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体意识与英语客体意识探析
——以《沉重的翅膀》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2023-03-22 17:05王倩倩
现代英语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称主语译文

王倩倩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言

中国人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西方人则有较强的客体意识[1]。孙隆基有“汉人重心”说法,康有为有“西人重智”的说法[2]。然而,这种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异在语言运用层面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文章以《沉重的翅膀》葛浩文英译版本为例,探讨在中西语言转换中,这种主体意识如何向客体意识进行转换。

二、汉英主语对比

汉语是话题显著(topic-prominent)语言,汉语句子往往以某一个话题为主线,其他成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句式结构松散,但形散却神不散。句子开头部分也不一定是主语,往往只是一个引出话题的成分。英语是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语言,英语句子注重形式的完整,句子结构有着严格的语法一致性,以主谓结构为主要结构组成形式。因此,在汉译英实践中,选择恰当的主语和与之匹配的谓语是译好句子的关键[3]。

汉语的主语一般存在三种情况:人称主语、无主句以及物称主语,前两项占大多数;英语的主语一般也存在三种情况:物称主语、it作形式主语以及人称主语;汉译英主语的选择一般有三种方法:选择原句的主语、选择原句中别的成分作主语、增添主语。

三、《沉重的翅膀》英译本概况

《沉重的翅膀》是现代作家张洁创作的长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于1981年初次发表,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一部政治小说。文章发表以后,就收到很大的反响。之后,1987年,著名英籍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Yang)将其翻译为英文,同样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1989年,美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再次将其译为英文,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工业化改革的不同窗口。小说作者是中国作家,其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汉语表达方式,译文作者是美国记者兼作家葛浩文,作为母语为英语的人,语言具有代表性。文章选取小说第八章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如何在翻译中将汉语体现的主体性特征转换为英语中的客体特征,从而揭示语言现象背后隐含的思维差异。

四、案例分析

通常来说,汉语更加注重主体意识的反映,从而句子多采用人称主语,且以主动语态为主;而英语则更看重客体意识的表达,因而物称主语更为常见,句子中被动语态占大多数。这里的“更多”,是两种语言相对而言[4]。

(一)人称主语与物称主语

一般来说,汉语是主体思维的语言,“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因而主语多为人称,而英语则以物称为主,“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因此可以得出,汉语多人称,句子多为有灵主语句;英语多物称,句子常以无灵主语句为主。有灵主语句指以人等有生命的物体作为主语,无灵主语句指以表示抽象概念、主观感受或事物的名词等无生命物体作为句子主语。由于英汉语言的这种差异,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常将汉语句子中的人称主语转换为英语句子中的物称主语。下面将选取《沉重的翅膀》英译本中例子来说明:

1.物作主语

1)田守诚明知肖宜把他这个决定的动机看得底儿透,但田守诚并不把肖宜的感觉放在心上。

Tian Shoucheng was sure that Xiao Yi knew of this ulterior motive behind his decision,but a secretary's personal feelings were not something he concerned himself with.

2)田守诚只把精力花费在对付等量级水平的对手身上。

His hands were full with opponents at his own level.

例1)中,汉语原文主语是“田守诚”,但在英语译文中主语成了a secretary's personal feelings(秘书的个人感情)。原文本中人称主语在译文中变成了物称主语,很好地证明了汉语注重主体思维,而英语注重客体思维的差异性;在主语选择上,译文选择了原句中别的成分作主语,在原句中,“肖宜的感觉”作了宾语,译文将其变为了主语,以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文化层面,原文中田守诚是肖宜的上级,用田守诚作主语,表明在汉语话语体系中,侧重以重要人物为主要信息内容,其他人物与关键人物之间的关系蕴含在句子本身的结构里面,即主宾关系等。而在外语话语体系中,人物角色则更加客观,平等。例2)中,原文主语是“田守诚”,但在英语中主语变为his hands(他的手)。原文中人称主语转换为译文中物称主语,表达上比原文更加客观,注重事实。

2.It作形式主语

英语还有一种非人称句是用it作形式主语,在汉译英时,有时需要将汉语中人称主语或隐含人称主语转换为非人称主语it,如:

3)她还不习惯自己的这个新形象。

It will take some time for her to get used to her new appearance.

原句中主语仍然为人称主语“她(理发的姑娘)”,译文用it作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不定式(to get used to her new appearance)。可以看出,译者将原文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处理为it开头的形式主语开头的句子,体现了汉语主题显著的特征与英语主语显著的特征之间的差异,汉语中意合,英语重形合;从主语选择来看,译文采用了增添主语的方法,使得译文更加客观,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这对不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外国读者来说,可能不能理解,译者将隐含的信息显化出来,通过解释的方式让读者更加明白,忠实再现原文内容。

4)人熟好办事嘛。到时候,可给可不给的,也许就给了;不能及早提前交货的,也能顺顺当当地提前了。

It's a snap when you deal with friends who can tip the balance in your favor where supply is concerned,and easily speedup delivery.

这句话原文由两个小句构成,第一句为观点,第二句则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说明,这种句子布局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因为汉语以意统形,几个句子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而英语以形统意,强调句子结构的统一完整,句子结构要紧凑且有逻辑。因此译者将原文整合为一个长句,以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为when引导的主语从句,且“it's a snap”是英语里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小菜一碟,轻而易举”。译者将原文第一句转化为俗语,用一个从句的形式将第二句解释的内容翻译出来,形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长句,结构紧凑,逻辑清晰,处理得非常巧妙且很地道,可见译者文字功底非常雄厚。

(二)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

汉语的主体意识和英语的客体意识还体现在语态的选择上。一般来说,汉语中被动语态所占比例远少于英语。这是因为汉语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强调事件的发出者,即“人”。而英语思维强调客体意识,突出事件的一般规律,避免以主观感受陈述事实,而趋向于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事件进行理性描述,被动句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语言功能,故英语中被动句居多。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常采用转换策略,将汉语句子的主动语态转化为英语句子的被动语态。如:

5)你郑子云听就是了嘛,发什么言!

As a replacement,Zheng was expected to be seen and not heard.

6)事情就是这么进行的。

That's how things are done.

7)这次会议要讨论许多重大的方针政策,讨论了就要干的。

At this meeting we're here to discuss a number of important policy issues.These discussions must be translated into action.

在例5)中,汉语用“郑子云”作主语,并用主动形式“听就是了、发言”。可是在对应的英语中,却将原句中主动语态变成被动语态。在例6)中,“事情进行”是句子主干信息,是主谓结构,这是一个主动语态,译文将其处理为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在表语从句中,“things are done”构成一个被动语态,暗示了事情是被人做的,这一点在汉语里体现不出来,只能从语境中推理。在例7)中,汉语仍然隐藏了主语,为无主句,且为主动形式;但英语则用“these discussions”作主语,且用了被动语态。

以上例子都表明,汉语多用主动语态,反映了汉语的主体意识;英语多用被动语态,反映了英语的客体意识。汉语是话题语言,不注重语句间形式上的连贯衔接;而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句子间逻辑的联系。汉语的主体意识使得汉语表达更加主观,英语的客体意识使得英语更加客观。

究其原因,则需揭开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民族思维差异的神秘面纱。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达,汉英主体选择的不同方式反映了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特点,即主体观和客体观之对比。连淑能指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5]。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构成要素,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思维方式。因此,是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各自不同的语言表征,同时,语言表征的不同也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思维。”

五、结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中西方主客体意识的差异反映了双方在思维模式上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在语言表达中得以体现。受中文思维中主体意识的影响,汉语句子中多使用人称,构成有灵主语句,趋向于主观感受的表达。相反,受到西方思维中客体意识的影响,英语句子多使用物称,强调对事件或状态的客观描述。通过对《沉重的翅膀》英译本的分析可以发现,译文中存在很多以物称代替原文人称的现象,其中的物称包括表示事物的名词代词以及it作形式主语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些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的案例,以此来实现句子所强调重点的转换。二者的目的都是使译文以更客观的方式描述事件本身,从而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根据两种语言间的思维差异进行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这样可使译文更靠近读者,增加译文可读性,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然而,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了美国著名作家和翻译家葛浩文的译本,研究结果可能比较片面,可以借助语料库进行大规模语料分析,提升研究的科学性;2)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尽管存在以上不足之处,笔者仍希望此研究能为汉英翻译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并且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其中,为这方面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人称主语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拼图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译文摘要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I Like Thinking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人称代词专练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