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水稻T 两优华占高产制种技术

2023-03-21 18:54池有奏
种子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幼穗种田父本

池有奏

(尤溪县良种综合开发研究所,福建 三明 365100)

T 两优华占2019 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 年通过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引种认定,2021 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繁茂性好、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株叶态好、剑叶略内卷,穗着粒密、中粒型,中抗稻瘟病,米质优。2019—2021 年在福建省浦城县累计制种85 hm2,平均单产3.16 t/hm2。2021 年在浦城县忠信镇茴香园连片制种7.25 hm2,平均单产4.42 t/hm2。

1 亲本特征特性

1.1 T108S 特征特性

母本T108S 系福建旺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成的籼型两系不育系,于2012 年育成,2016 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号闽审稻2016017。该不育系株高80.9 cm,群体整齐,株型适中,分蘖力强,叶片、叶鞘绿色叶缘、颖尖,柱头白色,叶形正卷,剑叶直立,谷粒呈长粒型,芒长。穗长22.9 cm,每穗粒数166.6 粒。谷粒长9.1 mm,长宽比3∶1,千粒重23.6 g。田间现场测试结果不育株率为100%,花粉不育度为99.99%,柱头外露率为85.25%[1]。

经中国水稻研究所人工光温育性鉴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约为23 ℃。2015 年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高感稻瘟病。经原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杭州)分析,糙米率78.9%,精米率69.8%,整精米率61.2%,粒长6.2 cm,长宽比2∶9,垩白粒率0%,垩白度0%,透明度2 级,碱消值3.2,胶稠度86 mm,直链淀粉含量10.9%,蛋白质含量12.3%。

在福建省浦城县3 月下旬至4 月中旬播种,播始历期95 d 左右,主茎叶片数14~15 叶;5 月中旬至6 月上旬播种,播始历期80 d 左右,比广占63S 长5~7 d,主茎叶片数13~14 叶。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强,可恢复性好,所配组合对高温不敏感,结实率高,后期转色好。开花早,10:30~12:00 为开花高峰期,单株开花历期6~8 d,盛花期在始穗后2~6 d,午前花比例为70%左右。

1.2 华占特征特性

父本华占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以马来西亚的SC02-S6 为基础材料,经过反复测交与系统选育而成的恢复系。华占株高110 cm 左右,分蘖力中等偏强,茎秆偏细较柔韧;株型略显松散,叶色较深,叶片直挺较窄;穗型较大,穗长26 cm,着粒较密,穗总粒数220~240 粒,花粉量较多,自交结实率80%左右;主茎叶片16~18片。

在福建省浦城县5 月28 日至6 月5 日播种,8 月16—22 日始穗。见穗就开花,抽穗时整齐、单株开花6~8 d、花期集中,开花早、晴好天气10:00~12:30 盛花。田间鉴定表现抗稻瘟病[2]。

2 制种技术要点

2.1 确定播差期

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两系不育系人工气候箱育性鉴定,T108S 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结合浦城县历年气候资料,选择海拔350~400 m、连片无插花的洋面田或较平坦开阔的山陇田为基地,切勿选择有冷烂锈水和冷水串灌的田块为基地,防止母本出现育性波动。T 两优华占制种抽穗扬花期宜选择在8 月15—30 日,母本5 月20—30 日播。Ⅰ、Ⅱ期父本相差7d,母本与Ⅰ期父本播差期-5 d,叶差-1.1 叶;母本比父本早始穗2 d为宜。

2.2 适龄移栽育壮秧,搭高产苗架

2.2.1 控制亲本用量,稀播匀播

母本T108S播种至始穗历期长,用种量11.25 kg/hm2;母本秧田播种量187.5 kg/hm2。父本华占播种至始穗历期短,用种量6 kg/hm2,Ⅰ期与Ⅱ期各3 kg/hm2;父本秧田播种量150 kg/hm2。按畦定量,称量播种,先稀后补,稀薄匀播[3]。

2.2.2 做好秧田水肥管理工作,及时化控促蘖

选择交通便利、排灌条件好、向阳、肥力中上等的田块作秧地。播种前1~2 d 耙地,施足底肥整畦,施用氮磷钾肥比例为15∶15∶15,复合肥300~450 kg/hm2。确保秧畦中间高两边低,防止畦面积水而出现烫种烂秧,进而影响出苗。2 叶1 心时追施尿素60 kg/hm2,移栽前3~5 d 施尿素、氯化钾各45 kg/hm2,移栽前1 d 喷1 次送嫁药,秧地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兑水675 kg/hm2喷雾防治稻蓟马、稻飞虱,移栽时做到带肥带药。播种后至两叶前,保持畦面湿润,不见明水,提高成秧率。2 叶1 心后保持浅水,促进秧苗分蘖。

1 叶1 心时,即播种后5~7 d,秧田水落干后喷多效唑,用15%多效唑粉剂1 500 g/hm2兑水750 kg/hm2喷施,注意不能重复喷。喷后保持畦面24 h 无水,促进秧苗矮化低节位分蘖。

2.2.3 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

壮秧和适龄移栽可为丰产苗架奠定基础。T 两优华占制种父母本播差期倒播,要给父本留出足够生长空间。在实际生产中,要求畦宽1.9 m,父母本行比1∶7,两边各留0.35 m 工作行利于父本正常生长;母本秧龄28~30 d,此时秧苗第一次分蘖4~5 根、第二次分蘖1~2 根,株行距20 cm×20 cm、丛插1~2 粒谷秧,基本苗数量为105 万~120 万苗/hm2。Ⅰ期父本秧龄23~25 d,Ⅱ期父本秧龄16~18 d,Ⅰ、Ⅱ期父本交替栽插,父本株距20~25 cm,丛插2~3 粒谷秧,基本苗可达37.5 万~40.5 万苗/hm2。秧苗移栽要边拔边插、不插隔夜秧,每批次秧苗父本在1~2 d 内移栽、母本在3 d 内移栽完[4]。

2.3 重基肥、早追肥

T 两优华占制种要求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母本移栽前1 d 结合耙田施水稻专用肥600 kg/hm2加硫酸镁60~75 kg/hm2作基肥。父母本移栽后5~7 d 施用水稻专用肥525 kg/hm2加氯化钾150 kg/hm2,同时用26%氰氟·氯氟吡100 mL/hm2兑水375~450 kg/hm2全田喷施,防除杂草。

晒田复水后全田撒施氯化钾300 kg/hm2,弱苗田可施加水稻专用肥75~90 kg/hm2。根据苗势酌情施穗肥和破口肥,减少颖花退化,提高异交结实率[5]。

2.4 浅水促蘖,适时烤田,深水养花,干湿壮籽

2.4.1 制种田水分管理原则

浅水移栽,返青后薄水促蘖,够苗晒田,深水养花,后期干湿交替。

2.4.2 适时适度烤田

制种烤田原则上要做到“时到不等苗,苗稻不等时”。“时”指幼穗分化期,“苗”指主苗和有2.5 片叶的分蘖苗,当其基本达到预计的有效穗时就需烤田。苗情差的田块不能等到苗发够了再烤田,幼穗分化期就应烤田。

T 两优华占制种田母本移栽后18~20 d、母本丛茎蘖数达10~12 个时晒田,深脚田晒7~8 d、浅脚田或沙质田晒4~5 d。烤田应烤到制种田中间脚踩不沾泥,外田面有小裂痕,田中间白根上露,才能复水,复水后保持浅水层。

2.4.3 深水养花,干湿壮籽

扬花期深水层养花,能保证母本穗层温湿度适宜,利于授粉,提高异交结实率,减少母本裂颖。后期干湿交替促灌浆壮籽,切勿长时间浸水,收割前5~6 d 断水晒田利于机收。

2.5 综合防治病虫害,保质促增收

稻粒黑粉病是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穗发病率为70%~80%,损失率为10%~20%。近年来,制种田稻粒黑粉病偏重发生,重病田块母本产量损失50%以上,严重影响制种产量和种子外观品质。T108S高感稻瘟病柱头外露率较高,为85.25%,易感稻粒黑粉病。制种本田期重点防治纹枯病、稻粒黑粉、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母本移栽后7~10 d 后喷施1.8%阿维菌素40 mL/hm2、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hm2兑水50 kg/hm2,防治螟虫、稻瘟病等病虫害。烤田复水后喷施1.8%阿维菌素40 mL/hm2、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 g/hm2、10%三氟苯嘧啶乳油16 mL/hm2、50%噻呋酰胺水分散剂10~15 g/hm2兑水50 kg/hm2,防治稻飞虱、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在母本幼穗分化Ⅵ~Ⅶ期、始穗期和齐穗期用艾苗100 mL/hm2或噻呋酰胺水分散剂10~15 g/hm2或23%醚菌·氟环唑(尊保)40~50 mL/hm2兑水50 kg/hm2喷施3 次,防治稻粒黑粉病效果较好,可使种子外观鲜亮。赶粉结束割除父本后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 g/hm2、50%噻呋酰胺水分散剂10~15 g/hm2兑水50 kg/hm2,可以有效防治稻飞虱、稻瘟病。

2.6 做好记载与预测工作,早发现早调整

花期相遇是制种的关键。父母本合理的播差期是花期相遇的基础,但并不能确保花期相遇。栽培过程中,制种田父母本的播种天数会受移栽秧龄、水肥管理等人为栽培因素和温光条件变化等影响,造成花期不遇。在栽培过程中要定点做好父母本叶龄记载工作,及时分析父母本发育进度差异,为预测花期及制订调整措施提供依据。制种田花期预测方法较多,一般采用父母本叶差和幼穗剥查相结合的方法,幼穗分化前以叶差为宜,幼穗分化后采用剥查法较为简便可靠。

2.6.1 判断花期

根据制种田间记载,在倒3 叶露尖时幼穗剥查,按照田间长势不同多点(至少5 点)取样。每点随机拔取两个主穗,剥查幼穗分化进度,准确判断该基地父母本发育是否达到花期相遇要求,实现早发现、早判断、早调整。

一般要求每3 d 剥查1 次,至幼穗分化Ⅵ期末(叶枕平)。T 两优华占制种母本T108S 始穗至齐穗历时6~8 d,花期较长,柱头外露率高、活力强;父本华占抽穗较快,花期集中,生产一般在Ⅵ期前,母本比父本快1 期,母本早抽穗2~3 d 花期相遇良好,易获高产。

2.6.2 花期调整方法

花期调整越早效果越好。调整花期的方法较多,例如水肥调控、割叶伤根、激素化控等,生产上要做到促控结合。利用氮素和多效唑调整花期是相关人员普遍使用的方法,效果较好。T 两优华占制种田母本比父本早3 d 可通过排灌水微调,相差3~5 d 可以采用促迟控早相结合的办法。

父母本早的一方可施用氮素或多效唑,迟的一方可施用磷钾肥。比如母本早父本3~5 d,母本施尿素120~150 kg/hm2,父本施氯化钾75 kg/hm2;若父本早母本3~5 d,父本偏施尿素150 kg/hm2,母本施氯化钾150~225 kg/hm2。幼穗分化3 期前,喷施多效唑效果最佳;母本早的喷施15%多效唑粉剂3 000 g/hm2兑水750 kg/hm2,喷施时不要喷到父本叶上;父本早的喷施15%多效唑粉剂900 g/hm2兑水625 kg/hm2。

2.7 适时施用“九二〇”

喷施“九二〇”是制种夺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实践证明,制种田喷“九二〇”可改善穗层结构,提高父本花粉在母本穗层间的传播效率;提高母本柱头外露率,提早母本花时,延长母本外露柱头的活力,提高异交结实率;解除母本包颈包粒。

T 两优华占制种父本华占对“九二〇”钝感,母本T108S 对“九二〇”敏感中等。生产上制种田“九二〇”用量为540~600 g/hm2,母本抽穗15%~20%时用120~150 g/hm2兑水675 kg/hm2,全田喷施;次日用240~300 g/hm2兑水45 kg/hm2,全田喷施;母本喷“九二〇”时选早上露水未干前喷施,加硫酸镁750~1 500 g/hm2;第三天早上单独喷父本,用量为120~150 g 兑水225 kg/hm2,使父本高于母本10 cm 左右,便于赶粉。

制种田母本开花时开始赶粉,一般开花期在9:30~12:30,高峰期在10:30~11:30。阴天会推迟开花,要适时调整,阵雨天气抢晴赶粉。相关人员可用粗绳赶粉,一般每间隔30 min 赶1 次,每天赶粉3~4 次,连续赶粉10~12 d。

2.8 做好除杂工作

两系杂交稻制种,田间杂株有两大类。一是来源于本身母本因育性波动出现的不同比例自交系。这类杂株从外观上很难辨认,可隔离栽培,检查其自交结实情况,判断该基地该品种种子的纯度。母本始穗前2~3 d,选有代表性的制种田,将母本稻株10~15 丛移到该制种基地相同的温光条件下隔离栽培,25~28 d 后观察自交结实情况,判断该基地母本纯度。二是从外观形态上可辨别的杂株类型,生产基地要严格隔离、连片规划,不允许同花期的不同水稻品种插花种植。保证间隔20~25 d,空间距离100~150 m,两系稻制种多数采用时间隔离。做好制种田间除杂工作,抽穗前根据父母本株型、叶型、株高等特征特性,及时去除异于父母本形态的植株。抽穗后根据谷粒形状等及时除去异型株、迟熟株。喷施“九二〇”后第二天将田间杂株率控制在1‰以内。赶粉结束后割除父本。母本在第一次喷“九二〇”后26~28 d 收割,及时晾晒或烘干,打包入库。机割、机收、机烘(烤干)、贮藏过程中,做好相关设施设备清理工作,防止机械混杂。

3 建议

把握好两个安全期,确定亲本播种期是保证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安全和用种安全的前提。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要根据不育系育性转换安全期和抽穗扬花授粉安全期确定父母本播种期。T 两优华占制种,因T108S 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可在福建省选择海拔350~400 m 连片开阔的山陇田为基地夏制。母本5 月中下旬播种,母本与Ⅰ期父本差期-5 d,抽穗扬花期宜选择在8 月中下旬。

构建苗架,留足父本生长空间,巧施“九二〇”是T两优华占制种夺高产的关键。稀播种、育壮秧、适龄移栽可为丰产苗架奠定基础。T 两优华占制种因其亲本特性,父母本播差期小,出现花期大面积不遇情况较少。母本倒播要留足父本生长空间,一般建议两边工作行以0.30~0.35 m 为宜。T 两优华占制种父本华占对“九二〇”钝感、母本T108S 对“九二〇”敏感中等,须单独喷1 次父本,使父本高于母本10 cm 左右,便于赶粉。

科学防治稻粒黑粉病、稻瘟病,做好隔离栽培、及时除杂工作是提高质量的保证。稻粒黑粉病是制种田主要病害之一,T108S 高感稻瘟病。两系杂交稻制种因不育系受温光因素影响会出现育性波动,造成种子不纯,生产上一般会开展田间隔离栽培判断,做好隔离除杂等保纯工作。

猜你喜欢
幼穗种田父本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多穗型与大穗型超级稻品种幼穗分化期碳氮代谢与产量构成
水稻不同穗型品种幼穗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四分体期低温胁迫对2个小麦品种幼穗结实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AI”种田让农民“洗脚上田”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高粱幼穗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
80后农民工返乡种田致富
不是无人种田 而是无田可种
杂交水稻秋制短组合父本栽培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