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

2023-03-20 10:17孙昕昕阮全友
译道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孙昕昕?阮全友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理念。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及批评话语分析,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方法,从传播状况、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层面对美媒近十年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理念在美国报道较少,受关注度较低。其所蕴涵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基本上都被美媒扭曲。本研究深度把握中国话语在美国的传播状况,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旨在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故事。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媒体;译介与传播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一、引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也是应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各种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十年来,这一理念通过各种国内外重大会议、论坛、外交活动等场合广为传播。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写入十九大、二十大报告,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际上,该理念也多次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的重要文件中强调,成为推动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秩序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规范。该理念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受到了国外新闻媒体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报道。目前,全球新闻舆论场仍然呈现出“美英垄断,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而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偏见也依旧存在且未有实质性改变。这一背景下,厘清美国媒体对中国话语的构建,对症下药,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有利于有的放矢地推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助力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

二、相关研究综述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过去的十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国内学者、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通过知网检索,截至2022年10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的文献有6000余篇,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溯源。卢德友(2014)、毕文锐、马俊峰(2017)等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等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源。(2)思想内涵。储峰、张希中(2017)、谢文娟(2018)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3)时代价值。韩庆祥、陈远章(2018)等认为其有利于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朝着互利共赢、和谐共存的方向发展。(4)现实挑战。董俊山(2017)、廖红霞(2017)、徐敬宏等(2022)、王义桅等(2022)从学理的角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就此尝试提出解决方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

综上,国内学者多关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和解读,并取得一定成就。此外,部分学者也开始从实证的角度讨论该理念在不同国家传播状况,如,关世杰(2017)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美国民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态度;许文胜、方硕瑜(2020)和自正权、吴洁(2022)分别探讨其在G20国家和东盟国家译介和传播状况。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着国际话语权,占据着舆论高点,影响着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的传播,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因此,基于国别区域,进一步深度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美国的传播状况,探究美国媒体对其的话语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理论,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厘清中国话语在美国媒体译介和传播状况,利于我们对症下药,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结合了批判话语分析和语料库方法,旨在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状况。批判话语分析将话语和社会权力相联系,通过话语分析,揭示隐含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Fairclough,1989)。作为代表人物之一,費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1995)将文本分析和社会批判理论取向相结合,提出三维话语模式,即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文本分析关注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语言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关注于文本的生产过程和解释过程;社会实践将话语置于意识形态关系中,揭露话语如何为社会意识形态服务。批判话语分析有助于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社会问题,但是,分析过程往往会因为样本数量较少、文本选择不具有代表性以及分析过程主观性太强,而备受争议。而“大型语料库为话语分析回归真实数据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Beaugrande,1997),也因此可以为批判话语分析提供大量的样本,使文本分析可以基于自然发生的语言结构和形式,而非靠直觉感知的语言现象进行(苗兴伟、赵云,2019),减少了研究者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或者解释不足的状况,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适度和可信性。

(一)语料收集

本研究选取的语料来自道琼斯Factiva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纸、期刊、杂志、通讯社新闻。本研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同英译本为关键词进行检索: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community of common future,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及其对应的中文拼音“renlei mingyun gongtongti”。将语料来源设置为美国媒体新闻,新闻文本语言为英语,检索时间为2012年11月—2022年10月,共检索到256篇新闻报道。经人工筛查,去除重复样本,得到有效样本198篇,并自建语料库,简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语料库”。

(二)语料分析

首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译本为检索词,总体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美国媒体中传播状况。其次,结合批判话语分析的三维话语模式,从关键词、词从、索引、新闻标题分析、词类搭配以和物性分析等维度对话语进行分析,探究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理念的话语构建。此外,本研究使用AntConc 3.5.8软件,以布朗语料库(Brown Corpus)作为参照库进行关键词和词类搭配分析。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美国的传播状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美国的报道趋势

总体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美国报道数量较少,受关注度较低。如图1所示,在2013—2022年期间报道数量呈现出逐渐增高状态,于2018年达到峰值(64篇),后于2020年达到次峰值(38篇),但均未破百。与美国报道数量形成鲜明对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截至2022年3月,在道琼斯Factiva数据库中检索其在国内报道状况,数量达到了54,900篇,总体上呈现国内“热”和国外“冷”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18年成功举办四场主场外交(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年),而美国媒体的报道高峰与中国举办一系列外交活动的时间恰好重合,这说明中国成功举办的系列主场外交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美国的传播。

(二)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媒体分布

图2的统计结果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美国媒体报道的分布情况。报道数量位列前10的媒体分别是美通社(PR Newswire)、美联储新闻(US Fed New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美国国务院新闻稿和文件报(State Department Press Releases And Documents)、美国国会文件和出版物(Congressional Documents and Publications)、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美国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其中,报道数量最多的媒体的是美通社(PR Newswire),其次是美联储新闻(US Fed News),共占总报道数量的28%,其报道态度基本上是中性或者正面。紧随其后的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以及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共约占总报道数量的29%。这三大报纸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本上持审视和怀疑的态度,并且逐步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认为中国所构建的协商民主带有专制色彩,对“自由世界”构成了威胁(Washington Post,2020,What does China want?)。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各译本在美国的报道趋势

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各译本的年度分布图

(图3),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译本的报道趋势。2015年出现第一个报道高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命运”倾向于被译为destiny,尤其是common destiny。2018年出现第二个高峰,“命运”一词常被译为shared future,这个与2017年中国外文局及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将官方译本改为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有关,也因为该译名与联合国话语中的“共享未来”非常接近(王义桅,2022)。但是这段时间译本中的介词选用在美国媒体中有一定差异,位列第一的of,其次是with。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之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各译本交替使用,2020年之后“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使用次数遥遥领先,而其他译本呈现出回落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版逐渐趋向统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术语翻译需要尽快地实现政治等效性,充分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理念,减少在美媒传播过程中造成的误解误读情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类前途和命运,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而提出来的重要理念,目的在于追求和平、发展、合作、进步为主题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译本“share futured”逐渐代替“common destiny”,能有效传达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描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强调世界各国应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五、话语实践

(一)报道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分析可以提炼出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的特征词汇,将其分析归纳后,可以挖掘出该报道热点和相关主题,了解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构建。本文选取布朗语料库(Brown Corpus)作为参照语料库,使用AntConc 3.5.8检索语料库文本,按相关性进行排列,获取前100个相关性较高的关键词,其主要涉及“关键人物”(图4)“关键属性”(图5)以及“相关主题”(图6)三类。

如图所示,关键词字体大小与其对语料库特征词汇的代表性成正比,字体越大表示其越具有代表性,具体分析如下。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者

在报道关键人物象限中(图4),涉及中美兩国国家领导人和相关官员,关键性最高的是Xi(习近平),紧随其后的分别是“Zhao”(赵立坚)、“Jingping”(习近平)、“Wang”(王毅)和Communist(共产党党员),反映出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官员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发展以及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但是通过检索“Xi”“Zhao”“Jingping”和“Wang”的高频搭配索引行,结合其上下文语境,发现美媒刻意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有意凸显意识形态的竞争,认为是中国对其的意识形态输出,而忽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进行阐释,让其保有距离感和抽象性。

2.突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弊端,营造中国威胁论

图5聚焦于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属性的关键词。其中显著性较高的关键词包括:Global、International、 shared、Pacific、Economic和bilateral等。图6反映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议题,具有代表性关键词分别是Cooperation、Pandemic、Security、Covid、Development、Leadership、Governance和Rejuvenation。结合高频搭配索引行,具体分析如下。

(1)关注国际秩序(global,united,International,

Pacific,governance和bilateral)。为了进一步探究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的话语特征,本文检索关键性最高的关键词:Global。按照MI值排列,MI值越高表明两个词的搭配就越强,选取前20(见表1)。

如表1所示,Global常与governance(治理),leadership(领导地位),ranking(地位),preeminence(领先),dominance(支配),hegemony(霸权),leader(领导者),order(秩序)等词搭配。结合上下文可发现美国媒体认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为了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新格局。它们表面上称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多元化,强调世界各国都可以参与管理国际事务,避免两极分化;实质上谴责中国之所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是为了逃避国际责任,冲击现行的国际秩序,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

例1:Because under the headlines if you will, of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r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is what has been called the reform of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reform of global governance seems like, in a straight statement seems like a good thing. The world has changed. Some of these institutions to change a little bit with it.(Washington Post, 2020, What does China want?)

(2)关注经济利益(belt,global,international,

countries)。美国媒体将其与利己主义和重商主义挂钩。美国媒体虽然声称中国所提倡的“一带一路”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往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不断暗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霸权的遮羞布,更是中国国内经济放缓、生产过剩之际,寻求国际市场的手段。

例2:...as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 most cynical critics regard them as a thin fig leaf disguising Chinas quest for global dominance and merely a means to find markets for overproduction as its domestic economy slows. (Washington Post, 2018, China is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a post-American world order)

(3)关注抗击新冠病毒结果(pandemic, coronavirus, covid)。部分媒体企图将病毒政治化,否定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抗疫成果,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战略,为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体系的优越性。

例3:This is all part of a strategy to show the Chinese system as superior while painting the United States as chaotic and bumbling in its response to the outbreak, analysts say. To show Xi as a benevolent leader not just of China, but of the world. “....And it dovetails very nicely with the persistent message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at all of humanity is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in which China is a leading power,” he said.(Washington Post, 2020, Under fire over coronavirus response, China turns to a familiar fall guy: Trump)

(二)新聞标题分析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和评价,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让读者迅速抓住新闻的中心要点。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美国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新闻报道的标题,洞悉美国媒体如何构建话语,影响读者的认知。新闻标题类型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故意挑起矛盾式

这类标题往往会涉及中国和美国两个主体,渲染中国崛起对美国造成的威胁,陷入零和博弈陷阱。将中国所提倡的一系列行动和理念视为对当前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格局的挑战,企图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新的世界格局,刻意渲染中美冲突。

第二类:反讽式。这类新闻表示的某些情感和评价往往与实际上暗含的截然相反。表面上看似客观描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实则是扭曲、抹黑,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第三类:强势中国式。这类标题往往将中国置于主语,强调中国对他国的规训和督戒,有意构建中国“强势形象”,营造中国威胁论。

第四类:肯定式。这类标题较为客观公正地向受众传递中国渴望合作共赢的理念,肯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包容的全球贸易合作新机制,有利于促进和实现各国互相合作。这类报道主要集中在美通社(PR Newswire),约占总报道的15%。

(三)词汇层面

本文使用AntConc 3.5.8,检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同译本,考察其词汇搭配,重点考察MI 值大于3的实词,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不同的名词或者名词短语所指,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搭配的名词,可以反映美国媒体对该理念的认识。

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新型外交关系(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全球主导地位(global dominance),理念(concept),美国媒体常用这三个名词代指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類命运共同体”与“新型国际国家关系”搭配使用的频率最高,虽然承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当今世界构建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但是对“新型国家关系”的理解与中国所提倡理念内涵大相径庭。美媒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地缘政治博弈挂钩,认为中国所提倡导的“新型国际秩序”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冲击,最终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不断暗示中国所造成的威胁,营造“中国威胁论”,呈现出消极、诋毁的态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主导地位”搭配时,美媒从利己主义和重商论揣测共赢背后的真实意图,认为中国的倡议是为了发展壮大本国经济,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经济圈,让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依赖中国,最终服从中国的政治要求,这是典型的美西方霸权主义思维。

例4:It appears to have learned lessons from both the rise of the British Empire (piracy is quite a good primer) and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Glasnost can cause chaos). Although its trillion-dollar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backbone of its bid for global dominance, has recently suffered some setbacks, China maintains a clear strategic outlook.(The New York Times,2019,Is There an Upside to Brexit?)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理念”搭配时,一方面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优点,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仅仅停留于空洞的宏观理论层面,暗示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具体的行动支持,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会冲击现有的国际秩序,取代美国的霸权地位,最终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不断暗示中国威胁。

例5:The plan bears a suitably benign and innocuous title --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 It is, in short, entirely vague. It contains no specific action points and no tangible outlines of a new world order.(The New York Times, 2020,China Doesnt Want a New World Order. It Wants This One.)

(四)语法层面

及物性是一系列的选择,通过这些选择,说话者、过程的参与者与过程相关的环境成分构建说话者外部世界的过程经验及其所感知的内部世界的过程经验。而语篇中所选择的各类及物性过程蕴涵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Fairclough,1995),因本文通过及物性分析,揭示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及物性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六种过程(胡壮麟、朱永生、李战子,2015)。本文主要涉及两种过程类型:关系过程和行动过程。在这两种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要充当4种语法功能,分别为(1)动作者(2)目标(3)环境(4)载体与属性、识别者与被识别者。

由图8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当“动作者”和 “载体与属性、识别者与被识别者”的比重最少,但是,作为动作目标时,出现的频率最高,具体分析如下:

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动作者时,可以用来描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美国甚至世界所作的具体事情,有利于受众了解人类命运共同具体含义以及其现实意义(例6),通过语法分析发现,这类内容鲜有提及,仅占总报道的4%。

例6:“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动作者)seeks to help Americans explore their history and build a more inclusive future, Smithsonian Secretary Lonnie G. Bunch III said in an interview Monday afternoon.(2022, Washington Post, Smithsonian gets $25 million grant for program on race)

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小句中作为载体与属性、识别者与被识别者时,可以将不同的属性或者身份附加其上,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的解释,说明人们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或者有怎样的特征。分析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上被定义为一种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型国家关系,是对当前国际秩序的一种挑战,情感态度呈负面。

例7: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mankind, sometimes translated as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识别者), is a phrase used by the to describe a stated foreign-policy go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被识别者)(Washington Post,2020,Smithsonian gets $25 million grant for program on race)

例8: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识别者)is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被识别者)in which China is a leading power.( New York Times, 2019, War on the Rocks)

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事件发生环境时,美媒更多强调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损害了美国的既得利益,认为中国赢了两次,而不是双赢(win-win),质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可行性。

例9:Behind the propaganda vaunting “win-win” cooperation an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环境)China has long aspired to catch up with and then surpass the United States technologically, economically and militarily.(Washington Post, 2020, Pete Buttigieg: China wants four more years of Trump)

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动作目标时,出现的频率最高。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目标时,动作发起者或者引用来源常常是中国共产党或者习近平总书记,塑造中国政府或者中国领导人“强势形象”和“强权作风”,同时也不断暗示意识形态的斗争,将理念认为是中国对其的意识形态输出。

例10: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who visited Nepal in 2019 and agreed to send a team from his country to determine the height, said the agreement will establish an “even closer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目标)to enrich the countries and their peoples.” (Washington Post, 2014, Chinas Belt and Road Forum lays groundwork for a new global order)

六、结论

总体上,人类命运共同體理念是中国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其译本将话语风格和修辞手法等纳入目标语中不断地完善,试图充分准确地传达出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含义,避免造成异质文化中的受众难以理解和接受。虽然这一理念通过中国举办的多次主场外交走出国门,美国媒体也有一定的报道,但随着近年来中美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该理念在美国传播中受到的限制是非常明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基本上都被美国媒体扭曲,中国话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亟需改善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经过了百年的奋斗,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地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其中,挨打和挨饿两大问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足发展已基本解决,而解决挨骂的问题还需要继续长期的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美媒的传播现状,是我们在国际话语体系中遭受话语诋毁、话语攻击、话语陷阱和话语屏障等“挨骂”问题的具体表现。

为了在国际社会中推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代表的中国话语传播并获得广泛认同,中国应采取多维度措施。首先,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多边机构,特别是那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关的领域,如全球卫生、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在这些领域取得实际成果,有助于提升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效能。其次,加强外交宣传,利用国际媒体和社交媒体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包括制定战略性宣传计划,以确保理念能够传达给不同文化和语境的国际观众。此外,通过文化交流和人际互动来加深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支持国际学术研究和提供留学机会,中国可以为理念的传播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中国应该以身作则,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以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展示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这将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信任,从而更有力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和认同。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The Story of Discourse Analysis[C]//van Dijk,Teun A(ed.).D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London:Sage,1997:35-62.

[2]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Longman,1989.

[3]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4]畢文锐,马俊峰.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述评[M].教学与研究,2017(3):85-91.

[5]董俊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困惑与破解[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7(2):111-124.

[6]关世杰.美国民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态度研究[J].国际传播,2019(2):10-23.

[7]韩庆祥,陈远章.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逻辑[J].理论导报,2018(6):11-13.

[8]胡壮麟,朱永生,李战子.系统功能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71.

[9]廖红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与路径思考——以我国社会历史变迁为视角[J].理论观察,2017(1):33-35.

[10]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J].求实,2014(8):40-44.

[11]苗兴伟,赵云.批评话语分析的议程设置与路径演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5):1-10,159.

[12]王义桅,江洋.西方误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维分析:利益、体系与思维——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道[J].东南学术,2022(3):44-52.

[1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1-18(2).

[14]谢文娟,张乾元.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位一体”——学习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2):56-64.

[15]徐敬宏,袁宇航,巩见坤.中国国际传播实践的话语困境与路径创新——基于文化语境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2(7):10-16.

[16]许文胜,方硕瑜.“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在英语社会的传播与接受——基于G20国家新闻报道的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20(4):82-95.

[17]张希中.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维度内涵及价值意蕴探析[J].行政与法,2016(2):1-6.

[18]储峰,张希中.“势”“道”“术”: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7(1):1-7.

[19]自正权,吴洁.“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与接受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2):96-101.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Vis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United States

Sun Xinxin Ruan Quanyou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Abstract: The vis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n important idea in Chinas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This paper analyzes news reports in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 about this vision from four perspectives, namely its general situation in American media, text analysis, discourse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 It finds that this vision is rarely mentioned in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 and does not capture the general attention of the US public. Moreover,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wisdom and connotation of this concept, such as its view of international power relations, common interes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lobal governance, are generally distorted by the American media.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poses targeted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discourse, thus telling Chinas story to the world and conveying Chinas voice.

Key word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merican media;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