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围绕语文要素开展单元整体读写教学

2023-03-21 17:17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第一小学杨月玲武改瑞
天津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要素教学活动课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第一小学 杨月玲 武改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双路径”的结构特点,不仅涵盖了“老生常谈”的人文主题,同时还紧紧抓住了语文要素在教材中所发挥的效益,形成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的双线语文教学主题。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更好地顺应了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应用得以突出,教学要素被细致划分,在每单元的课程设计中都有体现。基于此,语文教师应优化原有的教育形态,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更为深刻地认识教材编写理念,并以单元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紧扣语文要素,实现“读写圆融”。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单元课程的联系,没有从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于表面形式,忽略单元学习的整体性,难以深入地把握语文要素。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不仅有悖于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缺乏层次性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设计中,语文要素依照难易程度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以单元为框架设置语文学习的重难点。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单元的语文教学要素,致使教学过程缺乏层次性,导致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发生。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与提升,而且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效率低、学生学习成果不佳的情况产生。

二、围绕语文要素开展单元整体读写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紧扣单元主题,联系生活经历,开展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单元主题是一个教学单元的根基与关键,单元内的课文构成都是围绕单元主旨展开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语的内容,由主题看“全局”,并且通过导语内容把握课程教学中的语文要素。同时,一个教学单元内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也是围绕单元主旨展开的,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习作创作,都需要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具有充分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实际生活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从思想与情感角度加深对单元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写作活动。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在这一单元的导语中,配有一位年迈的奶奶为小孙女梳头发的温馨画面,并附有冰心一句关于童年的名言。由此不难看出,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童年往事”,并交代了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所需要把握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展开后续的单元教学活动。

本单元的阅读文本都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展开,但教学的侧重点却又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让学生以单元为单位体会每一篇课文的思想与主旨,又要引导学生关注每一篇文章的独特性。《古诗三首》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诗句的阅读展开想象,将诗中的场景呈现在自己眼前,体验童真与童趣。《祖父的园子》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藏在微小的具体事物中——园中的虫子、鸟儿、花朵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月是故乡明》则通过典型事例的描写与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梅花魂》则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四篇文章都基于同一主题,然而写作的内容、手法及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教师应当在单元教学中“求同存异”,让学生既关注其相同点,又不能忽视其差异性。同时,为了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阅读教学文本的认识,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每一篇文章的写作内容,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讲述与分析。

例如,在学习《月是故乡明》这一篇课文时,有一些学生起身说道:“我是宁夏人,然而曾经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去南方上学,虽然只有两个学期,但是我却无比思念我的家乡、亲人与朋友,一读到这篇文章我顿时就能想到当时的感受。”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时期,想要让他们只依据作者笔下的文字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深刻内涵有详尽具体而正确的认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站在自己人生经历的角度看待文章,便可以感同身受,加深理解与认识。

此外,结合生活经历,分析阅读教学的课文文本,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后续的写作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可以在课文学习中通过对文章中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经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谊,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不同的写作手法,明白了不同写作手法能够产生迥异的表达效果,这样便可以在习作的过程中将这些写作手法充分运用。

理解能力是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必要保障,也是“读写圆融”的必备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推己及人”地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在理解中提高阅读能力,由理解推动写作提升。

(二)注意教学梯度,由浅入深把握语文要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经常出现缺乏教学梯度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每一单元设计的梯度性——单元导语指出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课文则贯穿了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习作园地则是对单元内容的实践运用。教师应当基于单元的统整性,运用递进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认识—提炼—运用”的学习过程把握语文要素。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活动为例,通过单元导语,教师可以确定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山河”,指向阅读方面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指向表达方面的语文要素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导语引入与重点课文讲解,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一篇能够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课文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课文从“风景优美”以及“物产丰富”两方面特点出发,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其中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海岛上的鸟类,这一段充分体现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先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思考,对这一语文要素进行探索与理解,然后再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完善认知。

有了对语文要素的初步认识,就要加深理解。如果说《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学习是教师“大手牵小手”完成的,那么在后两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放手,通过“复习旧知学新知”的策略,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课文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并且充分结合课后的习题练习。当然,在对语文要素进行认识、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适度增加一些阅读材料,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在学习四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增加《红树林》《台湾的蝴蝶谷》等主题或内容类似的篇目。

最后,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要素有了较为深刻的把握,对“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有了基本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只有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把握语文要素的基本含义,学生才能在写作中将其巧妙运用,只有学生能够将语文要素体现在习作过程中,语文要素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彻底实现内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围绕语文要素开展单元整体读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顺应了当今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并且改正当今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注重语文要素教学的层次性,并且树立创新理念,采用科学的策略进行教学设计——紧扣单元主题、联系生活经历,开展教学活动;注意教学梯度,由浅入深地把握语文要素,让语文要素引导教学,让学生在对语文要素的学习把握中提高读写能力。

猜你喜欢
要素教学活动课文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背课文的小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背课文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