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的创新表现
——以掐丝珐琅工艺为例

2023-03-07 03:50贾皓宇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天工 2023年32期
关键词:铜丝珐琅丝线

贾皓宇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掐丝工艺是景泰蓝陶瓷制作中的重要工序,是将各色铜丝按照设计稿掐成线条然后粘在画面上。掐丝工艺成熟于公元五、六世纪。清中期,掐丝工艺全面兴盛,并达到巅峰,成了皇室贵族身份的象征。清朝掐丝工艺与我国的瓷器工艺相结合,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瓷器,如掐丝珐琅瓷。掐丝工艺本身艺术价值极高,晶莹剔透,形式多样,运用广泛。它的制作过程复杂,大部分人不愿意学习,使得掐丝工艺面临传承困境。

一、传统技法的形式探索

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给艺术家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创作方式与方法,不少艺术家会利用传统绘画材料之外的各类新型材料来创作。而新材料的应用使各类艺术的表现方式变得多样化,不仅提升了当代人们的生活品位,更是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掐丝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开始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独特半立体的艺术表现手法,鲜艳的色彩,增强了视觉效果。如今,我们简化其制作步骤,并且结合现代新材料,在保留掐丝艳丽的色彩和高贵的金属光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宣传和推广,让大众熟知这项传统工艺。

二、传统技法的社会接受研究

结合国内研究现状,掐丝工艺之所以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充分代表了民族艺术审美观念。掐丝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制作漆器时,漆器装饰上就有了掐丝工艺的痕迹,最典型的器物是耳杯,学名羽觞。明清两代,掐丝工艺受到皇室的重视,明清皇室均设有专门制作珐琅的作坊。作坊生产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制品。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掐丝工艺不断交融与碰撞,产生了新材料和新技巧,使得现代工艺变得更加成熟,材料更加丰富多样。

在外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中发现,古希腊人对玻璃情有独钟,在珐琅艺术品出现之前,他们经常使用玻璃和珐琅来替代珠宝首饰或礼仪用品中名贵的宝石。古希腊人会把碎玻璃钻出一个洞串起来,制成项链或其他首饰。早在公元前2000 年,工匠就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铜,并且可以焊接金银了。这些都为珐琅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5 世纪末期,法国形成多个画珐琅的重镇,以加工珐琅工艺为基础来制作珐琅彩。这个工艺随着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在清中期传入我国。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现代人开始钟情于各类传统艺术。掐丝工艺在不断地发展中结合了时代特色,融入新材料、新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创新。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风起云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工艺传承者,应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且积极迎接中国传统工艺创作新的发展浪潮。

三、题材选取研究

壁画的内容看似简单,但经过充分挖掘后能引起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共鸣。在笔者后续的实践中,将掐丝工艺与传统绘画中的白描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掐丝画。金属掐丝画华贵典雅、细腻精致。

主题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创作者以珐琅工艺为媒介塑造具体的形象,表达自身的情感。笔者在创作底稿时选取了传统绘画《八十七神仙卷》作为主题,这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制的一幅白描长卷,收藏于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该作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文献,对中国美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意义。传统绘画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可以为后人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和技法提供资料,促进了传统绘画及其装饰工艺的发展。

四、掐丝工艺选材与实验讲解

掐丝工艺的一般过程包括:第一,在铜线条上涂上胶。第二,检查丝的端口。第三,将有胶水丝的一面压在图的线稿上。第四,用手掐、翻成各种纹样形状与线稿的线条相符合。基本要求是必须保证掐丝线条不断,金属丝表面无胶、无划伤,且不能松动。

笔者在实际创作设计作品前进行了市场调研,寻找了多种媒介材料,例如,亚克力材质、卡纸、陶瓷以及软塑胶材质。这些材质虽各有千秋,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亚克力材质透光性非常强,最后在展现画面时,需要灯光的投射辅助,画面效果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而且亚克力板的造价高,重量大,所以不是本次设计的最优选择。卡纸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但是厚度薄,在上面进行掐丝创作,最后所呈现的作品极容易损坏。陶瓷材料虽然硬度高,但是它的制作成本高且不容易进行装饰,在烧制过程中难以控制温度,成品率低,所以笔者也放弃了这种材料。笔者对木料材质也进行了深入了解,常用的有榆木、水曲柳、柞木、橡木、胡桃木、桦木、樟木、楠木、黄杨木、泡桐、紫檀、花梨木、桃花心木、色木等,这类木材比较贵,使用期也很长。其中易加工的有水曲柳、泡桐、桃花心木、橡木、胡桃木,不易加工的有色木、花梨木、紫檀,易开裂的有花木,质地坚硬的有色木、樟木、紫檀、榆木。在多种木材中,有些木材密度大、质量重,且纹路分布也不均匀,有的容易变形和开裂,有的耐腐蚀性弱。经过实验对比,椴木具有耐磨、耐腐蚀、不易开裂、木纹细、易加工、韧性强的特点,所以本次创作选择了椴木板。

在掐丝材料选取方面,笔者寻找了多种材质,如铜丝、银丝、金丝、铁丝以及锡丝,但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反复比较,发现铜丝的颜色丰富且硬度适中,适合大面积创作。在画面完成之后,对于中间的空白部分可以进行选择性填充。填充材质也有多种选择,如彩砂或者丙烯颜料,可以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效果。

笔者节选某几种材料进行实验:①扇面。先运用印蓝纸在扇子上进行过稿,把铜丝线沾上胶,然后在扇子上进行压印,铜丝线必须与底稿对齐。②丙烯颜料。先运用印蓝纸在木板上进行过稿,把铜丝线沾上胶,然后在木板上进行压印,铜丝线必须与底稿对齐,最后用丙烯颜料进行填充,对于多余的部分,可以拿小刀进行剐磨,同时注意用刀力度要小,防止刮伤铜丝。③椴木板。先运用印蓝纸在木纹板上进行过稿,把铜丝线沾上胶,然后在木纹板上进行压印,铜丝线必须与底稿对齐。拿水胶与沙子进行充分搅拌,丝线间进行填砂,在填砂时要注意保证表面平整,防止表面凹凸不平。

五、掐丝珐琅的传统与创新

掐丝珐琅工艺经常运用在壶、罐子、香炉、杯子等器型上,以平面装饰点缀为主,无论是把名画装饰到传统立体器型上,还是把名画绘制到平面上,我们都需要对原来的工艺进行转变再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材料更加丰富,艺术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传统技法进行创新。例如,掐丝所运用的主要材料铜丝,具有立体且柔软的特性,将其应用在平面中会有一定的浮雕感。可以利用铜丝把以往传统绘画平面的造型变成立体的造型,把铜丝的特点展现出来,使整幅画面更加优美。

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在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同时要注重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对于各种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深度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到当代设计中,让当代设计充满底蕴,更持久耐看,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使传统文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得更加繁荣。

笔者查看了大量唐代器物,最后选择唐代的黄金錾刻莲花碗上的石榴纹与凤鸟纹,运用现代掐丝技法来探索唐代的技法和纹样。黄金錾刻莲花碗采用石榴纹和凤鸟纹相结合的方式,反映了唐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因为石榴纹寄托着古人对多子多福的期盼,凤凰在古代有着祥瑞、尊贵的寓意,象征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一派祥和之气。提取这些元素再经过重新布局,最终纹饰是凤穿石榴缠枝纹环绕碗体一周(见图1)。

图1 唐代掐丝珐琅艺术品摆件

六、掐丝珐琅实操创作展示

传统的掐丝技法会经常设计一些卷草的效果,但是大部分画面性的掐丝技艺灵活度更强,在制作画面时保证丝线挺拔不倒、不崩蓝(漏出线稿)便可以自由发挥。在制作时,要注意当代的新型材料与传统掐丝珐琅工艺的结合,因为我们主要是设计掐丝珐琅画,同时运用新材料、新工具来制作出符合当代需求的艺术作品。

以笔者之前所做作品为例(见图2),在创作时采用了冷珐琅工艺。冷珐琅的出现是一种创新,但由于这种创新工艺改变了原材料的性质和制作工艺,因而不被工艺美术界所认可。

图2 《八十七神仙卷》 贾皓宇/作

冷珐琅这项创新工艺继承了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关键性单项工艺技能:指丝与点蓝,其胎体由原来昂贵的紫铜改为多种可选择的平价材料木板;用计算机绘制底稿;掐丝材料由原来的金属改为氧化铝丝;铝丝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在胎体上,胶水选用市面上的粘丝胶。

七、结束语

在对于以往掐丝工艺美术史研究中发现,掐丝珐琅工艺最早是为王公贵族所服务的,以彰显王公贵族的身份地位,一直沿用到清末。而作为最底层的老百姓,并没有机会鉴赏到此类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欣赏到多种多样的艺术种类以及形式。工艺美术创作者需要加快对掐丝工艺的发展与创新,以求迎合更多民众的喜好,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铜丝珐琅丝线
铜丝“灭”火
改版升级啦!红丝线栏目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绣丝线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蜘蛛
快走丝线切割机的技术改进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弗得一窥画珐琅
辽墓出土铜丝网衣修复与复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