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建筑

2023-03-22 19:37
重庆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建筑师时代建筑

一个新的时代,总会产生新的事物,包括新的思想、新的材料、新的需求,以及由三者构成的新的作品,这些作品之一,就是新的建筑。

据说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就是一座教堂穹顶的改造。“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早期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佛罗伦萨城市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它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屋顶形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有明显的过渡特征。”顾孟潮先生认为,新兴的商业阶层逐渐摆脱了旧贵族对审美的垄断,开始形成并着力实现自己的独特喜好。社会过渡时期,总存在类似的情形。新的社会阶层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审美,招徕能实现新构想的新派建筑师,兴建打破传统的作品,这些新建筑,在一个时代之初,可能不起眼,或者因过于显眼而引起争论、批判,但随着时代发展,后人回望这些初期的探索,会从中感受到震惊——这,就是创造!

当下,我们也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人口达14 亿的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先例。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40 年,现在正逐步从单纯追求快转变为既要合理的速度也要更高的质量,经济结构要调整,人民素质要提升,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要逐步解决。而外部环境也几乎是全新的。随着东方巨人的崛起,原本建立于不平等基础上却又相对平衡的环球生态,必然要逐步改变、打破,结构解体的压力、体系重构的动力,会迅速传导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然包括我们所在国家、地区和行业。

对于建筑业,西学东渐由来已久。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建筑业也像其他行业和学科一样,从业人士以恶补的心态,争先恐后地吸收引进欧美日的新理念、新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并在文化的碰撞下,产生新的火花。这种理念的交互,文化的融合,诞生了诸如上海东方明珠这样的民族化优秀作品。设计师江欢成院士曾介绍这一著名建筑为何成功,为何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中国的文化结合得好”。“大珠小珠落玉盘”——对圆满的追求,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而无论这种“民族化”的理念,还是建筑的结构、施工等技术,都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对国外建筑学的引进、消化、吸收。但正如江院士所说,东方明珠之后,大多数国内规模较大的建筑,方案都是外国人做的。掌握资源的各级决策者陷入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魔咒中,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建筑师,没有信心,将自己的宝贵资源,拱手让人。这造成的后果是,建造出来的作品,洋不洋,中不中,外形上争奇斗怪,与传统文化和国人审美格格不入,一些所谓标志性建筑,反而成为城市里刺眼的形象,但这些建筑的“丑化费”却是不菲的。既丑又贵,我们却趋之若鹜。

几年前,王蒙到重庆图书馆演讲时,迎接他的工作人员还自豪地介绍说:“我们这栋建筑是美国人设计的。”这样的介绍可能是活跃气氛的社交用语,但背后的心理,却值得思考。一栋建筑本身的好坏,并不必定由哪个国家的建筑师设计来决定。重要的是,像贝聿铭一样,建筑师与建设方既非简单的雇佣被雇佣关系,更不是一方恩赐另一方,而是彼此选择、彼此成就,共同完成一项杰出作品。在我们的思维里,似乎一栋优秀建筑,完全拜某国(特指某国)建筑师所赐。这不是健康的心态。

这种心态可能产生于某个特定的年代,就像鸟巢、央视大楼这样的建筑,也都诞生于同一个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只属于国家发展的那个时期、那个阶段:追求速度、追求潮流,无暇反思、无暇沉淀。然而,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一旦建成,就是永久,成功或遗憾,都永久摆在那里任人评说。

钱学森主张建立建筑科学大部门,容纳进建筑哲学、城市学、园林学。其中首倡的是建筑哲学。其实在不少国家,建筑都被划归艺术类学科,突显它的人文性。而无论艺术,还是哲学,都首先需要在精神层面有足够的切蹉、激荡和生成,断然不可不加思索地落地。可喜的是,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首先是一个思想绽放的时代。随着物质的丰盈,社会开始逐梦精神的广阔场域。当下,我们身居一个生产方式急剧变革的信息化时代,而它决定了城市与建筑将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互联网、新能源、航天、电子商务、共享经济、高铁……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还在不断增加。这是世界格局新旧交替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各行业、各领域都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在这样的新时代,一定会诞生新的伟大建筑。

就让我们以这样一份期盼,迎接全新的2023 吧!

猜你喜欢
建筑师时代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当建筑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