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声响巧感知 优化投掷发力关键一环

2023-03-18 05:57韩庆敏霍磊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挥臂实心球弹力

韩庆敏 霍磊

前掷实心球能有效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协调性,是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运动能力”的载体。在前掷实心球过程中,最后的挥臂鞭打用力是投掷动作的关键一环,此环节中易出现“没有鞭打动作”“用力鞭打意识不强”“鞭打用力不够”等问题;教学中如果只用“远度分值”判断强化“最后鞭打用力动作”是否有效,会导致学生只关注“得分多少”,是以“结果导向”兴趣点,而忽略了运动过程中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被弱化,不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理念的落实。

为有效解决实心球前掷最后鞭打用力的关键问题,笔者在实心球教学过程中从信息加工(知觉—动作)模型出发,兼顾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利用“声响”外化运动技术,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为优化成绩、发展运动能力奠定基础。

一、研析关键 感觉刺激

“最后用力鞭打动作”属于身体“暗默知”的范畴,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将“鞭打动作”的运动经验形象“翻译”成学生的运动感知觉,所以此过程必须由学生“切身体验”才能掌握[1]。换言之,课堂实践中学生必须依托各自形成的运动经验,才能逐渐形成新的运动感知觉,最终发展了投掷远度的能力。而根据信息加工(知觉—动作)模型可知,人们基于内外环境信息进行感知和采取行动的方式,是理解动作发展和行为的基础之一,外界的感觉信息输入越多,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越明显,动作输出反映越强烈。其中外界感觉信息,如光线、声音、触摸等,是非常重要的感觉输入,并伴随着大脑指挥各系统协同完成动作整个过程,此过程既是运动技术过程外显化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动作发展的过程导向。

由此,在“最后用力鞭打”动作执行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知觉信息反馈进行动作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过程化”,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运动经验,最终使投掷远度的能力得到发展。

二、巧妙感知  技术外显

“动作控制的实现主要依赖人体的感觉系统,来自感受器传入的信息对人体的运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新动作学习阶段尤为明显”[2]。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小学阶段已有实心球的学习经验,由于知识积累较少,运动经验尚浅,对投掷动作运动认知较为薄弱,因此,在七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积极调动身体的感知,让眼睛、耳朵、肌肉等器官获取更多的感觉信息,在动作执行过程中利用不同感觉信息的“反馈”进行有效的动作控制和调节,以便更好地发展投掷运动能力。

笔者在实心球教学过程中从信息加工(知觉—动作)模型出发,兼顾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利用“声响”外化运动技术学习,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为最优成绩奠定基础。

1.课件“声效”直观发力

从实践来看,在投掷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对投掷动作的技术整体感知,形成完整的技术概念,明白“鞭打用力”的原理,才能在后面的学练中让“用力鞭打”意识增强。笔者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通过信息化教学帮助学生对该动作直观地学习,让学生明白在运动能力维度不同阶段“鞭打用力”的有效方法。

在学生学练初期,教师收集优质的实心球投掷视频素材,在电脑端对视频素材进行编辑处理,通过标红投掷路线、增加特定声音、配合夸张音效等方法,利用多媒体音频与视频结合,形成课件,将鞭打技术的关键点外显为形象的可观察的“声效”信息,借助平板电脑(手机)或户外操场大屏幕播放,让学生明晰实心球投掷在最后用力运动轨迹路线上的发力点和时机。如,实心球“最后出手”时,教师在动作视频中配以爆炸声和爆炸图标(图1)。

在学生学练纠错阶段,教师或同伴利用平板电脑(手机)拍摄学生练习动作,让待纠错的学生对照视频中自己的练习视频“发声”,说一说自己练习动作待提高的地方,如观察确定练习过程是否做出“鞭打用力”动作,再说出在练习过程中肢体空间位置有没有正确有效地发力,最后带着待解决的问题再次观看平板电脑(手机)或大屏幕的课件视频,以此提高学生的运动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优化技术的能力等。

在学生学练提高阶段,通过多媒体画面与音效视听结合(练习中伴随发力的音效和出手轨迹的画面),创设投掷练习情境(图2),刺激学生上下肢连贯用力,把握挥臂拨球发力的节奏和迅速用力的时机,同时结合实心球落地不同分值进行评价,以此培养练习中身体控制和反馈的能力。

2.出手“呼声”强化发力

在武术等项目的习练过程中,一招一式间会有不同发声,目的是让练习者的声、气、力合为一体,刺激神经兴奋,调动部分肌肉,便于更好地发力。在前掷实心球过程中,常遇到学生动作有气无力“软绵绵”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多是因为没有用到腰腹的力量。而且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很多学生羞于表达,不像小学课堂那么活跃,上课气氛稍显沉闷,这样的场面不利于最大力投实心球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为解决最大力量发力问题,在课前设置了“哈哈”呼号互动,组织学生双脚前后开立,双手摸腹部,后仰深吸一口气,眼看前上方,蹬地收腹前摆,短促有力地发出“哈”声,目的是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声、气、力合为一体”的气息助力方法。在课中学生在投掷实心球时,要求学生持球预摆后仰时深吸一口气,在快速挥臂鞭打至最高点时发出“哈”声,促使学生用最大力气将实心球掷出。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专注力,营造练习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其中,树立自信心;二是“哈”声的发出能促使听觉系统接收信息,给予脑部中枢神经即时“目标信号”,促使运动神经冲动、肢体速度加快、力量加强。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笔者还组织学生尝试无声与有声投掷远度的对比,找出更适合自己的投掷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其他运动中是否也可以运用“呼”声增强运动效果,以此培养学生思考意识和迁移运用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在一名学生练习时,另一名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旁边采用“哈”声助力指导,既能够给予练习者快速出手的信号提醒,把帮助者的“切身体验”传递给练习者,也能进一步强化帮助者对运动认知的理解。

3.器材“声响”优化发力

在日常实心球教学中,教师常常结合投掷技术特征和弹力带阻力变化特点,采用拉固定在高处的弹力带进行抗阻练习,以规范学生“背弓”和最后用力鞭打等动作技术。在练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因不清楚弹力带工作原理,误以为用力越大效果越好,出现用蛮力拉拽弹力带而导致上肢生硬僵直、挥臂鞭打效果不明显的现象;还有的学生把握不住弹力带的“松紧回缩”节奏,出现了动作消极被动、衔接不流畅、挥臂速度慢等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弹力带进行加工,在学生手握弹力带的后方悬挂小铃铛,并用胶带固定防止小铃铛脱落。改造后,学生在用力牽引弹力带过程中,弹力带从快速牵拉到突然制动,小铃铛在顿挫震动下发出声响,让学生对最后用力鞭打过程中“积极主动加速、发力,增加出手速度”的要领能够在听觉上判断,以此反映出手速度,同时激发全员参与的热情。

练习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手持实心球挥臂的感觉,可用网兜包裹实心球与带响铃的弹力带结合并固定(图3),这样学生可以在固定持球手型的情况下练习快速挥臂的动作。练习过程中,网兜中的实心球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变换不同的重量,以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也可把网兜中的实心球由轻到重逐步加大重量,通过重量的渐进递增不断优化学生挥臂鞭打动作,提高上肢末端鞭打速度及制动意识,增强各环节间连贯性,提升学练效果。

“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可简单理解为通过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就可做出判断……”[3]。从信息加工(知觉—动作)模型出发,把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最后用力阶段挥臂鞭打技术进行外化,设计直观的学练,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悟理,在可察觉的声响中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运用技术,发挥最大力量,在不断积累的运动经验和认知中提升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贾齐.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8-59.

[2]王树明.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87.

[3]王水泉.从“运动能力”到“运动认知能力”[J].中国学校体育,2022,41(11),2-3.

猜你喜欢
挥臂实心球弹力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学、练、赛”一体化在实心球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为例
让实心球“飞”起来
扪心自度
游镜泊湖
天天挥挥臂有奇效
弹力球
挥挥手臂 益寿延年
怎样提高实心球运动成绩
借助实心球进行田径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