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之于心 赋之于形

2023-03-10 17:44孙丽君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感知

孙丽君

摘  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针对幼儿不敢动笔的现象,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外学习以厚积幼儿绘画功夫。文章提出可以通过具象感知,丰满绘画内容;通过过程感知,丰润绘画情感;通过多维感知,丰盈绘画表现的策略来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绘画表现力;感知

绘画是备受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会拿笔就会涂鸦。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度过了“涂鸦期”的他们却越来越不敢画、不会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幼儿绘画水平的下滑?幼儿拿起画笔的瞬间,他们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他们的不会画、不敢画中包含着怎样的求知渴望?罗恩菲德认为,经验范围的扩大,是艺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幼儿的美术活动与他们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名幼儿如果在美术的表现上出现了问题,可能不是因为技巧的障碍,而是由于经验范围的局限。的确,幼儿的绘画表现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幼儿头脑中积累的素材越多,绘画内容就会越丰富。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组织课外学习以厚积幼儿绘画功夫,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下面是笔者进行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具象感知,丰满绘画内容

具象是综合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无数单一表象以后,经过抉择取舍而形成的具体形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打开“五感”,引导幼儿留意、观察身边的具体事物,在观察探索中建立理性认知,形成具象;提供丰富的体验活动,帮助幼儿在绘画与真实具象之间建立起联系,在感知和表现之间架起桥梁。

1. 跟随课程主题,让“画”不孤立

具象是幼儿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受、多次表达的,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了的形象,带有幼儿独特的情感烙印。幼儿具象感知的过程是透彻理解、深刻掌握事物特征的过程。如果只有绘画教学中短时间的形象启发,那么幼儿只能简单枯燥地“为画而画”。事实证明,幼儿跟随课程主题所感知到的真实具象,往往成为绘画活动中厚积薄发的力量,它能使幼儿的美术创作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形象更加灵动。

例如,在绘画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房子”中,笔者以“欣赏各种建筑”为切入点,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房子、周围熟悉的小区,回忆旅游时所见到的拔地而起的高楼、清新的民居、神秘的城堡……幼儿的视野穿越千里,积极观察和思考房子的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感受不同房子或壮观,或厚重,或清新的美,获得积极、愉快的具象体验。当幼儿有了充分的感知后,他们的想象之门被打开。在后期的美术创作中,幼儿才能选择适合的绘画材料来创作表现,如选择黑、白、灰颜料来表现徽派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用油画棒在纸袋上表现城堡。在“未来的房子”设计中,幼儿大胆迁移和想象,创作出了许多富有个性、生动流畅的美术作品。

2. 贴近幼儿生活,让“画”有准备

经验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的。人在与自然、环境、社会不断地相互作用中,不断地改造与重组经验,获得新经验。教师应该确立回归幼儿生活经验的美术教育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选择与幼儿生命律动相契合的内容,借助幼儿对生活的体验,让幼儿充分地进行“经验的准备”,在生活实践中将知识与经验内化于心、融会贯通,让美术活动童真灵动、创意飞扬。

例如,家人是幼儿最初的生活认知,是他们绘画创作的重要元素。因此,笔者选择“快乐一家人”作为美术教学的绘画主题。活动开始前,笔者和幼儿一起搜集全家福的照片布置在相关区域,围绕全家福照片进行观察、比较、交流,了解家庭成员面部的主要特征,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对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或是闻到的样子。在经过丰富的经验准备后,幼儿的美术创作思如泉涌。他们会用多种材料细腻、生动地表现“一家人”的典型特征:长头发的妈妈、长胡子的爸爸、有皱纹的奶奶、戴老花镜的爷爷。他们也会踊跃地参与“给妈妈设计新发型”“给爸爸设计领带”“带着爷爷奶奶去散步”等一系列情趣化的绘画创作活动。尽管有的线条不是那么流畅,有的画面只有寥寥数笔,却因为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生活体验而显得格外生动、传神。

3. 顺应幼儿特点,让“画”有趣味

《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对美的体验,总是在接触事物时直接发生的。教师可以顺应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例如,在绘画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中,笔者将小动物尽可能多地渗透在幼儿的绘画空间:在幼儿园和班级饲养角喂养小金鱼、小乌龟、小鸡、小鸭等小动物,引导幼儿给它们喂食,与它们互动。幼儿通过细致观察、相互交流,了解了不同小动物的形体特点、生活习性,感受小动物的生动、可爱。这样的方式为幼儿的认知提供了实际载体,幼儿在与小动物的直接互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表象,避免了成人概念化的图式影响,涌现出丰富多彩的绘画作品,如“撕贴画的热带鱼”“手型印画的小鸟一家”“用皮球拓印可爱的小乌龟”“用油画棒圈涂鸡妈妈和小鸡”等。这时,绘画成为了幼儿抒发感知体验的独特窗口,作品也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二、过程感知,丰润绘画情感

过程感知的出发点是情感,幼儿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中,从全部情感积累出发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对于幼儿来说,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活动参与能拓展幼儿美术创作的内容,激发并强化绘画情感。幼儿有了情感,才会有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有充满灵性的美术创作。

1. 感知生命历程,怡情悦性

四季轮回是大自然赋予每个人的过程感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关注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中的生长变化:感知春天的花草萌发、树木吐绿,感知夏天的花海绚丽、枝繁叶茂,感知秋天的硕果累累、黄叶翩飞,感知冬天的草木凋零、白雪皑皑。幼儿在运用多重感官感知大自然多重面貌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真实的审美体验,在音美中感耳,在色美中感目,在意美中感心。他们会为一朵花开激动,会为一片落叶驻足,会为一枚果实欢呼,这种情感体验会逐步内化为幼儿自己的認知,融入生动的创作中。

例如,围绕绘画主题活动“幼儿园的树”,幼儿用在幼儿园的三年时光与树从容相处,欣赏树木不同姿态的美,感受其生命的生生不息。小班幼儿从观察春天的桃红柳绿开始,感受不同树木刚柔的美。中班幼儿寻找“最粗的树”“最高的树”“最美的树”,在比较、观察中了解树木的生长变化,感受树的生命力。大班幼儿手拉手与大树亲切地拥抱;躲在大树后玩“躲猫猫”的游戏;用脸颊贴一贴、用手摸一摸树上的“眼睛”,感受大树生命的律动。三年的幼儿园时光,幼儿在与大树多次接触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更有对生命的深情凝视和美好体验,饱含了深厚的情感烙印。

2. 参与活动过程,情动于中

幼儿对于自身积极参与过的活动,会有着特别深刻的体验和记忆。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过程中感知,积累丰富、真实的审美表象;指导幼儿关注周围的生活,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有趣的文体活动、外出参观游览等活动,引发幼儿情感上的共鸣,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

例如,在进行绘画主题活动“一起去劳动”之前,笔者引导幼儿亲历扫地、叠衣服、擦桌椅、择菜、种植等劳动实践,感受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带来的幸福。当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前期劳动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会唤醒幼儿当时参与劳动的记忆,他们用动作再现自己劳动时的样子,积极谈论参与劳动的感受。绘画时,幼儿用大片的红色表示自己参与种植时太阳晒在自己身上的感受;用低头弯腰的侧面动态刻画拖地的细节;用夸张的笑脸表达自己帮厨时的快乐……幼儿真实的过程参与,让活动跃然画纸;不同的情感体会,使绘画丰满生动。

3. 体验技法进程,入理切情

技法体验是教师为幼儿准备各种材料,使幼儿在与材料的探索互动中了解材料的特性,掌握使用方法,提升绘画表现力。在水粉画中,幼儿在不断的对点画、蘸色的尝试与探索中自然地掌握了使用水粉笔的方法,感受色彩叠加的美妙变化。技法是表达情感的支撑,而情感的激发更有利于技法的学习,两者缺一不可。借助情感表达,将绘画技法的教授转化为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

例如,在绘画主题活动“水墨丹青”的创作过程中,笔者没有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去教幼儿如何运笔,如何表现浓淡墨色,而是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掌握使用毛笔的技巧,发现色彩和墨色的变化规律,自然地达到掌握知识和技法的目的。首先,笔者组织学生了“水墨小趣”的欣赏活动,通过观看水墨大师作画的视频,使幼儿对水墨大师充满敬佩之情,萌生了“像大师一样”用毛笔蘸墨作画的想法。其次,顺应幼儿的情感需要,笔者用“和大师一起玩水墨游戏”的形式,用“大师的毛笔喝喝水、舔舔干”“大师的毛笔会踮起脚尖走”“毛笔躺下来休息”的形象比喻,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掌握中锋、侧锋用笔的技巧,感受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变化,在应用工具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技法提升,获得情感的宣泄与表达、满足与发展。

三、多维感知,丰盈绘画表现

多维感知就是对多维度信息的感知,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认知、表达等多方面为幼儿建立感知的立体环境,让幼儿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

1. 多感官参与,变模糊为形象

幼儿通过用眼去看、用耳去聆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悟,发现大自然和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认识、了解事物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表象经验。例如,在绘画主题活动“绘画兔子”的创作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视听去感知,还可以让幼儿用手触摸,并学一学兔子是怎么跳的,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有关兔子的整体印象。

教师还可以用亲自体验的感知方式,调动幼儿的情感。例如,在绘画主题活动“可爱的小鸡”的创作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自饲养小鸡、给小鸡喂食、带小鸡散步、观察小鸡变化等活动,与小鸡之间产生了情感。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将自己的情感再现“可爱的小鸡”美术创作中,画面内容丰富、有趣。

2. 多媒体辅助,变无形为有形

不是所有的绘画都有具体的实物可以近距离观察与欣赏。对于幼儿喜欢但又离生活经验有些远的事物,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搜集相关的照片、视频等,通过多媒体创设让幼儿身临其境的情境,为幼儿的绘画创作提供参考,激活幼儿的想象思维。

例如,在绘画主题活动“节日的烟花”中,笔者通过播放视频向幼儿直接呈现烟花绽放的美丽场景,身临其境般的视听震撼把幼儿思维中模糊的表象变成具体可视的图像,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欣赏、发现的热情。接下来的重点图片欣赏部分,笔者通过PPT播放图片,与幼儿共同对盛开的烟花的几种经典形态进行观察、欣赏。从流动的声色画面到精选画面的定格,从对烟花色彩的欣赏到对烟花构图特点的分析,不断丰富与提升幼儿对烟花审美特征的感知,为幼儿自主流畅地创作属于自己的烟花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多材料利用,变单一为丰富

美术活动离不开材料。一片秋天的落叶,一块光滑的石头,一堆废弃的瓶罐、纸盒等,都会引发幼儿的无限创意。教师要善于“慧眼识材”,充分利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有目的地探索尝试,让绘画表现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笔者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用多种材料代替纸张和画笔,如在瓶子上装饰青花瓷图案、在鞋子上画动物头像、在石头上画海底世界、在葫芦上画京剧脸谱、在纸袋上画城堡、用车轮滚画贴墙纸、用弹珠滚画做桌垫、用瓶盖和纸团印画地毯、用蔬菜的横切面印画装饰窗帘等。幼儿在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绘画材料的特性,不断地产生创意。

总之,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源自感知,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环境和立体的教学情境,遵循教育生态的规律,以感知启体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性,注重美术内容的生态性,强化美术过程的情感性,让幼儿在真实学习中,丰满绘画内容、丰润绘画情感、丰盈绘画表现,实现“感于心、思于形、联于境、动以情、赋以美”的艺术创造,最终达到愿说乐画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 王德育,译.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李光丽. 论水彩的表现中具象与抽象思维的衔接[D]. 青島:青岛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感知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教学系统设计探究
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学习过程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运用多种途径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研究
公共日语教学中认知理论的运用
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找准切入点,教活阅读课文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