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探索与实践

2023-03-21 17:17广东省深圳市华源学校曾小洁
天津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认同感理性培育

■广东省深圳市华源学校 曾小洁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青少年属于国家公民,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就是对自身当家做主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个体对国家在思想上认可并支持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特征。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具体表现为对国家历史、文化、经济、军事等内容的认可和接受。国家认同是青少年学生为国家服务的首要前提,是青少年学生投入国家建设的基础,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只有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走进社会以后,他们才会自觉担负起责任与使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

一、厚植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感所面临的问题

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然发展状态下自由发展形成的。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必须依赖后天的经验、教化才能习得。当下,培育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感面临以下问题。

(一)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的现实问题

第一,公民身份认同欠缺。部分青少年学生对自身目标定位是读完大学后移民国外,甚至移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炫耀的符号和资本。第二,文化界限模糊。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融更加广泛、深入,部分青少年学生存在崇洋媚外的习气,如排斥中国节日而热衷西方节日、观看“洋气”的外国电影而拒绝“土味”的中国电影。不仅如此,服饰西化、语言西化、行为西化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第三,科技时代,媒体纵横,信息泛滥。互联网改变人们社会交往与生存的方式,实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新局面,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青少年阶段的国家认同具有盲目性

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受人际交往环境影响。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周围人的价值观会不断影响个体的国家认同感。家庭中的代际交往、社会朋辈交往、学校师生交往等都会影响其价值观。如学生因为教师的国家认同,自身也会受到教师的感染而使自身生发国家认同感。如果大学生对教师不认同,连同教师所认同和传授的国家认同这一类价值取向也一并抛弃。

(三)青少年阶段的国家认同具有脆弱性

个体不断成长,拒斥国家认同的可能性也相伴而行。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有相当程度的脆弱性。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某些偶发事件而遭到不可逆的摧毁,一次国家认同感受挫就可能会使其丧失国家认同的信心。青少年如果遭受到学校教育的忽视、打击,其国家认同感同样会受到阻碍。

二、如何厚植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的脆弱性赋予了培育国家认同感的现实需求。厚植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感有如下策略。

(一)以家庭孕育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是个人内心对国家的直接归属感,也是国家在人们心目中可靠性强弱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社会化人格特质。国家认同的最初源泉来自于家庭,一个人早年的生活经验将会对以后的国家认同产生深远影响。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生活作风和教育观念的聚合,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家庭发展乃至民族进步、国家稳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观念的培育更是需要家庭教育的助力。家庭教育从以下几方面孕育国家认同感:首先,要营造融洽、和睦的家庭气氛,厚植家园情怀。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家庭生活中关心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以实际行动拥护国家,利用家庭教育影响孩子,家长要立足家庭,心系国家。最后,形成家风,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对未来公民的要求,使家风既有家庭的个性特征,也要适应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另外,家庭成员在国家认同方面要统一思想、行动一致。家庭在教育青少年学生方面不能只靠某一个人,而是要使所有家庭成员形成合力,共同培育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二)以学校强化国家认同感

学校是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了解国家的第一个过渡场所,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是学校的必要任务。学校教育能够将家庭生活中的认同关系进行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国家认同情感通过学校教育也能相互传递、相互影响。

1.以理性认知引导国家认同感。

人的认知包含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理性认知是人凭借理性的概念和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以理性认知引导国家认同感,首先要具备理性的国家认同能力。理性认知能力会让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更加全面。学校是培育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重要场所。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理性的国家认同能力?学校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国家运行机制、发展历史等相关知识。广泛的国家认同必须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之上,国家认同若缺乏理性就会陷入盲目。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以理性认知引导国家认同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家运行的价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和国家建立认知联系。

2.以情感培育国家认同感。

情感并非只是盲目的情绪体验。人的情感可以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形成后又会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导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仅从个人理性立场出发认同国家,归根结底是一种功利算计式的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不是仅仅基于理性算计的利己式认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还要充分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国家情怀。

培育国家认同感要用情感触动学生心灵,让情感发挥感人、动人、育人的作用。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情感在世间朴实无华且真挚珍贵,纯洁的师生情更能使对国家认同的引导获得良好效果。一首动人的爱国歌曲,一个感动人心的爱国故事,一次国情讲座,一次谈心谈话或是一场爱国的主题电影等,都可能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产生情感共鸣。聆听、观摩、讲述等活动的体验,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情境下产生情感共鸣,增进情感认同。以情感培育国家认同还需要以人感人。教师要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学生的国家认同往往以教师的国家认同为基础,教师要热爱国家教育事业,以身示范,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念。

3.以行动践行国家认同感。

《中庸》有“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行动的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培育国家认同要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贯彻落实。培育国家认同,从认知发端,在认同蓄势,共鸣之后升华,并最终化为行动。

青少年学生践行国家认同有以下路径:首先,青少年学生履行爱国义务。如青少年学生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保持庄严肃穆,按照规定行注目礼,奏唱国歌;参加学校组织的国防教育等。此外,青少年学生们可以参加爱国活动。如参加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与国家认同相关的仪式活动,增强国家归属感。青少年学生还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深入社区、乡村等基层调研,了解国情。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需求、国家建设具体情况,从而为投身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准备。

(三)以环境提升国家认同感

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常常基于社会群体中不同角色相趋同的认同观念。社会要营造全民国家认同的社会大环境,通过社会整体的国家认同感影响青少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让国家认同感在众多爱国公民集体中萌芽、开花、结果。社会公众对国家有坚定的信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

人总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注定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环境。国家认同感的获得常常来自于环境。环境就像一个与国家认同相关的纽带,青少年会将生活环境体验认同转化为普遍的社会、国家认同。所以,我们需要优化生活环境以促进青少年对于环境背后整个国家的良性体验,进而增强青少年对国家的积极认同。

三、总结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国家认可并支持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情感趋势,是个体在主观上的政治归属以及地域认可。厚植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与现实需要。厚植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感需要从朦胧的感性、清晰的理性、热切的情感上升到行动的体验。以家庭孕育国家认同感,以学校强化国家认同感,以环境陶冶国家认同感是提升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认同感理性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