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探析

2023-03-17 08:21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思政思想

杨 娟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1],网络技术的进步,让大众享有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各种思想的交锋也通过网络世界凸显,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作为“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新一代,网络泛娱乐化、传播模式去中心化和多元思潮的渗入等现象阻碍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探究实施教育的路径,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现实要求。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时代的要求

(1)网络环境中多元价值观冲突,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感。源自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频繁渗入网络空间,所宣扬的理念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意在破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影响高校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向心力的价值认同判断,削弱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2)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较高。网络资源的开放易得和信息交流的便利快捷,加之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世界接受度高,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获取方式使大学生对信息一知半解的接受,不能深入了解其本质,容易被错误思潮诱导,弱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地位。

2.国家发展的要求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结合国情得以特色化发展,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面对包括网络环境的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亟须在青年群体中加强警惕教育,防微杜渐,稳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3.学生成才的要求

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清晰了解历史使命,勇担时代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将“中国梦”根植于每一位大学生心中,汇聚成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力量。[2]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对身处其中的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的主力军,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能使大学生增进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奋斗的方向和获得奋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自觉提升自我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中国梦”和“个人梦”融合,实现自我价值。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态度不够主动

大学生最具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其思想和我国实现强国强民的“中国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认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建构的过程。”[3]网络时代,受接收信息碎片化方式的影响,一定程度降低了理论经典的学习效果,弱化了大学生认同过程的主动性。

2.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容不够准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但目前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一方面缺乏时效性、吸引力,使大学生对思政课关注度低,对课本理论产生一定程度的不接受。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为吸引学生,寻求教学方式的创新,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虽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但也一定程度忽视了对思政课理论的梳理和讲解,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深入了解度不够。

3.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情感不够稳定

网络的广泛使用,使互联网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渠道,网络信息管理的不易性和隐蔽性使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播不良社会思潮,鼓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妄图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基础。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又使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服从,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进行价值衡量。同时,网络凸显了个体的功利化特征,使个体更易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判断,易于助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了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情感态度。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

1.网络环境扩宽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渠道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的载体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课堂,新的载体不断涌现,新的场域不断产生,特别是互联网微传播媒介的层出不穷,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渠道,解决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让知识的传播和分享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网络环境还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了教育对新时代青年的吸引力。

2.网络环境提高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

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过与网络环境中的多元文化反复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理论层面弥补自身不足,巩固自身优势,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将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相融合,以互动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思考,顺应了学生个性化的诉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和吸收。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路径

1.坚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为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来源,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其中,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世界局势和中国实际,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明辨方向、看清本质。

(2)坚持以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使青年学生和国家需要同频共振,实现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让大学生自觉熟记于心,实践于行。

2.牢牢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1)激发大学生掌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高校要善于在网络空间中开拓教育路径,搭建网络平台,借助互动式、体验式的信息服务,使大学生在平等对话的传播模式中,成为了信息加工者[4],激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自觉将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内化为价值认同。主动将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提升价值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自觉在网络世界中发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2)教育工作者掌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动权。自媒体时代,人人得以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发表个人言论。教育者面对纷繁杂乱的网络空间时,要遵循教育的规律,维护广大学生的基本利益,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网络空间中开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平台新形式,牢牢掌握主动权。

3.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1)发挥网络交互性,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快速提升。目前流行的微媒体是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简短、便捷、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利用大数据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其思想政治水平,有针对性地推送信息,使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实现信息内容和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持续开展契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年龄特征的意识形态教育,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培育。[5]

(2)丰富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大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以文化人”,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学术、体育、艺术等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认知认同是认同的基础,一方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贯穿于文化实践活动全过程,让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扎根于大学生心中,培养学生独立自强的人格、拼搏向上的精神,自尊自爱的品质。另一方面发挥好校园传媒的正向作用,严守新闻宣传的政策和纪律,提高新闻宣传的深度和影响力,挖掘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角的正面事例,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做好价值引领,巩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认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过程,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价值认同。革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需求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程学习的时效性和目的性。同时,在进行课程思政育人的过程中,需根据学科特色,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4.引导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1)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法治约束力。完善保障互联网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做到全程化、全覆盖,确保教育可以切实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切实满足教育效果,实现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2)创新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方式。规范校园网络的使用,加强文明上网倡导,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加大正面信息在网络中的占有量,净化高校网络空间,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牢固占领网络思想主战场,抵御不良思潮对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同时,提高教师网络信息技术,主动探求青年思想特征,严格网络教育内容,拓展网络教育渠道,增进网络教育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网络发挥出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5.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

(1)增强共青团对青年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作为党的群团组织,共青团在引领青年和服务青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共青团将政治引领嵌入青年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青年路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反对和抵制泛娱乐化等不良思潮的影响。

(2)关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需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时代特征,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构建适合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采用平等交互式的沟通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

(3)重视回应热点问题的及时性。在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中,既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基石作用,还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回应网络空间中的焦点问题。以求真之心和求实之风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厘清网络乱象根源,在网络中系统地树立主流意识形态。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网络成为新的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问题,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