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特征研究*

2023-03-21 20:52宋雨芳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教书育人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新加坡技能

宋雨芳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作为亚洲经济发达国家,新加坡充满活力的教育改革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作为历来重视教师教育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持续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与国民素养提升的需要,这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新加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如此,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质量一直以优质享誉全球,长期以来在全球各项学生能力国际评估项目中的表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本质上说,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新加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南洋理工大学的国立教育学院是新加坡唯一负责教育教师、行政人员和辅助教育者的机构,在培养一支敬业、高素质的教师、学校领导和教育专业人员队伍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得新加坡被誉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对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可以促进对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的思考。

一、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

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范围可以分为六类,即教育研究、课程研究、学科知识、实习课、语言强化与学术话语技能、临床实习(只适用于学校辅导文凭课程)、学术科目(只适用于体育课程)。

(一)教育研究

这类学习是公共性的,所有的师范生都应该参加,属于必修类课程。通过教育研究的学习,师范生将掌握有效教学以及学校反思实践所需的关键教育概念、原则,其中包括初级阶段的教学与管理;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评估学习和表现;服务学习中的小组努力;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理论与应用等课程。[1]

(二)课程研究

这一部分的课程在于培养师范生其所选择学科的教学技能。他们将接受有关教授这些科目的方法和技巧的培训。要求学生从设置的几门课程中选择自己的学习领域,进而学习该领域相关的教与学知识,例如小学教师将需要从英语语言、数学教学、科学教学、社会研究教学四个领域选择三个来学习。[1]

(三)学科知识

这一研究领域旨在加强师范生的学科内容教学,它的目的是确保师范生在学校课程的内容上教学是科学、正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该领域选择的学科必须与课程研究学科领域保持一致。一年制家政本科课程的师范生可免于研修本课程。[1]

(四)实习课程

实习课程是所有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实习是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将在多方指导与监督下,将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要教授的教学科目向有经验的校友、老师了解、学习真实教育教学过程,以期通过复杂多元的教学环境,在不同层次上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并为自己在未来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责任定位奠定基础、做好准备。实习将促使师范生积极利用自身在教育研究、课程研究和学科知识课程中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展他们的情境化教学知识。根据一年制或两年制课程的不同,实习课程会分为一个为期十周的学校实习期,或包括两个为期五周的教学实习期(第一阶段)和一个为期十周的学校实习期(第二阶段)。[1]

(五)语言增强与学术话语技巧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为提高师范生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的能力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第一年教授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第二年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的沟通技巧”。[1]

(六)临床实习

此课程只适用于“学校咨询与辅导”学位的本科课程,该课程是“学校咨询与辅导”学位的实地工作部分,因此,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密切监督下,师范生将学会在实际咨询与辅导环境中应用这些理论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包括建立治疗联盟、应用基本咨询技能、整合咨询方法、开展个人和团体咨询以及记录病例记录和报告。[1]

(七)学术科目

这一课程仅限于体育专业,师范生将学习一门学术科目,即体育。

这些课程按照从易到难的逻辑分别设置在师范生学习的几年内,先学习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在基础知识之上,学习更高阶的内容。

二、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的鲜明特征

在对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归纳出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几点鲜明特征:

(一)面向21 世纪培养教师的课程理念

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旨在面向21 世纪培养教师。21 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也是一个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结构必须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预见到学生面临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教师教育是发展教育机会的关键,成功的教师必须是专业的领导者,他们是思想家和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技术人员和知识传播者。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NIE)是新加坡唯一的教师培训和认证机构。它有一个以大学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模式,为培养“会思考的教师”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通过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和学校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拥有强大的临床实践。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构建价值、技能和知识(V3SK)的基本理念为指导。[2]

V3SK 框架强调的三组价值观分别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身份;为专业和社区服务。因为教学是关于学习者的,因此对于师范生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价值理念将学习者置于教师工作的核心,其中一个观点是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习。同时,由于教学也与教师本身有关,因此对于师范生来说,培养建立在教师身份基础上的价值观至关重要,教师身份范式勾勒出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明确属性,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取得出色的学习成果。例如,师范生应该具有对学习的追求,因为全球教育场景正在演变,师范生必须跟上变化,以便为学生准备迎接他们面对的世界。第三组价值观侧重于为教师职业和整个社区服务,师范生要努力成为更好的从业者,以造福整个社区,阐明了教师对自己专业的承诺。例如,师范生必须通过参与协作学习和实践来重视他们与教学场所和社区的关系。[3]

除了价值观之外,V3SK 模型还包括在需求和技术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即 21 世纪教学专业人员为实现 21 世纪素养和学习成果所需的关键技能和知识能力。过去,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与课程的授课直接相关。然而,在21 世纪,教师也需要提高他们的促进技术创新和创业的技能。至于软技能,则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交和情商,并善于反思。上述技能包含在 V3SK 模型的技能组中。就知识而言,在这个知识驱动的经济中,国立教育学院希望师范生除了了解自己、学生和社区之外,还要具有全球和环境意识。总的来说,该模型关注价值观、知识和技能,呼唤和发展教师自身的价值是核心观念。教师是终身学习者也是终身反思者,在与学生相互尊重的环境中发挥着其文化价值与专业价值。

(二)重视教师多元文化素养

一方面随着世界日益全球化,想要在这样的世界环境中发挥作用,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即文化和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新加坡的文化背景,新加坡是由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各不相同的民族组成的国家,这决定了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特征突出的国家,[4]这种“多元”一方面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风格类型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是深深植根于文化的内在本质、价值观念、根本取向上的多元化、异质性。作为一个民族构成多元、宗教信仰复杂、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新加坡所采取的是尊重与平等的民族政策以及多元共生、良性互融的文化政策。[5]这些因素均使得在新加坡,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是教师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外和本地的服务学习机会是扩大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平台,教师必须能够以综合方法促进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获取、评估、综合信息并为知识的产生做出贡献。在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中设有“身份和社区”课程,着眼于身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持续性,以及教师在促进多元文化、民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

(三)不断创新的课程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带来的教育格局的发展,以及新加坡教育系统持续不断变革发展的需求,国立教育学院意识到其承担着为21 世纪教育培养教师的重大使命。为满足时刻变化的社会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教育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基于此教师教育也需要发展,致力于培养师范生适应新时代的各项知识与能力,最终培养出能够带来21 世纪教育预期成果的教师。因此,教师教育课程需要创新的教学法,如鉴赏式询问、合作学习、翻转学习、移动教育等,以取得21 世纪的学习成果。

在工具和技术方面,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迅速发展的今天,当代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技术和媒体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所需信息,同时也可以即时联系到需要联系的个体,这为学习者提供了与他人进行协作以及更多地做出贡献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师范生需要快速掌握相关技术的理论知识、培养灵活运用技术的实践能力,同时发展与信息、媒体和技术相关的一系列功能性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国立教育学院考虑到社会的这一发展以及学习者的需求,基于学校的可供性,发掘多种学习工具与技术,以便为师范生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进而实现21 世纪的有效教学。

在教学环境方面,国立教育学院的学习环境是开放性、无国界的,新加坡倡导一种“渗透性”的学校概念,支持在不同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学习型社会理念在某些程度上是契合的。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利用身边的移动设备、技术,进行无国界的、开放性的学习,不再将学习局限于校园环境中。国立教育学院拥有终身学习文化的培育环境,通过使用创新的教学设计原则,信息通信技术正在融入师范生课程中。[7]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

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具有完备的课程结构,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两年制的课程中,先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然后进入合作院校以及社区进行实践。国立教育学院的实践课程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次进行的是较短时间的作为助教的教学实践,第二次则是较长时间的教学。对于每次实习,学校都会做出安排(由教育部提供意见),为师范生提供机会将他们的专业科目教授给完整的班级。教学实践使学生教师能够获得初级教学能力,并且是每个初级教师准备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实习期间,师范生通过系统地观察、帮助和建议,得到合作教师和学院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将有机会参与并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经验,他们将学会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并获得在各种课堂情况下有效教学所需的理解和技能。[8]

(五)参与主体广、序列性强的课程实施

通过分析新加坡教师教育具体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安排,可以发现,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实施首先是参与主体多元、广泛,不仅与中小学建立联系,还将社区纳入。注重社区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参与项目,共同完成一个服务学习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生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和对社区需求和挑战的理解,同时可以发展社交—情绪学习能力、项目管理技能、团队合作、需求分析、决策及对所服务社区的同理心。

其次,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序列性较强,体现了衔接性较强的特点。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整体上遵循“基础的理论学习-作为助教的实践体验-深入的理论学习-作为教学活动实施者的实习-反思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毕业设计”的模式,课程模块内部较为清晰地体现出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课程序列。[9]

三、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取向

在总结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历史发展及近年来教师教育发展相关政策,发现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总体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取向:

(一)精神取向

此前,新加坡的教师教育课程侧重于基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更多关注师范生通过学习掌握到的可以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用知识,以及对教学活动采取一种主动反思的态度,呈现出的是实践取向的课程,也确实为新加坡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教师。但是,这种实践取向课程的问题与不足近年来逐渐凸显出来,具体而言,实践取向下的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但缺乏教学思想,自主精神比较薄弱,基于此,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从“实践取向”转向“精神取向”。[10]精神取向的课程体现的是全面发展的理念,即强调对“整个人”的培养,尤其是心智的成长、精神的砥砺、思想的启蒙。师范生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策略等,而且更要注重精神和道德上的积极的发展,在走向教学岗位时,懂得怎样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精神成长,并鼓励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虽然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从“实践”关注转向了“精神”关注,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实践”这一要素,而是着重于强调通过“实践”去养成师范生的精神。因而,“精神”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仍旧关注实践过程,只是精神养成的教师教育课程所主张的实践不是一种简单的基于认知的实践,而是孕育情感与理智的实践,它更关注师范生的精神生活。[11]这一“精神”取向在面向21 世纪的教师教育模型V3SK 也得以体现。

(二)学生中心取向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理念。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之一便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即相信所有孩子都可以学习,承诺培养每个孩子的潜力,重视孩子的多样性,这也是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中所强调的。在这一背景下,师范生则被寄以厚望,以修正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言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优良的价值、信念,成为新时代的公民。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旨在使师范生成长为了解本国基本国情及教育现状、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掌握课程理论与学科教学法、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技巧和学术研究话语技巧、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教育者。在相关价值基础与心理学研究基础之上,牢牢把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师在职前阶段开始建构学生中心的理念。

(三)国际化取向

国际化浪潮在全世界兴起,势不可挡,互利互惠的跨国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密切。国立教育学院为师范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以此来拓宽他们的教学知识,并为他们对教育和教育系统的看法增添全球化视野,最终目标是使师范生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全球意识和文化敏感性的个体。在其教师教育课程中,也设置相关课程,探讨个人、社区、国家和地区身份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而且考虑到不同的群体、机构和文化在塑造这些多重身份方面的影响上是不确定的,教师教育课程还着眼于身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持续性,以及人们在促进多元文化、民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新加坡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在全面、准确分析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思考与启示。

猜你喜欢
师范生新加坡技能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劳动技能up up!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