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考古成果再次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023-03-02 13:58李韵王笑妃
科学大观园 2023年5期
关键词:螺壳房址滇池

李韵 王笑妃

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尚义四台遗址等5项考古的重要成果。无论是北方新型史前文化的发现,还是边疆地区祭祀制度、手工业技术发展,抑或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建筑营造,考古再次让人们看到了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绵延不断、多元一体的特质。

河北尚义四台遗址:发现一种新的北方考古学文化

四台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面积约15万平方米,距今10400年至6400年左右。

尚义四台遗址可以区分为年代不同的5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第一组遗存中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6座半地穴房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认为:“这是四台遗址最大的亮点,它们是证据最充分的、迄今中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房子。这就是定居的开始。”第二组遗存中也有4座半地穴房址。这些成组的房址,是北方地区最早的村落定居的实证,表现了人们从旧石器时代那种流动性栖居,向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定居的转变。

遗址还出土了压印纹陶器、细石器等遗存,再结合半地穴房址等,四台遗址的特征鲜明前所未见。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战护表示,这是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可被命名为“四台文化”。“这是我们北方万年文化史的最新实证。”他说。

四台遗址在不同时期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的见证。

云南晋宁古城村遗址:找到滇文化的一个源头

古城村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湖滨贝丘遗址,由大量尾部被敲破的螺蛳壳与灰土层交替堆叠形成。这些贝类,主要是来自滇池的螺蛳。螺蛳壳被用来做建筑材料。考古发现了大量被古人食用螺肉后丢弃的碎螺壳,碎螺壳与灰土层层交替堆叠形成居住面或者路面,完整的螺壳也被用来作为居住面下面的垫土层。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然朝介绍,在房址的周围,还发现了一类特殊的“螺壳堆”遗迹——由粉色的砂岩粉末和完整螺壳混合形成的一种堆状的遗迹,平面形状接近圆形,螺蛳堆的东西两侧都有规则的圆形柱洞。“从堆积特征和形式推测,此类遗迹可能和某种手工业加工有关系。”她说。

螺蛳与滇池区域生活的人们关系密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介绍:“贝丘遗址在云南地区是一种文化现象,南诏起源神话传说就有和螺蛳相关的故事,滇池早期建成传说也是如此。”古城村遗址厚达数米的螺壳堆积,以及大量独具贝丘遗址特色的遗迹遗物的发现,再现了湖滨古代先民泛舟滇池、捞螺捕鱼的文化景观,也为全面探讨滇文化出现之前,滇池地区的聚落形态、生业模式、族群构成、古滇池环境变迁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疑似始皇西巡祭祀场所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四角坪遗址是一处秦代大型建筑遗址,专家推测可能为秦始皇西巡祭祀场所。

四角坪遗址是人工将原有四格子山山顶削平,形成面积约为28000平方米的山顶平台。平台外围夯筑一圈围墙,平台上筑高台、建廊庑。四角坪遗址由中部方形夯土台基、土台四边正对的4组附属建筑,以及四角曲尺形附属建筑组成,整体呈中心对称,每组建筑之间又呈轴对称。“俯瞰遗址,如同一个编织精美的中国结。”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表示,如此规模、规制的建筑群在国内同时期考古发现中是相当罕见的,推测为秦帝国时期大型礼制性建筑,是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标志之一。

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这是西夏的“官窑”

苏峪口瓷窑遗址位于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内,为一处西夏时期精细白瓷手工业生产遗址,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柴平平介绍,苏峪口瓷窯遗址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厂之一。在窑厂周围发现了作为原料的石英矿、瓷土矿,作为燃料的煤矿,还有作为水源的冲沟,揭示了完整的窑业布局。此外,苏峪口瓷窑遗址还揭露了完整的窑厂遗迹,有石英加工区、成型区(瓷土堆放与拉坯成型区)、施釉区、存储区(原料存储、晾坯、仓储)、烧成区和废品堆弃区,展示了瓷器生产的“一条龙”。

以前在西夏陵、贺兰山西夏离宫等高等级遗址,以及南宋都城临安都曾发现过苏峪口瓷窑遗址生产的瓷器,此次在苏峪口瓷窑遗址还出土了“官”字款匣钵。专家们综合推断,此处遗址为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

苏峪口瓷窑遗址作为西夏瓷窑场,在北方传统窑业技术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窑先进的窑业技术。秦大树认为,可能是苏峪口瓷窑派人去景德镇学习,甚至可能是景德镇窑工来此生产,反映出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契丹族“汉化”的皇家建筑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是辽代五京之一。城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

辽代是由契丹民族创建的多民族王朝,辽上京是辽代五京中营建最早、地位最为重要的都城。此次发掘的是上京皇城西南部一号大型建筑基址。

该建筑在辽代始建时殿身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前出月台,辽代改建后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前、后均出月台。这一台基规模和开间尺度,均超过目前发掘所见的宫城内宫殿建筑,是辽上京皇城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地表保存最高的建筑基址,说明这座建筑从辽代始建起,就是都城内地位显赫的皇家建置。

考古发掘证实该建筑在辽金两代经历过三次大规模营建,三次营建过程中,建筑的轴线位置、朝向和院落规模沿用未变,但三次营建的建筑规模、殿身形制结构和夯土基础做法均有所不同,体现了建筑时代和等级的变化。

◎ 来源|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螺壳房址滇池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房址分析
为什么寄居蟹居住在螺壳里?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山西吕梁德岗遗址
内蒙古中部发现8000余年前的16座房屋遗址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
—— 以岱海地区为例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螺壳漂流记
螺壳盛宴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