有《丰歌》:凤皇下丰。

孔子说过:周鉴于二代(夏和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老百姓比喻周文王为凤。此后一千多年,再无帝王被老百姓呼为“凤皇”。

8

秦末有隐士商山四皓,直至刘邦建汉方出山。曾作《紫芝歌》: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从隐士的鼻祖许由起,古人为保守高洁的品格,无论盛世或是乱世,往往选择归隐这条道路。

还有一种,虽不归隐,但勇于拒之。郑太子忽两次拒娶齐国的公主文姜,是坚守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判断。郑国虽小,但不假以联姻攀附齐国。所以令后人敬重。

楚国有个宋玉,继承了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之德,也是勇于拒绝诱惑之高士的一种。见《讽赋歌》:岁将暮兮日已寒。中心乱兮勿多言。内怵惕兮徂玉床。横自陈兮君之傍。是宋玉拒绝了房东女儿的色诱后所写的诗歌。(唐李商隐有诗句: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玉体横陈四字应源自宋玉的“横自陈兮”。)

从宋玉和登徒子的辩论《登徒子好色赋》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君子既不可好色更不可淫邪。秦章华大夫在此文末对楚襄王敬言: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亦如唐李商隐自言: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於篇什,实不接於风流。

好色者灭国。古代贤君良臣以好色为耻为罪。孔子决定离开生养之地鲁国、周游列国传道的原因就是,鲁定公季桓子贪恋女优、君臣共淫荒。《去鲁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礼记》中有“好田(狩猎)好女者亡国”的告诫,警示诸君切不可因靠近女色而丢掉了江山。

楞严经卷九有: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

自古以来公认的持有君子之心的人,一不贪恋功名利禄,二不近女色。

9

虽《楞严经》中曰:“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即以严格的修心排除对女色的爱好。然而女人的美丽依然是诸多诗家忘情描述的。如宋玉: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诗经·卫风·硕人》,写庄姜(文姜的姑母):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高唐赋》宋玉和楚襄王谈朝云的美:其状峨峨,何可极言。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

到了曹植的《洛神赋》,则集中了前人对美人的形容之大成: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其实描写一个女人的美,最大气的句子是诗经《国风·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如此壮丽盖世的美,是写宣姜。宣姜是文姜的姐姐。

那么文姜的美丽是如何形容的呢?见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经《衡门》里说:岂其取妻,必齐之姜?意思是齐国姜氏以出美女著称,当时的上流社会男子,都以迎娶齐国姜家女子为人生乐事。

从神女朝云和洛神,到人间的齐国姜家女子,她们是最极致的美人的典范。

10

貌美,神韵美,风姿美,却都比不过涂山女的情怀美。大禹的妻子等候治黄河洪水在外、一别十年的大禹,发出叹息:候人猗兮。——意思是:等候你回来啊!这是中国女性思念郎君的诗歌的鼻祖。仅四字。

再看汉乐府诗第一首《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古时候一位民间的北方姑娘说出的爱情的话。其气势澎湃与涂山女的“侯人猗兮”之安静成鲜明对照。都是专情。

11

战国泱泱250 多年混战,孔子如是描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在耳。意思是整个华夏大地如蟪蛄(不知春秋的知了)的鸣叫嘈杂一片。

这里面不仅有君子,有美人,有昏君,有暴徒,有懦夫,也有游侠四方的剑客。齐国的冯谖就是之一。《弹铗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贾谊曾叙: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冯谖是投奔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的门客。因孟尝君爱才,且仁厚,所以当冯谖如此且弹且歌之后,便有了鱼,有了车,有了家。

是为佳话。

过了多少世代,到了南北朝至隋代其间的北齐,出了个颜之推,其人“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作诗《从周入齐夜度砥柱》:

侠客重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关吏,鸡鸣起戍人。露鲜华剑彩,月照宝刀新。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宾。

这是颜之推为侠客赵歧和义人孙宾硕所作的诗。歧,东汉经济学家。宦官唐玹灭其门,歧逃难江湖,匿名卖饼。遇见孙宾硕。宾硕救之,直至歧罪被赦。

孙宾硕,青州北海国(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西)人。因救助赵岐而名闻天下。也是赵歧人生中唯一的知己。

秦以降,义士荆轲为多少人缅怀。

西晋左思: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初唐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怀古的还有明朝陈子龙的《渡易水》: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12

孔夫子真男儿也,见其《龟山操》: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恨不得举铁斧,劈龟山,望家乡,劝君王不要再迷恋齐国的女优,让家国恢复正兴之气。如此胸怀的赤子诗人后世里亦不多见。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可与之同悲壮。

早在2500 年前,孔子就发出了忧虑之哀叹: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礼崩乐坏起于何时?唐尧虞舜之后,大禹建立夏朝,大禹的儿子启接过皇位,从那时候起,皇族贵胄私心加重,为帝为侯者心中不再装着黎民百姓,而是封地和欲望。

战国中另一个真男儿是齐国大夫晏婴。他一生怀仁,节俭。有《岁莫歌》:岁已莫矣。而禾不获。忽忽兮若之何。岁已寒矣。而役不罢。惙惙兮如之何。齐景公听诗后惭愧,免去了对民众的筑长庲之劳役。

纷乱的战国最终在更加暴烈的秦始皇手中终结,虽然全国大一统,但民愤更激,只经过了14年,秦朝便夭折。

良君和贤臣企盼的世事,可见古歌《石鼓诗》:我水既净。我道既平。我行既止。嘉树则里。——意思是:天下太平,君王就可做各种建设,国家就可永远安定,人民也可以安居乐业了,你看啊,那葱葱郁郁花叶美好的树木在城里处处芳香。

13

回到帝亲耕,后亲桑的时代吧,黄帝对嫫母说:厉汝德而弗忘,与汝正而弗衰,虽恶何伤!

意思是:不忘记磨砺道德,不衰退内心的纯正,这样做了,长得丑又能伤害谁。

是为善。亦是道。

周代始,王后率领后妃们举行每年新年“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的仪式,是人世经历了夏商两朝灭亡后,重建礼和道的基座的行动。

汉景帝(汉文帝的儿子),继承了汉文帝的以农为本的亲耕精神: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景帝下诏: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

14

天下的事情经过纷扰的夏商周和战国时代,基本就说完了。后面的朝代的替换,不过是重复之前的各种人事和天命罢了,全都已有借鉴。星移斗转,人性的光辉或者晦暗——他们单个的人,携着诗情和诗思,向我们走来。一直地从汉魏晋走到唐宋明清。清之后更无古意盎然的诗句,人类近两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令人只是今人了。

清人沈德潜编撰《古诗源》,只遴选了先秦至隋的诗歌。他认为,唐诗虽极盛,却非诗之源。此话亦可以理解为:唐之后已无古意本然的诗句了。

先秦古歌里有句:我来自东。零雨奔流逆涌。

这个“我”,是英雄,是游侠,是儒生,是游子,也是思妇,是慧女,是刚女——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糜散我若之何。

无论怎样的时代,个人的精神力量在爆发的那一刻,便被历史记住了。

15

回想汉景帝当年下诏说的话: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

亦可用于说诗歌如何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且以虞姬、戚夫人和梁鸿的诗歌为例,见好诗的直抒胸臆之美,免去为追求文字的技艺而刻意的工整和华丽。

汉虞姬《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汉戚夫人《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东汉梁鸿《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到了汉乐府时代,诗歌美则美矣,却失之赤诚和原生。如绣女刺布,针针自慧心和真心的诗歌随着文的使命为歌舞,为载道,为炫技,为应景,为颂扬,而终于几乎殆然了。

楚昭王时有童谣: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吴越春秋里的《河上歌》: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

画面昂扬,炫彩,表意却是极其朴实的。

这都是好诗。

16

庄子说,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至德之世里有虞人,是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职官。尧舜时代便有。《虞(虞人)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

人民有遮风挡雨温暖的屋子,众灵兽有安稳繁茂的歇息之处。此乃大德,其实就是至善。所以有善,方有德。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无善,失仁,德衰。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禁止伐木;孟夏之月,无伐大树;季夏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

礼是规矩,亦是善,是仁,是义。是有德的做法,成其为礼。

17

警醒人世的诗句自尧时代就出现了,《绿图》曰:潬潬咴咴,棼棼雉雉,万物尽化。——盘曲繁盛,万物都在不断地孕育长大轮回。一语说尽——万物生,万物死。

周文王的《丹书》曰:义胜欲则从,欲胜义则凶。——道义胜过私欲,则顺遂,私欲胜过道义,则招不吉。

至于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传世三千年,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以刘勰的警语总结个人之德:形甚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

西周灭亡之后,一位周国的士大夫忧心忡忡咏出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君子不仅守德,也忧天下的德。

诗经之后,难得有好诗。孔子说三百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思无邪。意思是:诗经的内容健康积极,快乐而不致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过分,而不致使人伤害身体。受到不公平待遇心有怨言的时候不会过分生气。总的意思就是讲诗经感情控制得很好,可以概括为“正”。

情感的表达要恰到好处,为人处世也要恰到好处,方为善。早在尧舜禹时代,便是如此执守。舜对禹的教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古诗即最美最精炼的古言。文字乃文心,文心乃发心,发心乃人心。所以古诗的长河就是人类对德不离不弃的发展史和辩论史。

八风囘囘。凤皇喈喈。先秦《大唐歌》里这八个字拥有的气象,唯有人间的德盛大,才会来。

18

鲁迅先生说:《诗》三百篇,皆出北方……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礼义,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

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也是允执厥中——情感温柔敦厚,不过激,不流俗,不小我,不狂妄。君子风度也。

自古以来,诗歌来自情绪,除了有欢喜诗,也有忿诗,怨诗。

忿诗汉末秦初频频见得。秦朝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怨诗,怨而不怒,甚至颇为悠悠若淡白神仙。《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箕子是商朝人,纣王的叔父,西周初年,因性格忠烈,得到周武王的分封,在朝鲜为官。麦秀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人文色彩的诗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除了家国之惜之怨,亦有对山川地理寒暑身世的怨。魏晋乐府诗《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古代甘肃的简称。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北方旅人艰苦的生活、行人的孤独飘零、山路的险峻难行、北地的刺骨严寒,以及思念家乡的悲痛情绪。

汉代有无名氏作《古怨歌》。是弃妇对前夫的哀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字字无恨,却字字见血。

19

人间最好最美最端正的气象是怎样的呢?

东汉的崔寔撰写农语诗:三月昏,参星夕。杏花盛。桑叶白。河射角,堪夜作。犁星没,水生骨。

河水到了三四月开始渐渐生出流动的骨头的硬朗感。这个观感触感叫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自然清新而生机勃勃,万物萌发力量,农事就要开始了。

人间最好最美最端正的人的样子应该是怎样的呢?

晋武帝时代有个叫左芬(左思的妹妹)的女诗人,武帝的贵人,有《啄木诗》: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宿。无干于人。唯志所欲。此盖禽兽。性清者荣。性浊者辱。

对照先秦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六韬》里说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左芬的诗,可知,天下熙熙攘攘,并不是皆为利皆为名,不过是分为清、浊,或是荣、辱。也并不把人分为地位上的贵和贱。左思有诗: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古诗总在无邪无怒无伤无淫中思索天地人的哲性,具有分辨性,所以又有警言歌:

尧戒:颤颤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座名铭——人不会在大山上跌倒,往往跌倒在小土堆前;盥盘铭(周武王时代):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这是一首周武王时期刻在脸盆上的铭辞。可见人事的虚妄,若耽溺其中,便是在浪费生命;杖铭(周武王时代):恶乎危,于忿嚏(发怒)。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最丑恶的人事莫过于在欲望面前大发雷霆并丧失大德和大道;在富贵和安逸中忘记旧恩;《国语》(鲁国的左丘明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书履(先秦):行必履正。无怀侥幸。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尧帝和舜帝的老师许由那里吧。他为人“据义履方,邪膳不食,邪席不坐”、“农耕而食,重义轻利”。正是古诗万千年来传颂的为人应当有的美德啊。

猜你喜欢
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爱书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惨童年
孔子在哪儿
孔子避雨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