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德育工作开展策略探究

2023-03-21 17:17甘肃省天水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张朝晖
天津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素养

■甘肃省天水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张朝晖

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需要教师积极主动深入探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核心素养视域下德育工作开展策略做一探究。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德育职责,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如何渗透德育却缺乏思路和重视度,因此,德育工作与教学的渗透融合并不到位,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上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传统观念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发展。当前教学中,个别教师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自身扮演的是课堂权威角色,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情绪与感受无法得到教师的关注以及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说教,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体验感欠缺,参与实践的机会也较少。也有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制定一些整体的教育目标,并未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此,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素养的教育,并有效渗透德育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显然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发展。有的德育工作在方法的实施上还不够科学,当前有教师借助集体活动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但却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学生仅仅了解了德育的一些浅层内容,却无法真正地体会德育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未能将德育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观念去约束言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这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浓厚校园氛围,加强文化建设

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需加强校园建设,通过“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德育知识能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得到体现。无论是在走廊、墙壁,还是楼梯、台阶,还是校园中可利用的宣传空间,如广播站、宣传栏等,德育名言的张贴,德育故事的宣讲,使校园环境中流淌着浓厚的德育气息,在环境的浸润之中实现以“境”育人。另外,校园文化建设还应关注到细节,如花坛、草坪中要树立明确禁止踩踏、珍爱生命的标志牌,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爱护植物做起,在保护环境中增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渐次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离不开开展一些集体性的活动,如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庆国庆系列活动、传统佳节倍思亲活动、才艺大荟萃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搭建的平台,通过活动的开展,将德育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中,提高学生认识德育的自觉意识,增强知行合一的践行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培养集体精神、合作意识,也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也使学生通过班级友谊赛加强合作。在诸多细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以及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拥有清晰的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形成不断的健全人格,提升品质修养。

(二)创设适宜的德育情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并不是单向而行,而是多向发力,集结各学科的功能优势,增加德育的渠道以及方式。在各学科中,将德育融入其中,既是德育拓展的一个有力展示,也使德育能够借助各学科的功能优势而有效渗透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使其获得全面而综合的发展。各学科教师如果单方面讲授学科知识,仅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教学,显然与德育工作开展目标与思路并不相符。而借助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教育教学的真实性,使学生在乐于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乐于接受德育的渗透。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有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如果单纯进行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或者兴趣逐渐消失,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为此,各学科教师通过找准本学科教学与德育知识的融合点,以及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中,从中挖掘德育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并创设良好的情境。多样化教学素材的融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能让学生接受多面的知识与信息,不断增强德育的感染力、熏陶力。在音乐与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挖掘一些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教学。如为学生播放红色革命歌曲或者是一些抗战作品的视频片段,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艺术素养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爱国情怀也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受到音乐旋律的熏陶,拨动情感之弦、激发爱国热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运用典型案例,为学生树立标杆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在校的各种表现及时加以关注,同时注重学生的情绪、行为、心理方面的变化,借助一些典型的案例,加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感悟并落实于行动中。例如,教师可围绕当前学生存在的一些现象事例进行列举。如有的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偷偷吸烟,或者是学大人喝酒,根据这一案例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不良嗜好对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健康、有品质的良好生活习惯。此外,结合现实中一些学生在上学以及回家路上可能会受到来自他人或者意外的伤害等的新闻案例,为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极其宝贵,如何正确应对上学下学途中的意外、突发事件,既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伤害,同时,也学会在受伤害中如何举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增强生命意识。同时,教师利用班会开展一些“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人”“老师,我想对您说……”“互帮互助有你我,友爱和谐靠大家”等主题班会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浓厚的班级氛围,实现德育的润物无声。同时也让学生推举一些品质良好、学习优秀的班级小标兵,树立典范与标杆,让全班学生向模范与榜样学习,自觉遵守班规校纪,践行法律法规,让自己成为一名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新时代好少年。

(四)充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效果

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之下,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实践检验真理,加大对德育的渗透力度,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并不仅仅是课堂的理论知识,更需付诸实践。引导学生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在学校要遵规守纪、努力学习,也要扮演好社会一分子的角色,认同社会规则,让自己的良好言行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强化,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同时也能充分地了解周围的环境与生活,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过程中,教师结合当前学校所开展的主题活动,或者是班级的主题活动,有效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强化社会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的自觉意识。如在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村史馆等进行参观,让学生进入到这些馆区内详细了解各种史实史料。对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既体味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蕴以及博大精深,同时也感受到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身为华夏儿女自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新与旧的对比之中,了解先辈们的智慧,同时也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体验中,认识到当前自己作为学生所肩负的责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人文修养、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未来建设祖国、担负民族复兴大业的远大目标。

三、结语

总之,当前德育工作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教师应站在核心素养角度下,创新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逐步将学生培养为“四有”新人而打下牢固的环境基础,为其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