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路径研究

2023-02-25 02:30郭妍妍张小忠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文数字图书馆

娜 红,郭妍妍,张小忠,赵 征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1 数字人文的起源与演进

1.1 国外数字人文的起源与演进

数字人文最先在西方国家兴起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欧美学术界。国外对数字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际应用上。数字人文的前身为人文计算,主要用于对文本资料进行量化分析,人文计算的出现也说明用电脑运算技术研究人文已经有了理论基础,代表性事件为1949年,先驱者Roberto Busa带领团队在IBM的协作下,利用计算机技术成功将哲学家Achana的作品编入索引,并命名为“托马斯作品索引”,该项目首次将文本与计算结合起来,开创了人文计算的先河[1]。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脑运算技术在历史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得以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建设等计算机技术的拓展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文学者研究的效率,优化了文献资料的展示方式,加速了文献资料的传递速度,推动了人文研究方法的变革和数字化进程。数字人文首次出现在约翰娜·德鲁克在2001年ACH/ALLC会议上做的题为“现状核实:数字人文项目与前景”的主题发言,创意性地使用了数字人文一词。数字人文一词正式出现在2004年的《数字人文指南》一书中,数字人文逐渐取代了人文计算这一概念,广泛传播于西方社会,变成了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指代。首个数字人文中心建设在美国,随后英国、日本等国家相继成立了多个数字人文中心,有的还专门成立了数字人文资助基金,资助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因此,国外对数字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文社科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机构间合作的概括性介绍和组合型数字技术的应用。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的学者在其图书馆开展了一项关于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开启了图书馆与信息技术视角下的“智慧理念”的有机结合新纪元。数字人文与高校图书馆的结合为高校科研和教学纵深发展提供了更好更便捷的研究工具。

1.2 国内数字人文的研究发展

国内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始于2004年,主要是对国外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和研究情况的概括性介绍。自2011年起,国内的数字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图情领域,探讨数字人文在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中的应用和文本挖掘、古籍开发等。在国内,武汉大学第一个设立了数字人文中心。2016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首届数字人文论坛在北大图书馆召开,专家学者们主要探讨了数字人文的内容和实践。2018年1月,文化部出台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文件《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数字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2]。2019年,在大连举办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中,对数字人文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多个角度来推广数字人文。国内对于数字人文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数字人文实践项目的概述,目前图书馆服务与数字人文研究紧密关联,图书馆诸多方面发展都用到了数字人文研究,例如隐性知识发现、文本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知识成果多元化传播等都是二者融合发展的表现。

2 数字人文推动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必要性

数字人文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该技术也可以转变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服务形式与技术方式。在图书馆领域,智慧图书馆属于一场技术变革,也是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的研究重点。数字人文推动下高校图书馆与智慧生活形成较好的融合,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文学者与技术性学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3]。

2.1 发挥好知识文化载体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保存了丰富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源,承担着普及社会文化知识的重任,更要注意知识的保存和成果的传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韦祺认为,数字人文理念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范围,全面升级了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对于图书馆而言,如何增强知识服务的品质已经成为提升图书馆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4]。在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利用好数据分析、组织和整合功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创新和丰富发展,利用网络对知识进行传播和普及。

2.2 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视域下积极进行服务转型也为自身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机会。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挑战在于伴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户产生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机制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而且智能技术的普及也使图书馆员又有被取代的危机;机遇在于若能恰当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新的学科服务领域,对用户需求进行差异化分析,变原有的被动单一服务模式为主动多层次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就可以创造自身不可替代性的价值,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地位,提升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与时俱进能力,成功将挑战变为机遇,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2.3 推动数字人文领域发展

数字人文是不同学科的交叉,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背景下开展人文教育促进了计算机学者和人文学者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孙海晶认为[5],在图书馆方面,从最初简单的图书、期刊、报纸、照片、音乐视频等人文资料的数字化,到近些年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这些人文资料进行数据统计、量化分析和智能处理,数字人文的迅速发展为现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构建起了新的时代平台。数字人文研究融合了多种相关技术,如构造资源基础的数字化技术、构造应用平台的数据分析技术、构造服务平台的数据管理技术,以及构造数字人文直观形象的可视化技术等。图书馆不仅要发挥好知识文化载体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主要面对学生、教师和研究者这些受众,应通过开展数字人文培训和讲座,深化数字人文思想的普及,加快数字人文的传播速度,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使其掌握数字技术并能依托技术获取资源进行学习研究,适应时代的发展及要求。

3 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现实路径

3.1 优化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

首先,数字人文的重要基础是资源。在大量的数字化资源的前提下建设综合性且全面性的数字馆藏资源库,用数字人文的思想和技术存储、整合、加工、利用资源,做好资源的载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构建具有服务、仓储和管理等功能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做好知识信息的传播枢纽。其次,高校图书馆要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可以整合多个资料库,优化资源共享,方便用户一站式检索,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相关软件和馆藏分析工具,对数据进一步细化分析管理,在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上齐头并进。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提供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数值、文献和事实等数字化资源,建设具有综合性和跨专业性的数字人文研究模式,做好学习、教学和学术研究数字资源的保障工作,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研究者的研究保驾护航。再次,人员配备上,可以培养专业的数字人文馆员,通过其专业的数据分析处理加工能力,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服务,重视用户的体验感,实现用户间的知识资源共享,传递知识效能。乔红丽认为[6],图书馆应改变以往的服务理念,主动出击,树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的物理环境、平台设置、部门设置、服务模式、服务方式等都要围绕着方便用户、满足用户需求来建设和开展。图书馆要从以文献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为中心,树立基于大数据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2 培养数字人文馆员专业素养

馆员是图书馆服务转型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数字人文概念的兴起,图书馆员功不可没,图书馆员从事数字人文教育是其角色使命必然要求。学科服务一直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7]。数字人文馆员要系统学习人文与艺术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与历史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掌握数据描述与分析、数据管理与可视化以及科研成果数字化与元数据创建等知识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组织管理与团队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等专业素养。图书馆在培养数字人文馆员的时候要依托实践需要从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三个方面重点培养。首先,通过多种形式为数字人文馆员创造系统学习的机会,依托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馆学等学科组织交流培训和专场学术讲座,筑实专业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高校也可建立数字人文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其职业提升发展扩宽渠道。其次,全面了解人文社科领域基础知识,具备数据管理与挖掘、文本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等信息素养和数据处理能力。再次,专业素养方面要求数字人文馆员要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思考改进,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服务意识。

3.3 构建数字人文绿色服务体系和服务生态优化框架

高校图书馆要从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扩展合作渠道,提高自身主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与政府数字服务机构、企业等多边合作,在实现基础资源共享、共建、循环使用的基础上构建数字人文绿色服务体系[8]。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可以与上述机构共享资源和成果,推进数字化建设,构建图书馆智慧服务战略同盟;另一方面,图书馆智慧服务战略同盟内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共同规划协调一致,共担服务和研发的成本,制定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战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成为数字人文研究共同体。例如,唐山师范学院1993年就在省内率先采用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对馆藏文献资料进行自动化管理。经过多年的升级更新,整个图书馆实现了万兆主干连接、千兆到桌面;使用妙思文献管理集成系统软件V7.0进行管理,使用RFID系统自助借还图书,实现了采、编、典、流全网络化办公;此外,广播系统、智能门禁系统、24小时高清监控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等先后投入使用,形成了涵括文献管理、行政管理、读者管理、信息发布等比较全面的综合管理平台。图书馆主页能够实现信息发布、数据库检索导航、OPAC检索、在线调查、在线咨询、在线留言、在线统计、软件下载等多项便捷的网络信息服务,正在向智慧化图书馆迈进。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进一步提升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加快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步伐。

学者奥兰德和泰吉曾经提出“战略缺口”理论:“企业或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完全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取得的战略业绩与其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着一个缺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或企业走一切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客观上要求双方走合作的道路。”[9]以高校图书馆和企业为主体,强强联合实现合作共赢,使两者达成战略同盟,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相融合,将数字资源从校内资源变为社会资源,对多元主体均有益:对于学校来说,学校自身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社会服务价值,并有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对于企业来说,可将与数字人文有关的文化创意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化成果转化路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社会来说,数字人文战略同盟依据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参与国家重点产业改革,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应加大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机构和地方图书馆之间数字资源共享的力度。总之,要用系统的观念参与进来,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构建数字人文绿色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服务生态优化框架。

猜你喜欢
人文数字图书馆
人文
图书馆
答数字
人文绍兴
数字看G20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