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看不忍人之心

2023-03-16 01:55姚若茗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性善论利己主义意蕴

姚若茗

千年前,孟子有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这句名言还适用于当下吗?

何为“不忍人之心”?结合对课文所译“怜爱之心”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人们心中对不幸的一种怜悯,是对身边人的关注与关怀,是一种能感同身受的爱……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基于“性善论”提出的,但人的善恶真的是出于天性吗?比起先天,后天因素对行为举止的影响似乎更为明显: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日常的思考……这些决定着价值观,也决定了人们性格中的“黑白灰”。再說,人的善恶心也并非一成不变,凶恶之徒或许也会为跌倒的孩子驻足弯腰,温雅之流也可能会对衣衫褴褛的乞丐恶语相向。因此,我们很难断定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有“不忍人之心”亦不意味着一定会有“不忍人之举”。每个人都是或潜在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一般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心生“不忍”并选择救下孩子。但若相救意味着承担受伤风险,意味着忍受流言侵扰,你还会这么毫不犹豫吗?这时,“不忍人之心”似乎也失去了它最重要的作用:促使人行善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无意义。相反,只有心中长存“不忍”,一个人才不会走上歪路,而要真正踏上“至善”的大道还需看外部环境怎样,看个人抉择的力量有多大。

而在世界一体、相互联系的今天,仅仅有“不忍人之心”已经不够了,这还不足以有“不忍人之政”,更不能“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与他人、他国的友好交流合作,也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便需要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心怀“不忍之心”。对被破坏的山河心存羞愧,对失去家园的生灵感到可怜,视众生平等,感命运与共,知此消彼长,扬“不忍之心”行“不忍之举”,去修复、保护。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有更长远的未来。

千年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或许也不一定适用于社会,但其意蕴,依旧可以作为一个美好的目标与准则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编辑:李跃)

评点:张小群

文章对“不忍人之心”进行了辩证的思考,既挖掘了其对于当今社会而言立论不严谨的一面,也充分肯定了该思想对于个人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在素材运用上,从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切入,例子就是生活本身,朴实无华但又不乏动人的力量。

猜你喜欢
性善论利己主义意蕴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