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统筹发展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院校路径探赜

2023-03-03 03:25陈翠梅谭斌周勇贺莉萍
成才之路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陈翠梅 谭斌 周勇 贺莉萍

摘要:目的:探讨公共卫生院校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升校、地军民卫生应急战斗力,建设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优化路径。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文献和征求同行专家建议,探索军民统筹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院校的针对性对策与建议。结论:通过构建常态化运转的军、地、校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智库联动体系,细化更新公共卫生军民统筹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优势互补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统筹融合互联互通体系,联合规划统建共用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体系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院校在军民统筹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院校;军民统筹;卫生应急;公共卫生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6-001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课题“特异性纳米金/碳纳米管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研究”项目(2021JJ30637)、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数字健康赋能老年人群重大疫情防控策略应用”项目(D202312079513)、“湘南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特色培育学科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军民统筹发展。”公共卫生院校作为生物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在新时代军民统筹发展背景下,厘清思路、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院校建设,已成为其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要“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下面,以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为例,探讨高水平公共卫生院校在军民统筹发展背景下服务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能力建设的思路和途径,以期为加快军民统筹发展、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军民统筹发展背景下高水平公共卫生院校建设现状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公共卫生领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该领域暴露出的人才数量与实战能力不足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高等教育界的思考。总体来说,我国校、地、军民统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虽有基础与经验,但作为公卫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公共卫生学院,其总体发展水平与国际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我国现有的百余所公共卫生学院或预防医学系都开展本科生教育,其中只有部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院可以开展研究生教育。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已明确了建设原则:“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面向高水平人才需求,面向全球健康发展。”以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为例,该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仍存在统筹管理、学科特色、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优势互补不够等现象,既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需要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之路,在军民统筹背景下推进新医科建设,分阶段推进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

二、军民统筹发展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院校的具体路径

1.办学理念要更加与时俱进

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只有整合军、民两种资源,调动两个积极性,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富国强军。“十四五”规划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对公共卫生院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军民统筹发展、国家安全发展的论述,更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高频次、多领域发生的复杂态势,更突显出现代社会对科学的卫生应急管理的迫切需求。尤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健康中国战略。因此,高校要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与深度进军”的理念,充分发挥军民整体合力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统筹军地公共卫生力量,实现“平战”快速转换,根据国家总体安全战略创建契合科技创新军民统筹的公共卫生示范高等学校。

2.学科建设要更加注重特色

(1)“学院大脑”要重点发力。医学院校要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将公共卫生创新工作纳入学科建设规划,推进“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公共卫生特色学科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现有的国防特色学科基础上,根据军民统筹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积极培育一批公共卫生前沿新兴学科,支持公共卫生特色学科纳入“双一流”建设学科管理,统筹布局公共卫生学科群。

(2)“智库外脑”要及时补位。建立健全新型智库,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医学院校要瞄准高水平智库标杆,对接国际公共卫生学术前沿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大型骨干医疗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高端创新等领域建立一批军民统筹高端公共卫生专业智库项目。围绕国防建设战略需求,军队与地方高校要联合组织一批专家组成科技专业组、特定任务专家组以及相关专家组,为科技创新军民统筹公共卫生领域提供理论、政策和战略支撑。

3.协同创新要更加灵活多样

(1)军队与高校医学科研领域因侧重点不同,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可以在整合各自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在公共卫生领域强强联手,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共同制定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与预案、统一疾病诊断和治疗标准规范,共同研究检测技术,进行疫苗研制与药物筛选,积极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疗法,并进行病毒致病机理研究。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生物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装备、新材料研究、环境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人才和裝备优势,进行疫情防控与监测、病毒溯源调查、病原监测、采样、化验及分析等工作。

(2)进一步组织发动高校相关优势学科和创新力量深度参与军民统筹公共卫生创新发展,对焦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联合进行攻关,通过地方、部队与高校强强联手,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积极申报与参与国防建设中有关的公共卫生科研、设备、装备预研等公共卫生科技项目,拓展高校与科研院所、军工集团、军队科研单位、民营企业联合申报渠道,积极推进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体系,为高校军民统筹公共卫生创新体系服务。

(3)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科技创新2030”“国防科技创新特区计划”“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国防基础科研计计划”等重大计划,加强高校与军队医疗卫生事业主管部门、省、市级军民统筹办等管理机构的联系。鼓励高校与当地驻军、军队医疗院所、国防科技创新平台、医疗制药、医疗器械重点企业等进行协同创新,联合研制、协作配套,有针对性地争取、培育一批优质公共卫生项目,共同承担公共卫生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公共卫生装备及防护技术项目、关键技术研制项目,积极开展基础医学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定型生产的全链条“大科研”合作。

(4)进一步整合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军民公共卫生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突出重点、统筹布局,促进高校和部队公共卫生科技资源有机整合、高效集聚、科学配置。支持高校依托特色学科与军队、军工企业、军队医疗院所、优质医疗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公共卫生科技创新团队、公共卫生科技重点实验室、公共卫生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

4.成果转化要更加强化激励

(1)鼓励和推进高校与当地驻军、地方建立“军民统筹公共卫生基地”,支持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专业化服务平台,成立专业化运营团队,拓展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职能,对接经济建设和公共卫生应用需求,推进公共卫生军民科技成果双向高效转化。

(2)鼓励和支持高校优秀军民公共卫生两用技术和产品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国家定期举办军民公共卫生两用成果转化展示交流会。鼓励企业对高校优秀军民公共卫生两用技术和产品形成产业化,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军民两用公共卫生成果转移和转化项目给予重点政策、资金支持。

(3)支持高校利用科研设施设备、场地、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联姻”,共建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公共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医院、工厂、地方从事公共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咨询等活动。对利用高校人员及技术开发形成的公共卫生科研成果,成果持有单位及高校可按照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予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人员与团队适当的奖励和荣誉。

(4)整合高校资源,组织开展高校公共卫生科研、技术、产品的开放共享工作。加强与军队单位、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有效深度融合,通过人才互补、资源共享等方式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协同创新体系。

5.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实效

(1)坚持立德树人和科研育人,利用高校资源促进军队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军队培养高精尖公共卫生人才。根据军民统筹对新型军事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依托高校,进一步优化科研队伍组织模式,加大对国防特色的公共卫生特色学科高端人才、军民统筹新专业设置、教改项目、虚拟仿真项目的资源配置,以实现人才队伍的升级。建立军事公共卫生后备人才培养和特殊人才发现机制,推进军地校公共卫生人才依托培养体系建设,拓宽军地校之间人才储备和交流渠道,促进军地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大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公共卫生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特殊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鼓励高校公共卫生院系与驻军卫生机构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定向为军队培养军事公共卫生人才,如采取脱产、半脱产、短期培训、进入驻军单位授课等方式提升部队卫生机构人员医疗水平,完成人员技能的升级。

(2)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支持军队院校、涉军科研院所与地方高校采取“双导师制”方式,联合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与军民统筹发展深度融合。采取相互交流、互聘兼职、相互挂职等方式,鼓励高校和军队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共用机制,深入推进高校与部队人才的有机互补,拓宽高校和军队人才兼容、储备和交流的渠道。

(3)针对公共卫生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高校和部队要通过组团招聘、考核招聘、柔性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形式,重点引进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和团队。要依托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专项、重大创新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公共卫生科学家和国防公共卫生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巩固和壮大高等公共卫生院校军民统筹人才队伍。

6.体制机制创新要适度超前

开展高校公共卫生创新军民统筹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点在管理模式、科研育人、科技创新、考核评价、资源共享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实践经验,带动高校全面深入实施军民统筹发展战略。各高校要根据学科类别与研究性质,完善公共卫生成果的评价机制,开展差异化的科研分类评价,突出成果的原创性,注重质量、贡献和绩效。各高校要加强与校、地、军民统筹单位人才培养合作,引导和鼓励公共卫生专业优秀毕业生通过军队招聘、定向培养、参军等多种方式到军事医疗单位就业。

7.发展保障要更加务实有效

(1)建立统筹保障机制。要在国家、省、市军民统筹机构领导下,统筹推进高校公共卫生军民统筹深度发展,促进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全省高校军民统筹发展具体工作,省级军民统筹办负责统筹协调。具有公共卫生特色的高校要明确相关机构,组建相关团队,负责公共卫生科研项目的攻关、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与应用等工作,并给予相应条件保障。公共卫生院校要深度进行军民统筹,采取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共同构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共同制定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并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协同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等建立现代化、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應急保障平台。部队与高校师生要定期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联训联动演练,实现“平战”快速转换。

(2)強化工作职责。高校要把公共卫生军民统筹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结合本校发展的特色学科及人才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及实施方案,并采取团队为主、分工协作、统筹联动的方式落实任务分工和责任主体。高校要加强考评机制、科研经费管理、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校公共卫生军民统筹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对获得各类科技奖项的公共卫生院校,国家、省、市级军民统筹机构在军民统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及配套政策扶持。中央、部队、省、市及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卫生军民统筹发展体系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符合国家军民统筹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国有金融机构、高校、医疗企事业单位等,采取独资、合股、技术及人才入股、参营等多种方式参与高校公共卫生军民统筹发展。地方政府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公共卫生军民统筹的服务力度,重点支持公共卫生重大创新平台和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军民统筹在公共卫生院校建设中的作用,以达成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范式、建设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新高地、开拓公共卫生师资发展新途径、提升公共卫生社会服务新高度、创建公共卫生教育管理新机制、开创公共卫生国际合作新局面等六个方面的建设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思考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建设路径,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晓波,刘运体.“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医学职业院校医学与健康智库建设[J].决策探索,2021(01).

[2]李立明,叶冬青.为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而努力奋斗[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03).

[3]刘纪达,安实,王健.高校国防科技智库的建设现状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

[4]乔玉婷,鲍庆龙,曾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评估及影响因子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5).

[5]石建伟,徐刚,李雪,王慧.我国高等院校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01).

[6]何纳.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思考与浅见[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04).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Building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litary Civili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hen Cuimei, Tan Bin, Zhou Yong, He Lip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Xiangnan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enzhou 4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ptimal path for public heal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al wi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mprove the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local military and civilian health emergencies, and build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colleges with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he solicitation of peer experts suggestions, th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litary civilian coordination were explored. Conclusion: By building a model of common construction, shar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military, local and university under normal operation, improve the linkage system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think tanks, refine and update the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public health military civilian coordinat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build a public health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ntegrate and integrate the interconnected system, and jointly plan and build a commo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erve system, we will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ole of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in the overall military and civili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litary civilian coordination; health emergency; public health talents; personneltraining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