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路径

2023-03-17 08:21赵江萍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工匠思政

赵江萍

(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时代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价值引领和质量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课程。[1](P10)如何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科学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泛指以“精益求精、专注耐心、专业敬业、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核心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进入现代社会,“工匠”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再局限于手工劳作行业,而是被扩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2020 年11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对新时代工匠精神深刻内涵作出了精辟概括,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1.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世界市场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准则,只有产品与服务质量过硬才能成为新时期各国竞争的核心,而工匠精神是确保质量的灵魂。因此,企业要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让中国制造以及社会发展持续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其精神内核,没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很难创造出色的成就和业绩。

全社会都应大力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技术工人的权利,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创造、崇尚劳模、关爱工匠的风尚,使技能工人更有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让创新才智充分涌现。

3.高职院校育人使命的需要

新时代工匠精神所包含的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等内涵与职业精神的要求高度一致。在高职教育中,除了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养成职业精神的融合,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小。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是让学生学会专业所需的技术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在道德、品行方面的素质,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自身修养、综合素质,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成就更好的自己;只有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形成属于自己的职业精神,才能打造无愧于心的职业人生。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更是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强大助力。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升质量的灵魂,必须切实把培养工匠精神的目标、内容融入各年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在行动上,贯穿育人的全过程。

4.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知识与技能是主要衡量标准,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及技能综合运用到将来的专业工作中。但在当今社会,人文品质和素养显得更为重要,真正的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是学生踏入社会的通行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三、高职院校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理解的现状调研

2022 年1 月,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调研对象主要包括云南省内多所高职院校在读学生、毕业学生,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表发布在“问卷星”。调研的目标在于,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如何在思政课中有效培育等问题。通过发放网络问卷的形式,收到有效问卷3 206 份。其中男生占40%,女生占60%;大一学生占79%。

根据问卷结果,43.5% 的学生认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观点。59.2% 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精神品质。54%的学生希望继承和弘扬工匠身上的优秀精神品质。45.9% 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他们了解、认识、提升工匠精神帮助比较大。在问及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时,因为教学内容笼统、不能很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占73%,认为教学手段单一的占67%,认为实践教学弱化的占68%,认为没有实用性的占60%。94% 的学生希望从思政课的学习中收获良好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86%的学生期待教师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讲述工匠精神。84%的学生认为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讲述工匠精神效果比较好。66.8% 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大有裨益,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培育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

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思政课堂、广播影视节目、新闻媒体等对工匠精神已有一定了解,也认同工匠精神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品质,希望自己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提升,能拥有这样的精神品质,助力未来的职业发展。在思政课中融入工匠精神,学生认为效果比较好,但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笼统,不能很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弱化,没有实用性。因此,要以问题为导向,将新时代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教学中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国家,关心人民的冷暖,增强使命感。挖掘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

四、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对策

1.主渠道思政课守正创新,增加育心吸引力

上好思政课,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教师自己也要有工匠精神。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示范,知行合一,紧密联系学生,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必须涵养高尚师德。思政课教师自身需严于自律、知识广博、勤勉治学、为人正直,成为学生喜爱和尊敬的老师。其次,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把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讲清楚讲明白,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牢固扎实,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要做到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

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替代,而是要突出重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各门思政课中。以高职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教育。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政课,结合优秀校友、本土先进模范人物典型案例,讲清楚新时代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织部分[1](P77),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敬业是对待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存的一种根本价值态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热爱和认同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基本途径。[1](P110)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工作,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要特别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强化、巩固作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通过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区、乡村做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中了解社会;到工厂、企业体悟工匠精神;参观红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革命先烈,学习红色精神,激发爱国情感;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寻找丰富素材,制作原创短视频,演绎微电影,宣传真善美。真正将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重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讲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进入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讲清楚我国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工业发展史,离不开一代一代劳动者,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进、敢为人先的工作作风。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先进人物精神,树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观。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可以采用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形式,通过思政教师讲述典型案例,学生情景演绎,辅以诗词朗诵、视频播放、绘画、手工、舞蹈等多种方式展示,让大家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加深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提高育人针对性

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思政课教师深入实验实习基地调研、实地走访企业、强化师德师风教育等方式,打造“工匠型”教师队伍,让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提升育人效果。在教法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实训基地,实施“校园课堂+企业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等形式强化岗位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容有效融入和渗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构建“课堂教学—校内强化实训—工程实践—顶岗实习”四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每个层次都包含知识技能目标和思想品德目标,逐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对精湛技艺的追求意识,使核心技能得到多层次的训练,意志品质得到多层次的磨炼。让学生体验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不精到精的递进过程,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3.思政课与实训实习教学相结合,提升育才实效性

工匠精神需要通过大量长期的实践活动的积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思想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二者融合的桥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常态化举行各专业的技能大赛,在顶岗实习和实验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慢工出细活”的道理,磨炼自己的意志品格,领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从而使其形成只有认真对待职业、对技能抱有敬畏之心,才能达到使技艺变得精湛甚至出神入化的境界;只有具有大国工匠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才能为自身成长成才增加动力,才能真正爱岗敬业。

4.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增强育德亲和力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浓厚文化氛围,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举办工匠精神学习研讨会、大国工匠事迹宣传活动、专业展览、主题演讲、辩论赛、微电影展播、技能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让校园处处都能体现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积极开展“请进来”活动,邀请优秀的企业家、技能大师、优秀校友进校园谈工作经验,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传授做人做事的经验和感悟,展示报国为民的情怀和精湛技艺,把蕴含工匠精神的职业意识渗透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作用。开展“明日之星”评选活动,选出学生身边传承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发挥朋辈教育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猜你喜欢
思政课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