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一片光如雪

2023-03-21 11:24张家康
书屋 2023年3期
关键词:报馆公报创刊

张家康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涉历之广实为罕见,而又以办报之多为报界最著。他也以此而自矜说:“鄙人二十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者也。”如郑振铎所说,梁启超“以其沛沛浩浩若有电力的热烘烘的文字鼓荡着,或可以说主宰着当时的舆论界”。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开山者。

1895年3月,康有为、梁启超策动来京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签和约,实行变法,以图自强,这便是震惊朝野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受挫后,梁启超便想到要开设报馆,以传布变法思想。他在致汪康年的信中说:“顷拟在都设一新闻馆,略有端绪,度其情形,可有成也。弟思沪中有君主持,且同志不鲜,今拟独留此间,少俟此事之成否,若能开办,与沪局声气联贯,尤有补益也。此间亦欲开学会,颇有应者,然其数甚微,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这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这是份双月刊,每期有编号,无出版年月,版式与官办《京报》相似,并随《京报》发行,“发送朝士,不收报费”。《万国公报》以介绍西方各国商务、矿务、铁路、农学、兵学为主要内容,着重宣传“富国”“养民”“教民”之法。最初只发行一千份,后来竟增加到三千份,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报开两月,舆论渐明”“渐知新法之益”。11月,强学会即在《万国公报》所在地成立。

《万国公报》创刊之初,为便于发行,其报名与上海广学会机关报同名。现在,强学会既将它作为机关报,且又在国人中享有声誉,再也没有必要与广学会同一报名。12月16日,《万国公报》正式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中外纪闻》在其《凡例》中说:“《纪闻》两日一次,每月十五次,月底取回,装订成册。中西近事,略具于中。”

《中外紀闻》主要编译西方各国的电讯报道,介绍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情况等,意在开启知识,使国人知晓外国的政事和风俗。可是,清廷大学士徐桐,御史褚成博、杨崇伊等却向朝廷奏报,说《中外纪闻》借办报为名,而“植党营私”“开处士横议之风”。次年1月20日,仅发行十八期的《中外纪闻》便被封禁了。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梁启超深切地感受到,“时局之变,千幻百诡,哀何可言!”他“流浪于萧寺中者数月,益感慨时局,自审舍言论外未由致力,办报之心益切。”此时,汪康年正在上海筹创报馆,并与黄遵宪来函邀请他来沪办报。他接信后函复汪康年,表示“弟当唯命所适”“兄在沪能创报馆甚善。”来到上海后,他们三人便“日夜谋议此事”。

1896年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于上海四马路,每旬出一期,每期二十多页,约三万字,辟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汪康年为经理,梁启超为主编。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说:“余专任撰述之役,报馆生涯自兹始,著《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书。”他后来曾回忆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在主编《时务报》期间,梁启超还参与筹划和支持澳门《知新报》、长沙《湘报》、上海《中华农学会报》《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等,为之或撰写序言、论文,或拟订办报方针等,俨然以报界领袖的风姿而执维新变法舆论之牛耳,无怪乎严复说,梁启超“一纸风行海内,视听为之一耸”。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为避清廷的政治迫害,来到日本横滨。1898年12月23日,他在冯镜如等的合作资助下,创办旬刊《清议报》。

《清议报》创刊后,梁启超在上面发表了《饮冰室自由书》《戊戌变法记》《瓜分危言》《亡羊录》《少年中国说》《过渡时代论》等多篇文章。这些文字“以精锐之笔,说微妙之理”,或培养“吾人国家思想”,或“陈宇内之大势,唤东方之顽梦”,或“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等,可谓“闻者足戒”“一读击节”。

梁启超在《清议报》提出的“少年中国”说,更是沁人心脾,举世传诵。他说:“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他还将自己的“哀时客”之名改为“少年中国之少年”。

梁启超正是在此时与孙中山相识相交,深受其影响,也“日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他还应孙中山之约,共同创办《中国秘史》二期,宣传亡宋、亡明及洪秀全失败之痛苦教训,揭露列强侵略的罪行。康有为怎么也没想到梁启超会走得如此之远,竟然和革命派首领孙中山同一营垒。革命派和改良派本是泾渭分明,康有为不能容许自己的高足弟子真的与自己分道扬镳。于是,屡屡派人催促梁启超离开日本,往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

梁启超一直将康有为视为恩师,如今师命既出,岂能怠慢,只得于1899年11月远涉重洋,作美洲之行。前不久,《清议报》因遭火灾而停刊,复刊工作刚有头绪,可他就要离开《清议报》了,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挂念之情。

1901年10月,梁启超由澳洲经菲律宾再返日本,急如星火般地赶到横滨后,便开始重振《清议报》的工作。“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这一时期,他的文字表述有了大胆的创新改造,一改语言与文字分离的状况,示范崭新的白话文体,其脍炙人口、明白晓畅的语言更能够“广民智”“振民气”。

1902年2月,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刊。他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倡导“文界革命”,初创新文化运动。他那“饱带情感之笔”“流利畅达之文”如雷鸣怒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真正地征服和赢得了读者,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新民时代”。

黄遵宪评论说,梁启超的“新民文体”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罗浮山洞中一猴,一出而成妖作怪,东游而后,又变为《西游记》之孙行者,七十二变,愈出愈奇。吾辈猪八戒,安所容置喙乎,唯有合掌膜拜而已”。

1902年10月,梁启超又在东京创办《新小说》月刊,他说:“欲新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正是因为小说的潜移默化的教化资世的作用,他才在《新小说》上推出一些历史、政治、科学和传奇小说,如吴沃尧的《痛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以及苏曼殊等人的翻译作品。他翻译了《世界末日记》和《十五小豪杰》,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等。这些作品多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境况,且又多是白话文,可谓中国近代新体小说的开创者。1906年1月,《新小说》停刊,两年多的时间里共出版发行两卷二十四期。

1906年9月,清廷颁布了“预备立宪”的上谕,梁启超等闻之欢欣鼓舞,满以为望眼欲穿的立宪政治真的就要来临了。次年10月,他便和蒋智由、陈景仁等在东京发起成立立宪派的政治团体——政闻社。与此同时,政闻社的机关刊物《政论》在上海创刊,他撰寫了《政闻社宣言书》,鼓吹君主立宪,主张设立议会,提出“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等,以迎接清廷的预备立宪,反对同盟会的革命主张。

1908年2月,政闻社迁往上海,梁启超又往武汉拓展政闻社的活动空间,积极支持在武汉创办《江汉公报》。他在《政论》上发表文章说:“政闻社所执行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

1910年3月,他在上海四马路创办《国风报》,这是份旬刊,最高发行量每期三千份,主要编辑为梁启超和汤觉顿等。《国风报》速开国会的言论已在南方各省沸沸扬扬、家喻户晓。同年8月,《国民公报》在北京创刊。这样,请愿速开国会的舆论造势便南北呼应,形成热烈的局面。梁启超参与《国民公报》的整个筹备过程,他说,在创刊的最初几个月里,几乎“每三四日平均寄一篇,畅论国民应急谋政治革命的理由,言论精透,胜于《新民丛报》”。他的许多言论和撰述都最先在《国民公报》和《国风报》发表,俨然成为请愿速开国会的论战旗手。清廷迫于日益高涨的请愿活动,不得不作出让步,发出上谕,将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三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清廷为笼络人心、愚弄民众,装模作样地下诏罪己,并发布开放党禁的上谕:凡是“戊戌以来因政变获咎”的政治犯,“悉皆赦其既往,俾齿齐民”。于是,被通缉十三年之久、一直流亡海外的梁启超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国了。

1912年10月,梁启超由日本神户回到北京,时隔不久,便由北京来到天津。12月1日,他又创办《庸言报》半月刊。《庸言报》首刊便发行一万份,共发行三十期,1914年6月中旬停刊。次年1月,中华书局创办《大中华》杂志,他应聘主任撰述。1916年8月,他和汤化龙在北京创办《晨报》。1920年9月,他把《解放与改造》更名为《改造》,就是“想从学术上思想上谋根本改造,以为将来新中国之基础”。

在经历了许多的世事坎坷后,梁启超已不在意荣辱沉浮,只是终日沉淫于学术的研究和撰述,他的很多文章都发表在《哲学》杂志上。他虽然已不像年轻时那样踌躇满志、舍我其谁,也不像中年时那样抛头露面、咄咄逼人。但是,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阿·勒文森所评价的那样,他“仍然被认为是知识界的泰斗,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一个最适于融合东西方学术的人物”。

猜你喜欢
报馆公报创刊
印象·邵飘萍故居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速读
创刊40周年抒怀
民航空管2018年运行统计公报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1994:创刊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创刊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