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球教学的意义与思路

2023-03-18 05:57王水泉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实心球体悟体育课

王水泉

编者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运动能力”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培养的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可看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支点。基于此,本刊“案例研析”总第56期话题以水平四(七年级)《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教学设计为例,就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能力”核心素养何以落地展开研讨,让参与研讨的教师对运动能力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对推动学生运动能力发展有了更开阔的思路。

多年前体育课上的投掷类运动有铅球、铁饼、标枪、手榴弹等,其中铅球最为常见,“三铁”(铅球、铁饼、标枪)也是以前学校运动会上常规投掷类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于安全考虑,加上被作为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中考规定项目,实心球在中小学体育课上的分量越来越重,“三铁”则逐渐淡出了学校体育的舞台。除了安全因素之外,实心球教学的意义何在?如何设计、实施实心球教学更符合课程教育的本义?

一、实心球教学的意义

通常的实心球教学以“投得远”为导向,在指导学生快速、有效掌握规范投掷动作技术,提升学生力量素质(力量、爆发力、协调性等)两个方面出现了不少成果。富有创意的辅助练习方式被开发出来,核心力量训练(功能性训练)的训练方法被引入课堂。这样的思路或许契合体测、中考的导向,但是否高度契合课程教育的应有之义?

体育课,首先是“课(课程、教学)”,其次才是“体育课”。从“课程”的含义看,课程教育的根本在于传承体系精选的人类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是学科不同,所传承的文化(知识)及相应发展的认知能力不同而已,体育课同样如此。体育课是借助身体运动行为传承以竞技运动(Sport)为主的身体运动文化,发展运动认知能力。从“教学”的含义看,师有所教,生有所學,方能谓之“教学”。这是体育课与运动训练、身体锻炼的区别所在。教学,可粗略解释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是借助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实现两个主体(教的主体、学的主体)之间的对话。学习(学的行为)即认知,因而,教学也可解释为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干预学生的认知行为。

由上可知,实心球教学以“投得远”为导向,一味地反复性机械练习(动作技术)有违“课程”“教学”的本义。我们需要清晰的是,实心球只是一个范例、一个素材、一个载体,与“投得远”相比,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悟“如何投得远”,而在课程、教学意义上,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实心球教学设计(教材加工),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内容,发展体育学科方面的一般能力。因为,发展相应学科方面的一般能力才是中小学课程教育应有之义。语文课教授诗词歌赋,各种文体并非为了让学生朗读、背诵、理解那些范文,也并非为了培养文秘、作家等特定职业从业人员,而是借助那些范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方面知识(内容),发展听说读写方面的一般能力。体育课上教授实心球,同样不能止步于单纯掌握实心球动作技术,将实心球投远,实心球只是投掷类项目中的一个范例,应该借此引导学生领悟投掷类运动的技术、规则、乐趣等,发展学生投掷方面的运动认知能力。

二、实心球教学设计与实施思路

讲解、示范所谓的正确动作,然后让学生练习,这样的教学思路偏重的是给出“标准答案”,至于这个“答案”究竟何以“正确”,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学生也未必清楚,因为体育教师常常忽略获得答案的过程。现实中教师也往往执着于“结果”,遗忘牢靠结果依赖于充实的过程。“充实的过程”也可理解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中的“知其所以然”。从课程、教学的本义来看,实心球教学设计与实施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用流体力学解释如何踢出“香蕉球”(足球),打出“旋转球”(乒乓球),通过做功原理解释“超越器械”(投掷项目),这些力学原理上对技术、动作的解释属于“知其所以然”,但这属于概念认知意义范畴,而非运动认知。体育课主要以身体运动行为的方式呈现,主要依赖于运动认知。

投掷类运动、动作大致可分为“投远”和“投准”两大类。标枪、铁饼、铅球属于典型的“投远”类运动,投壶(古代项目)、飞镖、套环、保龄球则属于典型的“投准”类运动。古人用标枪打猎,战场上扔手榴弹、手雷要求既投得远,又投得准。棒垒球投手投出的球则要求又准又刁钻。现有实心球教学主要属于“投远”类。围绕如何投得更远,现有教研成果主要在准备姿势、持球位置、发力顺序、出手角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在如何让学生切实体悟到那样做的合理性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探讨。这是引导学生在运动认知意义上“知其所以然”的一个努力方向。对与错相对,知错方能改,知道何为错,才能深知何为对。投掷实心球教学以“如何投得更远”为中心课题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悟到“如何投得更远”,教师有意让学生体悟投不远,或许更有效,即有意设定学生“试错”的教学情境。“试错”对应的正是“知其所以然”。围绕“试错”设计、实施投掷实心球教学,可采用如下思路。规范的投掷实心球,一般将两脚前后站立作为标准姿势,为了让学生切实体悟到这种姿势的合理性,可采用两脚平行站立与前后站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哪种姿势更稳定,更好发力,投得更远,还可变换两脚前后间距让学生体验。为了让学生体悟出手高度与投掷远度的关系,可采用坐姿、跪姿、站姿对照练习的方式,此种方式也可用于让学生感悟全身发力与投掷远度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体悟持球位置与投掷远度的关系,可采用头前上方持球、头上方持球、头后上方持球对比练习的方式,这种方式还可结合仰头与否。

以“如何投得更远”为中心课题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一个单元)内应该及可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通常认为实心球能够投多远由个体的技术与力量(体能)两个条件决定。在课程、教学意义上,在限定的教学时数内,与力量相比提升学生投铅球的技术、动作的质量显然更为合理、更为现实。明确了这一点后,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投得远”转向“如何投得远”将成为教学重难点。“如何投得远”实际上就是“如何做到全身协调发力”,更直白地说就是“如何用全力去投”。为此需要让学生体悟到“全力”并非蛮力,是“脚—膝—髋—肩—肘—腕—指尖”依次协调发力。这是投掷实心球教学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多数“投远”类运动、动作教学的共同任务。

从投掷类运动、动作的高度,设计与实施实心球教学时,可以跳出“投得远”、规范动作的框架。可设计帮助学生感受投掷不同大小、不同重量实心球的教学情境,感受与投篮球、投垒球、推铅球不同身体感觉的情境。可选择大小、重量适宜的实心球设计单手投、双手投,前抛、后抛、侧推等不同投掷方法的教学情境。可设计类似打保龄球(以矿泉水瓶为目标物)、投或滚到不同远度目标位置、投或滚到标靶(地上画出类似射击的靶子)等“投准”的教学情境。在设计“投准”类教学情境时还可变换实心球的重量、大小,变换不同场地(地板、水泥地、塑胶跑道、草地,平面、斜面、不规则地面)。

另外,为了落实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的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可参照“目标跳远”“8秒钟跑”的思路进行实心球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关注点从与其他人比转向与过去的自己比,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概括而言,在体育课上,投掷实心球只是一个素材,应放眼于课程、教学,从投掷类运动、动作共通课题的高度对之进行教学设计(教材化)。与“投得远”相比,引导学生体悟“如何投得远”才是投掷实心球教学的根本,为此需要教师有意设计“试错”的教学情境。而跳出“规范动作”的框架时,投掷实心球的教学设计将更加丰富,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多样的投掷体验。

猜你喜欢
实心球体悟体育课
“学、练、赛”一体化在实心球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为例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育课
让实心球“飞”起来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体悟书法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