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乡村产业振兴研究报告

2023-03-21 18:10杨双双
新农民 2023年3期
关键词:龙泉驿区用地农业

杨双双

(四川星田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1 基本情况

1.1 产业基础较好

“十三五”以来,龙泉驿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产业长足发展,乡村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21年,实现农业一产产值100亿元,增加值36.18亿元,增加值较2016年增长23.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459元,较2016年增长11958元,增幅达50.88%,绝对值连续7年位居全省首位。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农业经营主体400余家。多次多地荣获省、市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乡村振兴先进镇、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1.2 特色优势明显

建成以水蜜桃、葡萄、枇杷、早熟梨等名优伏季水果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基地1.87万hm2,年产量38万t,形成沿龙泉山脉向南北延伸连绵30余km的国内罕见的6666.67hm2水蜜桃种植带,4666.667hm2早熟葡萄种植基地,4万亩枇杷种植基地,4万亩早熟梨种植基地。被确定为中国水蜜桃之乡、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

1.3 发展前景广阔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为全面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成都乃至西部首次举办的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主场馆优势必将带动国际化大流量在龙泉驿区乡村地区沉淀。“后疫情时代”,乡村地区将迎来新一波发展高潮。龙泉驿区乡村地区面临成都和重庆两大世界城市相向发展的历史机遇,将带动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繁荣发展,带动地区消费需求和市场开拓。

2 存在问题

2.1 乡村产业结构不优,强链缺乏有效抓手

乡村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哑铃”型特征。一产基础不够强,方式比较传统,品种比较单一,农林牧副渔体量小、较分散、产值低。优质专用品、绿色食品、名优产品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二产农产品加工业比重非常低,农产品初加工处于萌芽阶段,农产品精加工处于断链形态,尚未规模性、成链性发展,加工聚集区尚处于空白状态。三产乡村旅游存在“同质化”“低质化”“传统化”,区域内布局不够合理,片区之间发展失衡,亟需转型升级。

2.2 产业要素制约明显,汇聚缺乏有效平台

科技转化、科技应用不足,农业效率低下,产业竞争优势缺乏。乡村人才大量外流,乡村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缺乏技能型人才,缺乏“头雁”引领,缺乏“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农民”。乡村用地日益趋紧,农用地地块小,比较分散,不宜流转,不宜机耕机种机收,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比较缺乏“设施用地”支持,缺乏“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资本下乡动力不足,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大,金融资金亟须加快改革。省级以上示范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省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仅53家,占比仅12%。

2.3 产业改革尚未突破,转型缺乏有效措施

对乡村产业的定位不够准确,与市场逻辑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匹配性不高,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及资源要素改革不够匹配。土地政策不够灵活,金融工具比较传统,“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还需进一步深化。需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立。需审慎稳妥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较弱、个别突出”,需进一步改革释放动能。生态环境约束性强,用地管控力度大,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突破。

3 对策建议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东进战略”“大运会”战略机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深入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3.1 坚持党建引领,建立起强有力的产业振兴领导优势,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融合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乡村振兴“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特别是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三农”事业需要。区委组织部对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任用要注重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特别是区委书记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优化调整区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全面推进产业振兴的各项工作,围绕“产业振兴”目标任务,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产业振兴机制,把产业振兴工作作为区级部门和街镇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村(社区)书记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效落实实施产业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立足龙泉驿区独特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担负全国区域发展的历史使命,着眼于“立足龙泉、服务全川、辐射成渝”,牢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增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油瓶子”保供能力,加快接续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及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3.2 坚持科学谋划,建立起前瞻性的产业振兴推进抓手,筑基强链建圈乡村产业生态

3.2.1 完善基础设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厚植硬核基础

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开展乡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开工建设岭根水厂等3个小水源工程、竹垟山溪口等4个农村连片供水工程。谋划打造一批景观公路,加快“四好农村路”向美丽公路升级。建设“天府好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和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用地网“七网”的配套水平,实现更大范围的全程机械化,为实现智慧农业种植、施肥灌溉一体化、生长监测自动化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新基建”,进一步完善5G、数据中心、物联网等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基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力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居全省前列。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乡村数字产业,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在龙泉驿区乡村的全面“破局”,从而让新基建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的信息化保障。

3.2.2 坚持绿色发展,为产业高水平运行增添持久软实力

以绿色发展引领产业发展,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管理台账,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推广“三分离、两配套、一结合”清洁生产工艺和精细化饲养管理、节水养殖等畜禽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合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助力相关产业的发展。严格监管,加强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加强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指导与监督管理,推广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等综合利用,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和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创建有机认证、绿色认证、良好农业认证等。启动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试点工作,开拓绿色产品制造、流通、消费等多场景应用,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提升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圈。

3.2.3 加快创建示范,为产业高能级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加快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强镇、农业园区、示范合作社、产业联合体等,以创建补短板、强弱项,争取政策、拿到资金、得到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符合地区特点的经营主体,培养一批种粮大户、集体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新型产业联合体,带动乡村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通过入股、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品牌建设和质量认证等方式,创新经营主体的联合形式,创新农业生产和服务组织形式,创新农产品的销售组织形式,最终提升各类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引领乡村产业的发展。加快普及和完善各项农业保险制度,逐渐建立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强化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等,为各类经营主体降低由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以及质量安全等原因导致的损失,降低经营风险,为乡村产业活力的激发提供制度保障。发挥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作用和首创精神,全面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3.2.4 开展招商会战,为产业高引领赛出竞技黑马营

针对龙泉驿区乡村产业全产业链,瞄准森林康养、精品民宿、文创体验、现代种源、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策划包装一批乡村振兴储备项目,定期发布、有序迭代“龙泉驿区乡村振兴机会清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组织实施“万村万企”招商合作对接行动,重点推广完善村企合作捆绑投资开发、特许经营等第三方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组建都市农业现代化引导基金等,规范引导企业发行农村建设债券,优化实施PPP项目,创新社会资本投入的路径与方式。照“整体策划、一体招商、综合平衡”思路,组建农投集团,负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治理、资源收储、项目运营等职能,形成“领导小组+管委会+农投集团”农业现代产业管理体制。加快农业重大项目招商促建,以锦绣天府大地景观与创意农业产业示范区等3个农业主体功能区为重点,建立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准入机制。

3.3 强化政策保障,建立起全方位的产业振兴保障机制,以更优环境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3.3.1 强化财政保障

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等领域。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落实中央和省级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林果、蔬菜等生产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持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投入品等的相关支持,加大市级以上扶持涉农资金绩效评价考核力度。

3.3.2 强化用地保障

完善修订《龙泉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安排了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年度安排5%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预留30%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重点用于集体经济和乡村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资格权”三权分置,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收益比例,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形成“点状供地+组合用地”方式,有效保障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商文旅体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实行产业用地规模和新增产业项目土地供应“双锁定”制度,转变建设用地供给方式,制定细化落实“点状供地”的具体细则,提升用地效率。

3.3.3 科技人才保障

积极搭建平台,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龙泉驿乡村地区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推广模式。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完善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组建种植养殖、园林规划等方面专家服务团,实现对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科技帮扶全覆盖。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现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引导青年企业家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活动。支持鼓励乡村能工巧匠、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回乡领办或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

3.3.4 强化金融改革

建立龙泉驿农业金融子数据库,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农村居民线上金融服务。以“小微普惠农村金融”为手段,提升龙泉驿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金融平台、产品、服务方式创新,促进项目与资金更快对接,使金融成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催化剂和源头活水。推动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贷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探索开展设施、设备、资源、产品等质(抵)押贷款,股权量化、参股持股等合作经营模式创新,采取政府贴息、保单订单质(抵)押等方式,有效满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融资需求。

猜你喜欢
龙泉驿区用地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我的懒爸爸
小淘气是谁
冬天的大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