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3-03-21 17:17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李本村
天津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细胞核生物核心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 李本村

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自然学科,对于学生科学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因此教师们十分重视生物教学。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同时也是教师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将介绍高中生物教师如何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逐步将生物核心素养渗透其中,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构成

生物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根本,不仅要重视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更需要通过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进一步充实高中生物学科体系,加强整体管理,逐渐从原本重视知识系统转变为核心素质培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践探究,增强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夯实生物学专业知识基础,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实践和社会参与的综合能力。

二、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

核心素养理念已经融入当前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但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方式把知识放在了第一位,导致大多数生物课堂比较无聊,而枯燥的课堂不利于吸引学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能真正地达成教学目的,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当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课改当中的重点内容,而很多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所开展的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没能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没能采取丰富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课堂,这样所开展的核心素养教学方式只是流于形式,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导致学习的整体进度和质量受到影响。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夯实基础生物知识,培养生命观念素养

生物学可谓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科学之一,贯穿着生物学核心知识和科学知识,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注意两者的统一性,以教材内容的灌输为基础,旨在透过现象了解本质,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生物知识,又要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科学的态度。最终在强化学生核心知识学习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生命观念素养。我们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为例,作详细介绍。

教师在设置课堂内容时,首先要明确该课程首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其次要了解细胞核背后体现的生命观念。课程环节可以以几组细胞核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型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所掌握的内容,对细胞核的结构作讨论,并最终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掌握细胞核结构的前提下,为使其能更好掌握细胞核的功能,可以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染色质和DNA分属哪两种物质?两者之间有无联系等。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督促每组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归纳、总结。为使课程内容能被学生深入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下闲暇时间,分组做细胞核模型,并利用下节课的部分时间作简要说明。通过上述讨论、集中学习、实践等步骤,使得学生熟练掌握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探究情景式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控还是对微观细节的设计,都应该注重创设科学的探究情境。创设科学的探究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使在其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刻领会知识背后的科学精神。而生物学更是如此,生物学本身就贯穿着实验和很多知识,仅通过书本等方式不够直观。相反,很多知识理念又来源于一个个实验。实验需要创设科学的探究情境,结合图片、案例、视频、文字等学习资料,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获得知识、完善自我,逐步建立自身独特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思维模式。例如,我们在进行“淀粉的结构和功能”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粉进行课程导入,进而引申到土豆、面包、馒头、大米等日常许多食物。那么给出一种材料,怎样知道它是否含有淀粉呢?用什么方法?实验原理是什么?

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上述食物,但是缺乏生物学知识的人们可能很少去关注他们各自里面的成分。而教师一提问,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探索哪种食物含有淀粉的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先取一些淀粉放置在培养皿中,将碘酒滴一滴进入含有淀粉的培养皿,可以看到淀粉变成了蓝色。进而取各类食物分别放置在培养皿中,并在其中滴入一些碘酒溶液,放置面包、大米、土豆的培养皿中的食物会变色,而另一些放置糖、食盐、胡萝卜等的则不会变色。学生基于实验的第一步,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哪种食物中含有淀粉,哪种没有,最终使“碘酒溶液与淀粉结合会变蓝色”的原理深入人心。通过诸多类似的结合生活、实践的科学实验,使学生意识到,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科学原理,与我们的距离也可以如此贴近,只要用心观察,生活细微之处都有科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科学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三)利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生物核心素养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对学生思维发展作用极大的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此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促使其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化的生物课堂中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很高,学习主动性很强,进而思维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对深度挖掘生物知识和生物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例如,学生在学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生物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课上生物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了“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促使学生对体内转化产生兴趣,并根据实验提出问题:“S型细菌复活了,还是R型细菌转化成为S型菌?他是怎样通过一步步验证得出最终结论的,”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学生听到问题后,立即开始重新温习实验,并且理性分析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希望能够从科学家的实验验证步骤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由此形成理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师借助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理性分析问题,在促使学生高效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使理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融入生活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知识并不都是通俗易懂的,尤其是高中的生物学知识,因部分知识较为晦涩,给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为了缓解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晦涩难懂的生物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科前沿知识、延伸知识、科学家的事迹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既增加学科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学习效果大大提升。以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例,碳循环与现在很流行的环保概念密切相关。“温室效应”“城市雾霾”等词汇,都结合了许多碳循环的知识内容。将相关概念及原理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由易到难,逐渐掌握其危害和相应的形成原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包括骑自行车、乘坐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塑料袋等一次性物品的使用,要尽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构建生活化情境,使得学生自身对环保概念的理解,往往比机械地灌输环保知识更为有效。“可持续发展”等情感价值观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成绩已经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前课程当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内容,能够实现学生的德育素质以及智力的共同发展。只有不断发挥核心素养教学价值,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细胞核生物核心
生物多样性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野生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报告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中药提取物对钙调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通路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