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的路径探讨

2023-03-22 07:46吕碧辉施晓聪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民营企业企业

吕碧辉,施晓聪

(1.浙江希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 321309;2.浙江永康鼎源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金华 321300)

1 引言

在全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我国广大的民营企业是受益者和见证者,同时又是推动者和参与者。民营经济投身共同富裕的大潮,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关系到民营企业在新时代能否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民营经济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贡献可以用“5678”来表示,即税收50%以上、GDP6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7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80%以上都是由民营企业实现的,尤其是民营经济在解决就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2015-2019年国内国企新增就业约20 万人,而同期民营企业新增就业3 387 万人。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在就业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在奔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民营企业将会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激活民营企业这一重要的社会力量,对解决社会主要结构性矛盾、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可以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今民众对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要求更高,这些需求要得以实现,必须由党领导、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作和公众配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作为保证。民企参与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可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贡献力量。

2.1 解决当下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明显。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发挥地域、机制和要素等方面的优势,率先一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因地域环境、基础设施、人才和资本等要素的制约,发展不尽如人意。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民企通过发展在内部提高员工福利,对农村及欠发达地区投资和开展产业转移,可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可以加快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民企可以利用机制优势,利用国内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打造全国一体化市场的有利环境,分享内循环发展的红利,引导后富人群和后富地区加快致富步伐。可以说,民企是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是收入结构优化的重要阵地,是“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的“加速器”。

2.2 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需要

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是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需要。我国部分行业仍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存在“卡脖子”的领域,这些短板是制约全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绊脚石”,民营企业可以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提高科技水平,助力产业发展。民企在推动创新创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激活民营企业的社会参与动能,可以促进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四梁八柱”型企业集群的形成,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企业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的重要角色。

3 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的原则

共同富裕不是均富,更不是“杀富济贫”。要提高民营企业投入共同富裕的积极性,需要坚持原则,理性引导。

3.1 盈利与公益相结合

盈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主体的根本属性,也是民营资本的特质,更是民营企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载体。民营企业投身共同富裕进程当然要强调公益性,盈利与公益相结合是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进程的基本原则。民企参与共同富裕进程的前提是企业的发展,确保资本保值增值,提升盈利能力,做大“蛋糕”,没有民企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就缺少物质基础,目标就成了空话。民企按照效率原则发放员工福利实现初次分配,高质量发展的民企通过公益和慈善参与第三次分配,是投身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盈利是公益的保障,尤其是民生领域的民营资本,更要强调盈利性与公益性的结合。如果过分强调公益性排斥盈利性,会削弱民企的发展动能,打击民企的积极性,有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而妨碍共同富裕进程。

3.2 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民营企业的发展效率是其有能力参与共同富裕进程的基础。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对发展效率的追求为共同富裕打下物质基础,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效率的行为必定是阻碍共同富裕的行为。同时,民营企业需要以共同富裕目标为指引,稳妥处理劳资关系,更加重视劳动力要素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要更加重视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为实现社会公平尽力。可以说,民营企业对效率的追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缺少效率的公平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相悖。而没有公平的效率会使效率缺乏可持续性,最终导致效率的丧失。

3.3 强制与自愿相结合

国家倡导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等第三次分配,以此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但是这只能采取自愿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更不能搞“一刀切”。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企业实力千差万别,超越民营经济的现有能力,过度承担社会责任甚至简单摊派都会制约民营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不同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进程的形式不同,只有充分尊重其自身意愿,才能激发其参与热情,汇聚同心与合力。

4 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存在的问题

4.1 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够准确

如何引导民营企业在共同富裕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误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误解,也引起了部分民营企业家思想认识上的模糊。有人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均贫富”,有人把共同富裕理解成平均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共同富裕是“劫富济贫”。有些人对国家倡导的第三次分配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第三次分配可以加速实现共同富裕。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对履行社会责任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缺乏全面的理解和领悟,对履行社会责任顾虑重重,认为参与社会事务多会增加企业支出,增加企业成本压力。如何正确全面理解共同富裕战略的意义,有效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与这一进程,关键是要帮助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民营企业发展与推动共同富裕的关系。

4.2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共同富裕作为国策,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完善的法律规制体系作支撑。现有的法律体系对民企履行社会责任、合规依法经营等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规范,但在如何汇聚民营经济的合力、激励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共同富裕方面还缺少制度保障系统,迫切需要出台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4.3 社会监督激励机制不足

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共同富裕的路径是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我国民营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它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些民营企业忙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此阶段承担过多社会责任意味着增加一些成本,削减了企业当期的净利润,股东的短期利益受影响,这类企业往往有心无力。

5 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的路径

5.1 抓好企业发展主线,夯实共富基础

做优、做精、做强企业是企业家的应然使命。企业只有发展壮大,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企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迭代上下大功夫,在企业管理、技术革新、人才队伍优化等方面拓展思路,坚持依靠创新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优化产业布局,专注“专精特新”方向,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5.2 坚持共享理念,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营企业通过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此惠及更多人群,这也是推动共同富裕进程的重要载体。民营企业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提升就业质量、解决新增就业人口的主要阵地。此外,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分配合理、劳资关系和谐的民营企业分配体系,是共同富裕进程中“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采取股权激励、薪酬激励,让本企业的员工共同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红利,有利于完善中低收入群体的结构,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有利于“橄榄型”社会的构建。让全体员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是企业顺应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5.3 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以先富帮后富促共富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从结果来说,既非少数人的富裕,也非均富主义。从过程来看,是部分人通过合法手段依靠创新创业、勤劳智慧来实现财富的率先增加,然后以先富群体带动后富群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先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为共同富裕的实践树立正面导向,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5.4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努力把乡村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民营企业是防污治污的重要主体,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任务,需要在生产经营环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方面积极作为,这也是促进乡村振兴、营造共同富裕宜居环境的必然要求。面对风起云涌的新能源革命浪潮,民营企业要增强环保意识,努力提高清洁资源的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6 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的建议

6.1 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鼓励设立慈善信托。拓展三次分配关注领域,引导对一些可能产生突破性、颠覆性成果的基础科研和技术转化领域投入资金。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活动的监督管理,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

6.2 引导民营企业家转变观念

加强对共同富裕战略的宣导,立足不同群体需要的差异性,扩大对共同富裕宣导的覆盖面且提升其实效性,帮助大众对共同富裕战略树立正确的认识。让民众知晓全社会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以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民营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参与共同富裕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3 以数字化为牵引强化服务效能

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是物质富裕,这就要求全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使社会总福祉和社会总产品提高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首先,要以数字化为牵引,切实强化服务效能,帮助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其次,强化把企业需求作为政策制定和服务出发点的意识,打造全流程、精准化的服务企业模式,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愿景;最后,引导民营企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深耕细分领域,走专业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

6.4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正确把握民营企业参与促进共同富裕政策的供给特征和需求特征,从银行贷款、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土地供给和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研究制定民营企业参与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激励体系,激发民营企业参与促进共同富裕的主动性。落实好财政金融支持、税费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措施,增强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动力和信心。探索建立以服务民营企业、促进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复合型融资模式和专门信贷机构,形成一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专项金融产品。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民营企业企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
企业
企业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