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良好家风传播的当代价值及策略

2023-03-06 15:27
今传媒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风总书记家庭

刘 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7)

一、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的历史故事及新时代反腐倡廉斗争的经验启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良好家风”的相关论述。本文通过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明确新时代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厘清新时代良好家风传播的当代价值及策略路径,旨在为推进和加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引和实践导向。

二、新时代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

家风又称门风,通常以传统文化的形式存在,指的是一个家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日常的生活实践,积淀汇聚而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等,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能够集中体现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价值观念。家风有优劣之分,良好家风的本质是家庭伦理与道德教化的集中体现,能够正确地规制、引导家庭中现实的个人;反之,家风不正会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观走向,使家庭的根基慢慢松散,整个家族就很容易走向衰败。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树立良好家风刻不容缓,传播良好家风是营造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的迫切需要。从价值维度来说,良好家风作为每个家庭特有的价值准则,指导和规范着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起到了教育和示范作用;从历史维度来说,良好家风即一个家庭世代延续并将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现实中主要以家谱和家训的形式保留下来,后人以此作为核心价值观继续弘扬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良好家风重要论述的提出,为解决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领域内出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访兰考并会见焦裕禄的儿女之时,提及并高度认可“焦门家风”,从那以后,“好家风”就印在他的脑海里。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科学论断,并在之后的多次重要讲话中把家风建设上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尤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抓好家风建设,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1]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是家风建设的鲜明指向,是新时代良好家风传播的直接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概括表述构成了新时代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也阐明了新时代应培育什么样的“好家风”,擘画了未来中国家风建设的蓝图。

引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涵盖着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具体内涵。首先,爱国爱家是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治理和国家发展的关系,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经典学说,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彰显了人们浓厚的家国情怀。其次,相亲相爱是新时代良好家风的情感价值。通过“爱”的接力培育人性中的至善至爱,用相亲相爱的良好家风润泽人心,方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社会氛围。再次,向上向善彰显了新时代良好家风的伦理取向。向善一直是我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核心内容,向上作为人们心中理想信念层面的价值坚守,二者都是激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奋勇前进的动力。最后,共建共享是构建新时代良好家风的根本方法。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离不开共建家庭文明,只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才能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从而彰显良好家风的时代价值[2]。深刻理解新时代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有助于把握传播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思想的认同感,提高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认识。

三、新时代良好家风传播的当代价值

家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元素,使得注重新时代良好家风的传播尤为重要,传播新时代良好家风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良好家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符合人们的情感认同,通过梳理归纳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家训家风,吸收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做好新时代良好家风的传播工作,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并领悟其内涵,发挥良好家风的教育引领作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3]只有千千万万家风好,子女们方能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才能打牢优秀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涉及到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够涵养人们高度认同的家国情怀,传播良好的家风不仅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依托,而且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适宜的氛围,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外兼修”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正确的导向。因此,良好家风的培育不仅是人们潜移默化接收良好家风文化的过程,也是人们内心对这种道德约束力的情感认同过程。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良好家风中孕育着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品德要求。例如,欧母守节未嫁而含辛茹苦画荻教子的感人岁月;陆游逝世后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情怀嘱托;诸葛亮晚年以 《诫子书》为书信给予八岁的儿子诸葛瞻“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告诫等,这些家风事迹流传至今,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近代以来一部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常常秉承着一些良好的家风文化。例如,开国元帅罗荣桓曾嘱咐子女,“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但是你们要坚守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4];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代表刘少奇,曾吩咐赴苏联学习的女儿“多学习、学到更多本领,一定要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父亲习仲勋的影响下,一直投身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他回忆道,“自少年就投身革命,几十年来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辈与您相比,实觉汗颜。”[5]这些红色家风故事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优秀家风文化,也是新时代良好家风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弘扬和传播新时代的良好家风能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在如今物质丰富的时代,能够使人们进一步重视精神追求。值得注意的是,良好家风存在的意义不能囿于理论和书斋,而在于身教和实行,对中华优秀传统的家训家规文化,应积极转变为真善美层面的具体实践。

(三)有利于推进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家庭不仅是人们肉身的居住地,而且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自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发表新年贺词以来,他的书架上摆放着多张家庭照,由此可见,家庭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沉甸甸的分量。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严重影响着党风政风和世风民风[6],家风决定了一个家庭的走向,关系到家庭对外的社会形象与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他多次强调各级领导人要深刻认识到良好家风是新时代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良好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使家庭成员在向善向上的良好家风氛围中不断成长与发展。2022年2月,中办印发的 《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把廉洁要求贯穿日常教育管理监督之中,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7]因此,良好的家风是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对党的自我革命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家族式腐败问题渐渐露出水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家风不正是领导干部迈向违法乱纪泥潭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不是私事,而是事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公事。抓牢家风建设这项重点工作,有利于通过全面从严治家来促进党风廉政的良性发展。以家风建设促进党风建设,使领导干部通过强化个人修养和廉洁从政等路径来涵养自身的家国情怀,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为维护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作出努力。

四、新时代良好家风传播的策略

新时代良好家风传播是优良的家风文化在社会里隐形扩散为人们内心接纳并逐步践行的过程,要使它显性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就需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以使人们熟知并认同。解决新时代良好家风传播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对新时代良好家风内涵的宣传。因此,新时代良好家风的传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利用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优势

受众主体地位提升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高度组织化的大众传播在媒介格局中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挑战,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尤其是高度链接化的群体传播共同形成了复杂的传播新环境、新格局,并引发了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催生出“人人都能生产信息”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8]。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信息。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出现了各大门户网站、论坛、贴吧等传播渠道,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使用让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创作相应的短视频来提供重要的主题宣传信息。

过去,生产信息的主要主体是人民网、新华社等传统媒体平台,如今,几乎人人都可以手握媒介,与专业媒体共同生产、传播信息。目前,社交新媒体常用的“两微一端”具有广泛的联通性和较强的互动性,这些平台的传播功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已成为目前非常重要的移动互联网推广方式。互联网的推广方式使传播者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其双向交互性也使传播主体扮演着受众的角色,呈现出多元化的稳定趋势。因此,互联网极易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互动中传播正能量,发挥家训家风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红色家风故事的内容价值

红色家风刻有特定的时代印记,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革命文化精神瑰宝的红色家风故事,与新时代良好家风的本质属性是相通的,都是传播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宝贵资源。无论是传统家训家书还是口述史,都是红色家风故事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其形式丰富多样,有利于更好地向人们诠释红色家风的丰富内涵。红色家风故事不仅包含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物的家风,也包括一些平凡的革命者的家风,它们都具有育人价值的题材,应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以彰显“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坚守”的时代特色。例如,经常用“未厌”精神来管教儿女的教育家叶圣陶,使自己的家庭成为“编辑出版世家”;在成都市工会印盒上刻下“生做坚强仕,死为精忠魂”誓言的烈士钟善辅,毫不畏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险恶环境;19岁奔赴延安积极从事抗日宣传的作家莫耶,谱写了抗日歌曲 《延安颂》;坚持“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观点的谷文昌,给子女留下了两袖清风和浩然正气;认为“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的杨善洲,镌刻一心为公的人格信仰……

如何充分发挥红色家风故事的内容价值,可以在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景点设置红色家风故事宣传栏,吸引游客深入了解;搭建红色家风理论宣讲平台,线上或线下邀请学术理论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红色家风宣讲活动;学校应结合思政教学、党史教育持续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红色家风强大的教化功能,将红色家风主题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阐释好红色家风故事的价值意蕴。

(三)抓牢同伴教育指引青少年的价值导向

同伴往往是指身份相同的、尤其是在年龄或社会经历和地位方面等同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通常更愿意听取与自己兴趣爱好相近的朋友建议,尤其是一些涉世未深、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因此,除了家庭的正确引导之外,同伴教育也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三观。近年来,以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政治引领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例如 《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觉醒年代》等,对引导青少年传承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是新时代良好家风传播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

家庭教育类的社会团体组织不仅可以培训一部分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成立以新时代良好家风为宣讲主题的青少年讲师团,让这些年轻的授课潜力股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红色家风故事以及新时代良好家风的案例,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以达到“先知带动后知”的教育目的;还可以让家长们组成家委会,定期开展家庭聚会,在家庭之间进行家风互动了解,在感受不同家庭风气对子女的影响的同时,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内涵论述,以达到共同学习传播新时代良好家风的目的。此外,学校可以自主设计新时代良好家风传播的方式,例如,通过开展家风学术论坛讨论、集体参观红色家风文化馆、举行家风类主题班会等,让同学们之间交流互鉴家风文化。社会领域多媒体平台也应不断创新网络宣传方式,发挥教化作用,引导善行义举,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网络空间里接受新时代良好家风的滋养。

五、结 语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蔚然,国风浩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新时代良好家风”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家风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而新时代良好家风的传播是家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举措,要使其显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就要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让更多的中国家庭能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良好家风,意气风发创造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家风总书记家庭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